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浏览:9637
关注者:105
最佳回答:
意大利著名小说家阿尔贝托·莫拉维亚于20世纪中叶创作的长篇小说《鄙视》,可以被看作后来德裔美籍心理学家艾里希·弗洛姆于1956年出版的《爱的艺术》中,对于近现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关系的一次成功的推演。
即使它在概念的高度性上不尽如人意,但本书中所采用的中立视角、对于《奥德赛》三种解读与现实形成互文的手法,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看来,想必也是一种突破性的创举。
《鄙视》
【意】阿尔贝托·莫拉维亚
沈萼梅 刘锡荣 译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版次:2021-06
“至于爱情,当然也完全符合现代人的社会性格。自动机器是不会爱的,它们只能交换‘一揽子特性’,想做一笔好买卖。在这一异化了的结构中,人在爱情上的基本要求是‘结伴’思想,这在婚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美】艾里希·弗洛姆《爱的艺术》
文、编辑:万年
责编:刘小黛
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
01
莫拉维亚对于读者的爱
很显然这是一本普罗大众都能看懂的书:里卡尔多·莫尔泰尼是一位有着理想抱负的电影编剧,却不得不为制片人干着给烂电影编写剧本的活儿,以求还完房贷。
他的妻子埃米丽亚没啥文化,是一位家庭主妇。制片人的邀约令他的工作与他的生活开始交织。
由于他与生俱来的性格,他开始感受到妻子对他打心底的厌恶和鄙视。他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之中,却又百思不得其解……
《鄙视》具体而简洁,没有多余冗杂的情节。对于人物心理描写细腻,对情感的体会则堪称绝妙——
“……我望着她那张脸,她的眼神深深地触动了我,那么多情,那么充满欲望。崇拜中又伴有无限的感激,迷恋中又夹带着伤感的羞涩。”
景物及环境描写也很形象。没有抽象的高概念,且有着三种不同的对于《奥德赛》的解读,值得读者玩味。
它的零门槛还体现在本书第十七章,导演赖因戈尔德的娓娓道来将对于现代社会与神话世界的解读完完全全呈现了出来,令人顿觉豁然开朗。
02
请问您想要来点儿春药吗?
我们要看清埃米丽亚态度的转变,必须认清:在莫尔泰尼做出改变,希冀埃米丽亚能回来与埃米丽亚往情妇道路上越走越远,两者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正是由于她逐渐与巴蒂斯塔走近,并确定自己可以成为其情妇,她才有勇气那样拒绝莫尔泰尼(本书第230页)。
这个过程很巧合,但也正是她这样的人的处世方式。我们见证了埃米丽亚从莫尔泰尼走向巴蒂斯塔的过程。
那么结合全书,我们可以进行这样一种推演——
资本主义的大网推着莫尔泰尼与埃米丽亚,两人掉下物质的悬崖。
资本主义的大网漏接了埃米丽亚,埃米丽亚继续下落,由巴蒂斯塔接住。
资本主义的大网接住了莫尔泰尼,任由其挣扎、撕扯都毫无作用。
因为他惊恐地透过网眼,看到埃米丽亚与巴蒂斯塔在春药的作用下,正在疯狂地做爱。
他明白了:房子,车子已然成为资本主义为现代人准备的春药。
03
La-Amour
“我永远不会原谅你,我曾经那么的爱你。现在不可能了,我恨你,因为你不能让我感觉到你的爱。”
——【法】让·吕克·戈达尔《蔑视》
也许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永远都不会清楚地明白爱究竟是什么。
但我们能够分清楚的,或许就是本书两位主人公所认为的两种爱:
埃米丽亚作为底层缺少文化的群众所认为的爱是拥有,亦即像一件物品一样地来拥有我,决不让任何人触碰;
而莫尔泰尼作为知识分子,他会懂得两个人即使是夫妻,依然是两个独立的、有自己思想的自由的个体。
莫尔泰尼如果能早看懂这一点,这一切或许就不会变成一出悲剧了吧。
2016年戛纳国际电影节的这张海报取自让·吕克·戈达尔于1963年拍摄的电影《蔑视》;而《蔑视》又是取材自莫拉维亚的《鄙视》。(没错,就是可以这么无限套娃QwQ)
这张海报展现的正是《蔑视》一开场的时候引用的那句话:
“电影把一个用欲望调和了的世界呈现在我们眼前。”
获赞:849
收藏:49
回答时间:2022-11-23 01:1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