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浏览:3849
关注者:309
最佳回答:
<body>《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雪绒花》《鸽子》《草帽歌》……一首首耳熟能详的海外经典歌曲在中国广为传唱,动人旋律和歌词回荡在一代人的青春记忆里。这背后有一位共同的译配者——中国著名翻译家薛范,他用译配的歌曲搏击人生的乐章,也将作品中澎湃生命力传递给听众,予人力量。
记者从上海翻译家协会获悉,9月2日21时31分,翻译家薛范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8岁。
薛范曾任上海市文联荣誉委员,中国翻译协会、中国作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上海市作家协会、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音乐家协会会员,业内深表沉痛哀悼。七十多年从事歌曲的翻译介绍和研究,从文学青年到自学成才,薛范笔耕不辍,在翻译事业的航线上实现人生追求。为了更好地达到配译的效果,他大量研读外国音乐史、作曲法、曲式学、音乐作品分析等。
薛范毕业于上海俄语学院,译配发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世界各国歌曲近2000首。谈及《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薛范曾在一次访谈中透露,当时一开始好几处译文不尽如人意,有天晚上观摩歌剧演出散场后,他走在淮海西路上,不知从哪幢楼飘来了悦耳钢琴声,凝神谛听。“是肖邦的《降E大调夜曲》。我少年时也曾练过,不知怎的,我竟想象那位弹奏者一定是位少女,在那个静静的夏夜,悠悠扬扬飘忽的琴音,自有一种神秘的、甜蜜的意蕴。”他到家已午夜一点,依然毫无睡意,拿起摊在桌上的《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未完成稿,忽然灵感如涌,只一小时就把歌曲译成誊清。
不久,北京《歌曲》和上海《广播歌选》同时发表了他译配的那首《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薛范生前还有个心愿——但愿热爱中国歌曲的外国译配者快快出现,让中国歌声唱响世界。
让我们在《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声中
一起回顾薛范老师的一生
文学与音乐点燃人生梦想
薛范翻译事业的初心与匠心,源自于对艺术的热爱。2岁时,他患上小儿麻痹症,从此与拐杖、轮椅结伴,但他要争口气,于是文学成了他人生的突破口。
从学生时代起,薛范就非常喜欢古典文学、中外戏剧、电影与历史,且成绩优异。薛范也热爱诗歌与音乐,在他的少年时代,《喀秋莎》《伏尔加船夫曲》《祖国进行曲》是当时校园中的“流行歌曲”,他也耳濡目染地产生了向往之情。高中毕业时,热爱音乐、怀揣苏联情结的薛范考上了上海俄语专科学校(今上海外国语大学前身),却因腿疾而没被录取。但他并未气馁,开始通过广播自学俄语。正是广播和俄语,为他打开了通向未来的一扇门,而文艺与音乐更成为他推开大门后最精彩的风光。
薛范自学了大学中文系的全部课程,同时还广泛阅读了我国翻译出版的各类外国诗集。19岁时,薛范发表了第一篇歌曲翻译,在《广播歌选》上刊登了他配译的苏联歌曲《和平战士之歌》。第一首配译即获得了肯定,让薛范深受激励,从此不断有歌曲配译、诗歌翻译等问世。两年后,薛范出版了两本苏联歌曲选集,那年他才21岁。
从抱憾未被录取到听广播学俄语,从文学青年到自学成才,薛范用自己的才学和努力,在翻译事业的航线上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从此他笔耕不辍。由歌曲起步,也让薛范把对音乐的浓厚兴趣发展成为自己的职业,他不仅仅满足于聆听,为了更好地达到配译的效果,他开始研读外国音乐史、作曲法、曲式学、音乐作品分析等,从此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配译出了一代人难忘的旋律
除俄语外,薛范还自学了英、意、西、法、日等多种语言,且都是自学。据统计,薛范翻译了100多个国家的大量歌曲,译配发表歌曲近2000首,其中俄语歌曲就有800多首,编译出版的外国歌曲集有30多种。
“鉴于语言文字学家薛范对俄中友谊和俄中文化交流作出的功绩”,薛范获得了俄罗斯联邦“友谊勋章”(1997年)、“尼·奥斯特罗夫斯基”金质奖章(2007年)、“为发展俄中关系功勋章”(2009年)。1999年,中俄两国政府分别授予他“中俄友谊奖章”、“俄中友谊奖章”及荣誉证书。
择一业,毕一生
被问及多年来持续不断的“创作动力”时,薛范说:我的创作没有什么动力,真的没有。要是非要说动力,那就是我太喜欢音乐了,音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早已融入我的生活和生命,我不能想象哪天如果没有音乐,我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音乐给了我安慰、信心、温暖和力量。每天和音乐对话,我觉得非常充实,幸福。
2022年,薛范荣获中国翻译协会“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该奖2006年开始设立,主要授予在翻译与对外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方面作出杰出贡献,成就卓著、影响广泛、德高望重的翻译家,是中国翻译协会设立的表彰翻译家个人的最高荣誉奖项。
薛范老师,一路走好!
综合文汇报记者许旸、上海文联、上海翻译家协会
来源: 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