#头条创作挑战赛#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南京)。
值得注意的是,朱棣兵临南京的时候,朱允炆阵营不仅没有阻止叛军,还出了两个大叛徒,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叛军入城,于是,南京城破。在朱允炆不知所踪后,朱棣登基称帝,这就是明成祖。那么,问题来了,打开金川门,迎接叛军入城的李景隆下场如何呢?
一
具体来说,李景隆年轻时喜读兵书,举止雍容,深得朱元璋的看重,并于洪武十九年(1386年)时袭爵曹国公。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李景隆因是朱允炆心腹,深受亲近信任。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在真定(今河北正定)大败长兴侯耿炳文。黄子澄向朱允炆推荐李景隆,建议让他接替耿炳文。八月,朱允炆任命李景隆为大将军,让他率五十万大军北伐。由此,非常明显的是,朱允炆几乎将身家性命都托付给李景隆了。不过,在和朱棣的较量中,李景隆却是连连吃到败仗。
同年十月,朱允炆将李景隆召回南京,但却并未治罪。李景隆前后丧师数十万,使得攻守形势逆转,朝廷再也难以组织大规模的征讨行动。因此,不少大臣主张处死李景隆。但是,朱允炆对此一概不听。对此,在笔者看来,朱允炆对李景隆十分袒护,这促使李景隆后面的背叛饱受诟病。
二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率军打过长江,直逼南京,得知这一消息后,朱允炆忧惧不已。方孝孺再次上疏,请诛李景隆。在不少大臣看来,诛杀李景隆能够告慰众多阵亡的将士,有助于提升己方的士气。但是,朱允炆依然没有同意,反而命李景隆前往朱棣大营请和。
当然,朱棣不会放弃唾手可得的皇位。不久之后,燕军来到金川门。金川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市鼓楼区金川门外街南端,坐南朝北,面临护城河。对此,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门投降,迎接燕军入城,这直接帮助朱棣登上了皇位。
同年六月,燕王朱棣即皇帝位,史称明成祖。李景隆因有“默相事机之功”,被授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加封太子太师,并增岁禄一千石。从官职品级上来看,李景隆位列正一品,力压不少跟随朱棣征战的功臣。并且,当时朝廷每议大事,李景隆都位于班列之首。
因此,靖难功臣为此愤愤不平。一方面,李景隆是自己的手下的败将,另一方面,李景隆出卖朱允炆的行为,更是令人所不齿。所以,朝廷上下对李景隆十分鄙夷。于是,李景隆的好日子很快就要结束了。
三
永乐二年(1404年),周王朱橚上疏揭发李景隆,称他在建文年间曾“至邸受赂”。刑部尚书郑赐也弹劾李景隆“包藏祸心,蓄养亡命,谋为不轨”。正是因为引起了靖难诸功臣的众怒,李景隆遭到了弹劾。当然,朱棣一开始没有追究。
但是,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再次弹劾李景隆,称他与弟弟李增枝阴谋叛逆。正所谓众怒难犯,朱棣只好削去李景隆的功臣勋号,不许他上朝面君,以国公之爵赋闲在家。
紧接着,礼部尚书李至刚上疏奏道:“李景隆在家中接受家人跪拜,如君臣之礼,大逆不道。李增枝多立庄田,蓄养数百奴仆,意怀叵测。”眼看着李景隆成为了落水狗,更多的大臣站了出来。于是,朱棣顺势夺去李景隆的爵位,将他与李增枝以及妻、子数十人一同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其家产。
在身份和待遇全部被夺走后,李景隆曾绝食十日,但却始终未死,至永乐末年方才去世。总的来说,李景隆背叛朱允炆,是背信弃义和贪生怕死的体现,结局悲惨完全是咎由自取,朱棣登基称帝后,是不可能允许李景隆继续执掌大权的,也即朱棣没有对其施以极刑已经算是仁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