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浏览:3367
关注者:233
最佳回答:
相信每个人对卡夫卡这位作家并不陌生,他的小说《变形记》家喻户晓,近两年,他的译本也不断重新出版,《城堡》《美国》《审判》,许多文艺青年的书架上都有收藏。
英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时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
一言以蔽之,他的小说无处不在描写各种困境,并且通过荒诞不经的故事,夸张离奇的剧情,让我们也跟着作者一起走入那个城堡,那种两难以及那种绝境。
马尔克斯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和《百年孤独》,余华莫言等作家无不受他的小说影响。
他是同类小说的领路人,高擎一盏孤灯,彳亍在人世间,满地寻找,寻找一条解决困境的路,却总是背道而弛,越努力越与希望相隔万里,人生何尝不是类似的荒谬绝伦呢?
许多文友看卡夫卡的小说,觉得内容并不复杂,却不知他在隐晦地表达什么。
这成为阅读小说的一个障碍。
卡夫卡生前并不想让自己的著作发表,他死前要求朋友将书稿焚烧,但朋友不甘明珠蒙尘,一经发表,便响誉海外,人们意识到,原来还有这样一种表达的方式。
卡夫卡的著作,一方面享誉文坛,被许多知名作家推崇,另一方面,普通人又读不懂他的小说,便形成了一种外冷内热的奇怪现象,这种矛盾,却更加令人想要探究,想要了解他到底在描述什么?
那么就他的小说,我已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角度,简单说明一下,纯属主观意项,如有不当,以你为准。
想要读懂卡夫卡的小说,我们先要知道他的生平。
卡夫卡的家人从小就对他寄予厚望,本是犹太人,却将他送入了德国学校,这一定让他心中产生难以忍受的痛苦,因为犹太人是被德国人迫害的。
但他“他很文静,而且是微笑着的,把世界朝自己打开,而把自己封闭起来,不让这个世界了解他”。
想必大家在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听从父母安排的时候,也会为自己筑成厚厚的壁垒。
从中学时代,卡夫卡便出现将自己与世隔绝、离群索局的倾向。
在高中时代,卡夫卡对进化论产生了兴趣,这使得他更感觉到做人的悲哀,为他的悲剧色彩埋下了伏笔。
他的小说中,猴子、鼬鼠等动物,以及奇怪的人物表现,都自有其喻意,是还原人类森林动物化的一种图符。
他曾三次订婚,又三次取消婚约,除了未婚妻之外,据说,他还和其他几位女性有过亲密关系。
卡夫卡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实际上,“孤独”是我唯一的目的,是对我的极大诱惑!
个人感觉他就是个情感交流恐惧者,说白了就是社恐。
直到他死去,也不想让自己的作品见天日,却事与愿违。
或许他认为自己的作品只是唠叨罢吧,但这唠叨却让我们看到了无数种可能。
从此以后我们人人都要学习卡夫卡。
我想大文豪这样的人生经历,每个人都会遭遇到。
比如你酷爱写作,家人却希望你去考公务员,你做着家人帮你安排的工作,却感觉在浪费人生。
你有热爱的女子,却不得不娶门当户对的女人为妻,过着同床异梦的生活。
无论在人生哪个阶段,小到学习、工作、婚姻,大到国家政治,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困境。
人的一生只能做一种选择,只能过一种生活,那被你放弃的另一半,却时常化作魔幻小手,不停地骚挠你的心胸,在午夜梦回间,令人感觉疼痛和遗憾。
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人,所有的群体,所有个体共同面临的“困境”。
这种如蛆附骨的困境,如果用浅薄的言语表达,很难感同身受。
卡夫卡用虚幻的故事结构,压抑阴郁的写作方式,将这种困境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一走入他的文字殿堂,我们就能感受到那种压抑无处不在。
《城堡》这本书,K用尽全力,想要进入这座城堡,无论用尽何种办法,都进入不了,在这过程中,还遇到了许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却离他心中的目标越来越远,那些荒诞、冷漠令人如置身原地般被绝望包围。
把心底最深处的痛苦和人类所共同面临的问题,用语言显化出来,让看过的人身临其境,这就是他最杰出的贡献和语言魅力。
马尔克斯受到卡夫卡的影响写《霍乱时期的爱情》,写得真是爱情吗?如果看过他的短篇小说《世界上最漂亮的溺死者》就能明白,他要表达的是拉丁美洲的愚昧落后,见识知少而无知,只是以爱情的这条表面线索窜链起这些人的命运,那才是他真正要表达的东西,也是充满了矛盾和困境。
莫言和余华的小说也同样有这种挣扎,这种无声的呐喊。
读懂了这种困境的表达,你也能明白《围城》的两难: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围城内的人却想出去。
钱钟书想表达的也不只是婚姻,而是知识份子矛盾的心态。
所以每个人都能读懂卡夫卡,只要明白这个基本原理。
《城堡》中的话还余音在耳,读懂它就读懂了卡夫卡:可是世界上的阻力是巨大的,目标越高,阻力也越大。
有人赞颂披襟斩棘的英雄,即便失败也令人佩服,但同样也有人描写难以抗拒的困境,它就是人类生存的真正问题,它因真实却令人视之不见而更显荒谬。
获赞:648
收藏:28
回答时间:2022-11-23 19:1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