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浏览:7956
关注者:327
最佳回答:
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将阿房宫描绘得壮丽奢华,那么,阿房宫真的建成了吗?
阿房宫是在秦始皇35年(前212年)开始计划修建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尾之咸阳。”前殿阿房东西长639米,南北宽116米,面积达8万平方米,层高11.6米,建成后大概有五六层楼那么高。秦始皇还想将前殿阿房与咸阳周边的离宫别馆全部用阁道连接起来,把秦岭最高峰南山当作宫门。这确实是宏伟蓝图!
秦时的咸阳不是今天的咸阳,当时是一座横跨渭水两岸的城市,咸阳一分为二,分为南城北城。并且通过渭水的横桥飞渡相连,大致分布于今西安西北与咸阳西北。秦咸阳城是秦孝公时期营建的,到秦惠文王时,可能也是感觉咸阳人多,宫室不够用,于是开始向南扩张,在渭水以南修建宫室别苑。但是秦国的政治中心,最先还是在渭水以北的咸阳宫,后期才向渭水以南的章台宫转移。
秦统一后,可能咸阳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而城市和宫殿受泾水和渭水的限制,很难再拓展发展空间。因此,秦始皇计划在渭水以南建筑阿房宫为主的宫殿群,想将咸阳城的重心彻底南移。
咸阳渭水以南,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这片地区本就是战国时期所修建的上林苑,秦惠文王时就曾在上林苑营造新宫。由此看来,在这片区域建设宫殿是最好的选择。
始皇计划修阿房宫还有一个考虑:始皇每消灭一个国家,就让人丈量并详细绘画出这个国家宫殿的模样,然后按照原来各国宫殿的大小、形状,在秦国咸阳宫内修建各国宫室,供原六国贵族居住。按照执政者设想的阿房宫,确实工程浩大,与当时的国力不相适应,建设起来必劳民甚烈,但是这个设想并没有实现。
阿房宫是一座整体建造在巨大体量夯土台上的宫区,考古确定的阿房宫的夯土台基东西长1270米,南北宽426米,总面积达54.102万平方米,现存最大高度达12米以上。按照《史记》对阿房宫前殿的描述,这座大殿面积为8万平方米。也就是说,供皇帝举行重大仪式的前殿面积,几乎占到阿房宫总面积的七分之一。在这一片夯土台基上,还有相当于六个阿房宫前殿面积大小的空间用来规划其他的建筑。
自春秋后期开始,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基本上都是高台建筑,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只有雄伟高大的建筑才能显示出皇家的气势和威严。
在考古钻探的过程中,在夯土台基之上并没有发现秦代文化层;没有发现宫殿建筑中必不可少的建筑材料,比如说瓦当;也没有发现秦代宫殿建筑中的柱础石、廊道、窖穴、排水设施;更没有发现经过大火焚烧后遗存下来的红烧土、木炭遗迹等。
阿房宫始建于始皇三十五年,这年秦始皇调集72万人来到关中,分别修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秦始皇三十七年,始皇在最后一次东巡中病死于沙丘宫(赵武灵王饿死于此),九月被葬在始皇陵。因为秦始皇去世时,秦始皇陵尚未完工,朝廷赶紧调集修筑阿房宫的役徒去给秦始皇陵修封土,这批劳工辛苦工作了七个月,直到二世元年四月,秦始皇陵主体工程才大致完工。这七个月,阿房宫应该处于停建状态。
在秦始皇陵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后,秦二世又调回一部分劳工继续修建阿房宫。然而,陈胜吴广组织900名戍卒在大泽乡举义,起义军发展迅速,剑锋直指秦都咸阳。秦二世二年冬天,周文带领数十万起义军打到秦始皇陵园东面几里的地方,危机之下,秦二世采纳少府章邯的建议,武装正在修建秦始皇陵的二十多万刑徒和奴产子前去抵抗。之后,又有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进谏停止修建劳民伤财的浩大工程,结果触怒了秦二世,三人身陷囹圄,最后都丢了性命。
秦二世三年八月,赵高作乱,逼迫二世自杀,阿房宫工程自然彻底结束了。阿房宫按照计划,有规模的建设时间前后不过三年左右,如此浩大的工程只完成了夯土台基任务。司马迁在《史记》中说的也很明确:“阿房宫未成;成,欲择令名,名之。”阿房宫未建成,建成后另起一个好的名字。虽然,司马迁是在说阿房宫取名问题,但人们可知阿房宫确实没有建成。
阿房宫仅仅打了地基,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却写道: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複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作《阿房宫赋》也非空穴来风,阿房宫虽没建成,但留下了设计方案和设计图纸,而当年萧何从秦国图书馆取走了律令和图册,这些图册中就有阿房宫的设计方案和图纸。阿房宫设计方案和图纸,是汉朝揭露秦朝穷奢极欲的最好明证,因此其流布天下并不奇怪。杜牧借此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虽无历史的真实,但却有针砭时弊的作用。
《阿房宫赋》写于唐敬宗(李湛)宝历元年(825),杜牧二十三岁。敬宗十六岁即位,昏愦失德,荒淫无度,闹得朝野疑惧,无不怀有危机感。于是杜牧写下《阿房宫赋》。杜牧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由此可见其写作目的,是在借秦始皇大兴土木、赋敛无度、劳民甚烈的失败教训,以警告最高统治者。
杜牧之《阿房宫赋》对历代统治者都有警示教育意义,其文学功用不可小觑,然而,高高矗立的阿房宫却被无中生有地坐实了,秦始皇也因此背了口大黑锅。西汉贾谊、晁错和唐代杜牧关于秦始皇的政论散文,虽有警示教育之功,但也强化了人们对秦始皇这位千古一帝的负面印象,是得是失,得到几何,失去多少,谁能说明白?(参考《秦陵》)
获赞:894
收藏:88
回答时间:2022-11-23 02:3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