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摘抄 > 内容

周易和易经先看哪本(《大道.魂之用》前篇 第六章:《易经》与《道德经》)

网友提问

被浏览:1994

关注者:233

最佳回答:

对中国传统文化熟悉的人,谈论《道德经》时一定会念及提及《易经》。《易经》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宝藏。从血缘辈分上看,《易经》是亲老子,《道德经》是亲儿子。儒道同源,儒家和道家是亲兄弟。

一、关于《易经》

《易经》是什么?易经是关于变化、变化性质、变化规律及变化结果的学问,而且最关键的是有人参与变化之中,人又在变化中深受影响。很多人以为《易经》是占卜之书,这是因为秦代焚书坑儒和宰相李斯保护《易经》的缘故所造成的。当初在秦始皇下令焚书坑儒时,直接操盘手就是宰相李斯。李斯舍不得《周易》就这样被烧掉,鉴于焚书坑儒规定中关于农林鱼、手工艺、占卜等类的书在不烧之列,就把《周易》归为占卜类书得以保存。结果中国两千年历史中一直把《周易》划分到占卜类书中。

易经是哲学,是智慧之学,是道德之学,是幸福之学。易经不是玄学。古代周文王、周公、姜太公、老子、孔子等都是易学大师,但从历史典籍上看,他们从来都没有依靠易经来占卜算命,占卜算命在中国文化中也一直是下九流。古人更是很直接地说“善易者不卜”。易经讲了“易有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一阴一阳谓之道,这是易经最基本的思想。易经涉及的变化包罗万象,体现在事物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全时段,讲究的是中正之本,它用原因和结果的联系,以道德定吉凶,以道德改吉凶,是中华民族的大智慧。

二、《易经》对《道德经》的影响

《易经》是中华智慧的神奇的母体,是老子《道德经》的重要思想源头。《道德经》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老子对《易经》的当代化、系列化的继承、改造和发展。《易经》最早诞生在新石器开始的时候,伟大的领袖伏羲发明了它,经过《连山易》和《归藏易》的演变到了周代时已经经过了几千年历史。周文王比商纣王关押的七年时间里,周文王在孤独中演绎了八八六十四卦,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周易》,经过周文王和周公兄弟俩的努力,有了卦辞和爻辞,《周易》成为周王朝最高的典籍,老子没有理由作为国家图书馆长和档案馆长得不到这个非常宝贵的东西。

相比之下,孔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他在快六十岁的时候才得到《易经》,然后就爱不释手、手不释卷,历史记载他得到《易经》后,“韦编三绝”,就是把多次阅读,把竹简的牛皮绳翻断了好几次,孔子也非常感慨地说“假我十年,五十而得易,无大过矣。”孔子针对《周易》做了非常好的读书学习笔记,这个被后人称之为《十翼》,也叫《易传》,配合《易经》来进行学习,对易经的现代化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道德经》对《易经》的应用和发展

《易经》的基本原则是上天垂象,从天地抽象出基本八卦衍生万象。就像一个无私的母亲,把天地万物的规律打开给老子看,老子汲取《易经》的营养,实现了一次伟大超越。老子把天地万象合而为一,抽象出一个总象,叫作“道”,将道的性状表述为“无极”。据说《周易》之前,易经里是没有“道”这个字的,甲骨文里也没有发现“道”字。“道”这个字,至少可以相信是从老子到孔子开始重视并加以系统阐述的。《易经》谈了变和化,《道德经》和孔子的《易传》则把变和化,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道。变化,是因为道;变化,在道中。

孔子在解释易经时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太极和无极,是中国文化最绝妙的两个发现。老子和孔子合在一起,就是我们很熟悉的那句话:“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极,是端点。太极,是最最端点,这个寰宇有多大?没有人能够测量出来,古人的智慧就是妙,他用一个极来表达,就把浩瀚的寰宇世界多大给描述出来了,到太极那里,寰宇世界就到头了。无极,是世界诞生之前的那一个瞬间。中国古代智慧真的是后人的福气。无,是这个世界的总母亲。无,也是这个世界的总归宿。由无到有,又由有到无,这是老子最伟大的发现。太极是有形的,是宇宙万物演化的总法则、总规律,太极有宇宙时空,可以模拟抽象出一个太极图;而无极是没有宇宙时空的概念,是演化太极的演化之源、演化之母,无形无相又无所不在。

老子就感叹地说:“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由此可见,“道”的无比宏大。“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这个状态就是无极,也是最根本最宏伟的大道。道是对天地宇宙的一次伟大超越,天地宇宙不再是终极真实,而是道的彰显。中华文明拥有了无限和永恒。这次超越之伟大,无论怎样赞叹都不为过。

1、《易经》和《道德经》的相同点

两者都是阴阳理论,具有辩证思想。《周易》中讲“一阴一阳谓之道,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讲:“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人与义。《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生之,德畜之,物行之。”

1)揭示了世界万物的来源。《周易》认为:“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法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于四时。”“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近取诸物,远取诸身,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道德经》描述万物本源时说,“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2)提出万物之间相互转化,物极必反的哲学观点。《道德经》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莫大于轻敌,故抗兵相若,衰兵胜矣。”“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易经》中讲:“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矣。”“龙战于野,其血玄黄;鸣谦,上用行师征异国;君子暴变,小人革面”。“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

3)提倡谦让、诚信的思想。《道德经》中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以其中不自大为大,故能成其大。”“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这些思想都含有谦卑的意思。《周易》中说:“坤载万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君子如遁,小人否也。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君子以恐惧修身。”“众允之,志上行也。有孚不终,乃乱乃萃,若号,一握为笑。有孚发若,信以发之也。君子以恐惧修身。”这里的孚,是诚信的意思。

4)吉凶祸福理论。《周易》中说:“吉凶者,得失之象也;悔吝者,犹虞之象也;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二多誉,四多惧,近也;三多凶,五多功,贵贱之等也。观我生,君无忧。有厉利己,不犯灾也。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艰贞无咎,勿惕其孚,于食有福。商兑未宁,介疾有喜。”《道德经》中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天网恢恢,疏而不失。和大怨,必有余怨,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祸莫大于轻敌,故抗兵相若,衰兵胜矣。”

5)做事需要夯实基础循序渐进。《道德经》五十五章曰“为大于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一个人要想成就大的功业,要从细小之处的一点一滴做起。天下难于解决的大事必定由易于解决之事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大事必定由细小之事积淀而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也是同一个道理。

《易经》中写道:“小畜,亨,密云不雨,自我西郊。”雨不是突然就下起来了,而是靠长时间的聚集乌云,乌云聚集越多,雨下得越大。在乌云还没聚多之前雨是下不来的,雨下不来。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一点一点地聚集力量,在力量没有充足之前不要有大的行动,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展示。要厚积薄发。《周易》渐卦初六爻辞曰:“鸿渐于干,小子厉,有言,无咎。”意思是进取不应急功近利,而要循序渐进,还应坚守正道,才会有利于进取发展。循序渐进就如同鸿雁一只一只地飞落在水边。年轻人需要磨练,有点怨言也没关系。只有这样,才会不犯错误。鸿雁起落是一只接一只的,所以有“雁行有序”之语。这就是说年轻人求进取应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不要心急。

5)都是领导之学。《道德经》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故能成其私”。“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太上不知有之”,这些思想都蕴含伟大的领导思想。《易经》写道:“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几事不密,则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2、《易经》和《道德经》的不同点

《周易》是百经之首,大道之源,智慧之源。《道德经》是在《易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想。《道德经》更为重视无欲、无为、无用的巨大功用。

1)《周易》追求君子《道德经》强调圣人。《周易》中反复多次提到“君子”。比如:“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君子如遁,小人否也。小人用壮,君子用罔。”“君子以善则迁,有过则改”等等。《道德经》中很少提及君子,而以圣人为主要倡导对象。如:“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故能成其私。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2)比喻不同。《周易》中的比喻大多选择战场、狩猎、竞争、祭祀方面的动的物象,大多是动物龙和狐狸等。比如:龙战于野,其血玄黄,其道穷也。小狐汔济,未出中也,濡其尾,无攸利,不续终也”是说小狐狸快要渡河了,尾巴被打湿,不利。“舍尔灵龟,观我朵颐,凶。栋隆之吉,不桡乎下也等等。而《道德经》中的比喻大多选择静止平静的物象,主要以水和婴儿为主。比如“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知其雄,守其雌。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等等。老子常常通过天地、刍狗、风箱、山谷、水土、容器、车轮等具体物象,来表达抽象的道理。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有车之用,有器之用,有室之用。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3)追求的内涵和目标不同。《周易》中特别强调“动”的思想理念。是绝对的运动,《周易》中只有运动起来万物才能健康发展,生命在于运动。“小往大来,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内君子外小人,君子道长,小人道消也。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动静有常,刚柔断矣。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在天成像,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刚柔相摩,八卦相荡。”而《道德经》则是强调一种“静“的境界。讲究清静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静胜燥,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等。

4)站的立场角度不同。易经更多的是站在人的立场和角度,而道德经更多的是站在道的立场和角度。《易经》更多的是守正持中,这是在变化中的态度,就是以变应变、以不变应万变,“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君子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艺,却不到处炫耀,而是在时机到了的时候才施展出来。《道德经》更多的是强调无为守静,“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获赞:836

收藏:96

回答时间:2022-12-01 18:00:06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周易和易经先看哪本(怎么学《易经》,终于明白,还是要去背书)

下一篇: 今日更新 云南铜业涨超9%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