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浏览:7118
关注者:140
最佳回答:
同人卦卦象
接着上一篇 易经详解第33篇—站在相同的立场上,将心比心,就是同人 的内容,我们来看同人卦的爻辞。
初九:同人于门,无咎。
象曰:出门同人,又谁咎也。
出门交朋友
初九爻是要我们打破门户的成见。爻辞很直白,翻译过来就是,出门求同,没毛病。小象说“出门同人,又谁咎也”,出门同人,又有谁会出问题呢?爻辞和小象都告诉我们不要老待在家门里,要走到外面去交朋友,并强调,放心大胆地走出去,不会有问题。易经里提到“出门”的,只有两个地方,同人卦和随卦,同人卦初九爻:“出门无咎”,随卦初九爻:“出门交有功”,两个出门,都没毛病。这一爻虽然没有到达卦辞“同人于野”的高度,但已经超越了一门之内的狭隘的近亲关系。
六二:同人于宗,吝。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同人于宗
六二阴爻居阴位,文明中正,是同人卦的卦主,其余五个阳爻,都向六二求。二跟五、一跟三、三跟六,这三组爻位彼此的关系叫“同宗”。“宗”在这里就是指九五,“同人于宗”,是说六二得同于九五。二爻和五爻,刚柔中正,时位相应,两相亲密,可以说是尽善尽美,放别的卦里可能都是最佳组合,但这是同人卦,是要“同人于野”的,有更高的追求,光“同人与宗”可不行。并且六二和九五过于亲密,又不免偏私,有失至公大同,不符合大同的理念。比如对三爻和四爻来说,他俩见到六二和九五这么亲密,自己求同不得,难免心生嫉妒,这就是爻辞说的“吝”。吝,小疵也。
小象说“同人于宗,吝道也”,这个“道”最值得玩味,是说目前还没发生“吝”的情况,但是有“吝”的征兆。
《彖传》对六二爻有高度的期许:“柔得位得中,而应乎乾,曰同人”,因为六二是下卦离卦所代表的文明的中心,这是从卦的整体来看的,落到具体这一爻的时候,发现人的私心作祟,她不肯放开心胸与人交往,出问题了。理想和现实产生落差,六二只认九五,不跟其他人往来。其他阳爻想跟这个唯一的阴爻互动却求而不得,纷争就会出现,“吝”就随之产生了。
圈内排斥圈外
“同人于宗”,就是跟谁谈得来,看谁不顺眼,随之画圈,圈内把圈外排除,接着出现的就是相互倾轧,这个结果只能是“吝”。一旦把圈子破掉,真正放开,爻一变就是乾卦,合乎天理,勇猛精进,自强不息,什么资源都进来了。
九三。伏戎于莽,升其高陵,三岁不兴。
象曰: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
伏戎于莽
九三没有同人的概念,阳居阳位,性情刚烈。他跟六二都在民间,距离近,跟六二又是阴承阳,柔承刚的关系,自认条件也不错,凭啥自己不能“近水楼台先得月”呢,就起了心思,要跟九五刚一刚。“伏戎于莽”,“伏”是埋伏,“戎”是刀兵,“伏戎”就是伏兵,“莽”是林莽。在丛林深处埋伏好兵马,想一举铲除九五这个“情敌”。九五如果从上卦到下卦来探视六二,就在他的必经之路上干掉他。“升其高陵”,埋伏好之后,把土山垒高,每天跑到山上顾望,刺探敌情,“三年不兴”,三是多的意思,等了很多年,没找到动手的机会。
强大的敌人
小象说“伏戎于莽,敌刚也;三岁不兴,安行也”,九五太强了,你刚他比你更刚,早有防备,跟六二的关系也不受挑拨,免疫离间,明的,暗的,九三都没有机会。“三岁不兴,安行也”,安,是语气词,意思是,怎么能行呢?行不通的。“敌刚也”,九三的敌人严格来讲,不止九五,上卦的三个阳爻都是他的敌人。九五跟六二亲同,他视为敌人,另外两个阳爻,也想跟六二亲同,就得从九三经过,这对他来说,也是不能忍受的。所以九三实际上,是以一己之力在对抗上卦的三个阳爻,这怎么顶得住。没有机会,乖乖收兵。这一爻只讲了现象,没讲吉凶,有两个含义。一是九三有想法这是正常现象,谁让六二只认九五呢。二是九五爻也知道自己有些理亏,没有跟九三计较。
九四:乘其墉,弗克攻,吉。
象曰: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
乘其墉
九四爻刚居柔位,不中不正,同时他在上卦,虽然不中不正,但要论实力,是比九三要强的,至少也是一方诸侯。他知道九三“伏戎于莽”,也知道九五的强悍,在九三和九五的较量中,他不明确表态支持谁,在九三“升其高陵”的时候,他也“乘其墉”,“墉”,指城垣,登上城墙观望。他在看形势的发展,想着如果九三有赢的迹象,就在关键的时刻帮他一把,以期事成之后可以分一杯羹。如果九三要败,在败之前就先捅他一刀,左右没他什么事。一脚向外,一脚向内,两头都不亏,看哪里有便宜可占就站哪头,典型的骑墙派。这个算盘打得不错,然而并没有用。九四和九三的处境一样,在同人卦的大环境里,这些伎俩都是白费心机,形势不允许。最后九三爻直接放弃了,跟九五没有打起来,自然九四也没有便宜好捡。“弗克攻”,九三停下来之后,九四就更不可能赢了,这时候他想到九五的刚健中正,幡然醒悟,悔过改善,结果是变凶得吉。
悔过改善
小象说“乘其墉,义弗克也。其吉,则困而反则也。”“义弗克”,就同人卦的大义来说,九四不可能赢。“其吉,则困而反则也。”为什么“乘其墉”还能获“吉”,原因就在“则困而反则”这五个字。第一个“则”是“因为”,“而”是“能”,带入一下,“因为困能反则”,所以获“吉”。这是说,“乘其墉”的行为不仅得不到好处,还会使九四陷入困境。“反则”的“反”是回归,“则”是“乃见天则”的“则”,就是回归到卦象“天火同人”的基本面,按照同人卦的规则办事:与人为善、和平处理纷争,谁都不可以挑起冲突、滋生事端。九四一开始没安好心,后来碰壁之后及时回头,并遵守同人卦的规律,最终获“吉”。
提另外一个小点,《易经》里凡是讲“不克”的爻,都是阳居阴位。阳爻刚强,想进攻;但是在阴位,就打不赢,所以有“不克”的结论。这一爻,和讼卦的九二、九四爻,都是这个情况。(讼卦九二、九四爻辞出现“不克讼”)
九五:同人,先号啕[táo]而后笑。大师克相遇。
象曰: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
先号啕而后笑
九五这个君主,当然要用“同人”来号召天下,所以卦辞里有“同人”。可是号召不一定就有人理,九三打埋伏,九四骑墙派,跟他就不同心。三、四、五,三个都爻都有各自的问题,九五在君位,应当与天下同应,而不是只跟六二亲密,这样不是大同之道。九五的这个行为,就被九三九四所嫉妒,他们在中间隔绝阻挠,使九五跟六二不得相遇。相应却因为阻碍不能相遇,那是很忧伤的,就像两个相爱的人,因为山川阻隔不能在一起,爻辞用“嚎啕”来形容九五的心境,“嚎啕”,是悲忧过甚的大哭。“先号啕而后笑”,最终还是相遇了,先大哭后大笑,“后笑”,是相遇的笑。相遇的原因是“大师克”。九五用强大的武备实力,往那一摆,震慑下面两个爻,产生效果了,一个是“三岁不兴”,知难而退;一个是“弗克攻”,困而反则。最终九五和六二得以相遇。这是王道思想加武力保证产生的结果,一方面“同人”的理念对九三九四有些许感化,另一方面九五有强大的实力做后盾。你最好听“同人”的,自己让,不让,我就打过来了。
我们的导弹之父钱学森先生曾经说过:“手里没剑和有剑不用是两码事”,九五本身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再好的思想也执行不下去。
正直守中
小象说“同人之先,以中直也。大师相遇,言相克也。”“同人之先,以中直也”,“以”是因为,“直”是正直,“中”是合乎中道。这句话有省略,我们可以自己补上,“同人之先号啕而后笑,以中直也。”是说九五“先号咷而后笑”,是因为他中直。
彖传讲九五,用了中正,这里用中直,有什么区别呢?九五跟六二,刚柔相应,上下相洽,看着像私情,实际理是正的。似私本正,就叫“直”。孔子说“以直报怨”,也是这个意思,你拦我不让我跟九二相遇,我还不能采取措施么。采取的措施,看着是为了自己,有偏私之嫌,实际是正常反应。“大师相遇,言相克也”,九五有雄厚的实力支撑,九三九四要是真的敢动,绝对被收拾得妥妥的。克,这个字把它拆开,上面一个十,下面一个兄,十兄弟住在一块,可不就会产生矛盾么。“相克”,就是讲三、四、五三个爻有矛盾。“大师相遇”,最终六五得时得位得势,武力摆出来,克制住了九三九四,跟六二成功相遇。
大师相遇
在系辞传里,孔子对这一爻,做了特别的发挥,我们来看下,内容在《系辞上传》第八章。
"同人,先号啕而后笑。" 子曰: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如兰。"
君子之道
“出”是出去做事、“处”是赋闲在家、“利”是利刃、“断”是截断、“臭”是气味。我用白话文尝试翻译一下,看到九五“先号啕而后笑”之后,孔子感慨了一下,说:”君子之道,要么兼济天下,要么独善其身,要么沉默,要么呐喊。六二和九五两个心意相通,这个合在一起的力量犹如利刃可以截断金属。他们的言论主张,像兰花那样芬芳、高雅,如沐春风。”大概是这个意思。
兰花
这两个爻友谊坚定,不拘形式,不管隔得多远、有多少障碍,都影响不到二人之间的互信互爱,孔子的原意应当是说“君子之交淡如水”,然后感慨了一下,潜台词是说,君子就该像九五和六二这样。好,来看同人卦的最后一爻。
上九:同人于郊,无悔。
象曰:同人于郊,志未得也。
同人于郊
同人卦最终没有实现“同人与野”的理想。经过“同人于门”、“同人于宗”,走到最后一爻,也才实现到“同人于郊”的程度,郊,指城外,勉强可以影响到城外的郊区。已经尽力了,形势所迫,只能做到这个程度,“无悔”,不用悔恨。上九在最外面,没有人跟他相应,九五都做不到,上九就更没必要苛责自己,更何况他已经往前迈了一步了,同到了郊。
小象说“同人于郊,志未得也”,上九和六二的距离最远,既不亲比也不相应,这个卦目标是“同人与野”,实际只做到“同人于郊”,志向没有得到实现,这个目标要到大有卦才能达成。
获赞:403
收藏:91
回答时间:2022-12-02 08:5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