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摘抄 > 内容

9月18日是什么日子(和平盛世再忆“九一八”,多位教育界委员的“国耻日”感怀)

网友提问

被浏览:3960

关注者:130

最佳回答:

在这个格外热闹祥和的开学季,仍赫然伫立着一个特殊而沉重的日子——“9·18”国耻日。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9·18”事变88周年。回顾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正在走向强起来的艰苦卓绝的历程,多位教育工作者发出感慨:这是一个几度历经苦难才换来国泰民安的来之不易的新时代!在这样的历史节点,我们需要引导青年人树立爱国情、常怀报国志,居安思危,砥砺前行。

———编者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 张政文

如何对年轻人讲解“9·18”?

今天,在安宁的岁月里,我们该如何向年轻人讲述“9·18”的往事,如何让他们知道并理解“国耻日”,对培养当代年轻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意义深远。

我们要告诉孩子们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耻辱和为此付出的努力。如今“9·18”早已是全体国人永远挥之不去的“国耻日”,在短短4个多月内,日军占领了东三省128万平方公里,3000多万东北同胞惨遭奴役,开始了长达14年的亡国奴生活,中华民族进入近代以来最黑暗的时刻。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拥有能力和实力保卫人民和平生活的伟大国家,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但是,每到“9·18”,我们仍然要一次次拉响不忘历史耻辱与民族伤痛的警笛,就是要让从抗战硝烟中走过的中华民族,特别是新时代的年轻人牢记我们曾经遭受的苦难和伤害,努力形成饱受磨难而愈挫愈勇、历经曲折而奋发有为、备尝艰辛而自强不息的责任勇气,以史为鉴、铭记苦难,意气风发地在新时代创造新辉煌。

我们要讲解爱国主义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内在统一。“9·18”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组织了创建最早、持续最长的抗日武装力量,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首倡者、组织者与主导者。一盘散沙的中国社会,在中国共产党号召下,经过14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纵观整个抗战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以自己的政治主张、坚定意志和模范行动,引领着夺取抗战胜利的正确方向,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并继续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赢得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命运的共同体。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祖国的命运和党的命运、社会主义的命运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今天对年轻人讲解“9·18”,就要诠释好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开展好党史、国史教育,特别是重点加强“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宣传引导,不断增强年轻人对伟大祖国、中国共产党、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讲解抗日战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方位。始于“9·18”的全民族抗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下经过不屈抗争取得了完全胜利,历史之痛、民族之耻被彻底洗刷,中国以胜利者的姿态重新确立了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这不仅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也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今天对年轻人讲解“9·18”,就要教育引导年轻人全面理解抗日战争的伟大意义,深刻理解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方位,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与正在推进的伟大事业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如何在年轻人心中植入爱国情怀?

利用“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活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有效做法与成功经验,新时代利用“9·18”这个契机在年轻人的心中植入爱国情怀,必须从知识根基、文化氛围、网络环境和实践检验四方面入手,形成全链条、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

铸造培育年轻人爱国情怀的知识链。积极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把以“9·18”事变为代表的抗战重大历史事件、重大时间节点及其蕴含的精神价值作为思政课教学的重点内容,加大融合融入、提升教学效果;充分挖掘其他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

铸造培育年轻人爱国情怀的文化链。创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加强国旗、国徽、国歌教育,在学校张贴、设立著名爱国主义历史人物的画像或雕塑。通过座谈会、论坛讲座、主题班会、党团组织生活等教育载体,运用电影、电视、歌曲、戏剧、小说、诵读等艺术形式开展“9·18”纪念活动,使年轻人处处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增强对爱国主义的文化自信、情感认同与行动自觉。

铸造培育年轻人爱国情怀的环境链。坚持以网育人,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通过校园网等官方网站、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开展“9·18”纪念活动,积极培养网评员队伍,打造网络名栏,发表网络名篇,提高网络爱国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传播力。同时积极批判网络上出现的关于“9·18”和抗日战争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清朗网络空间、引领社会舆论。

铸造培育年轻人爱国情怀的实践链。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丰富实践内容,创新实践形式,拓展实践平台,鼓励组织年轻人深入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基层一线,开展社会调研、国情考察、咨询服务等爱国主义主题实践活动,增进对国情党情的认识与了解,增强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党和国家奋斗目标的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

“9·18”的特别意义和警示

警示我们要提高政治站位,巩固加强党的领导。始于“9·18”的14年抗战,是什么力量使中国人民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凝聚力战斗力和自信心,并最终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作出了回答:“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在当代中国,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做好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根本保证。“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大学是引人以大道、启人以大智的场所,更是巩固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的重要阵地。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牢对党忠诚这个着力点,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切实肩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领年轻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提供坚强有力的思想政治与组织保障。

警示我们要树立危机意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遭受的苦难之重、付出的牺牲之大,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特别是“9·18”事变后,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空前危机,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前的警世钟时刻警醒国人:勿忘国耻、居安思危。“居安而念危,则终不危;操治而虑乱,则终不乱”。党的十九大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之首,要求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防范化解重大风险,高校不能也无法置身度外。高校各项工作常常处在聚光灯和放大镜下,成为社会上各种问题、挑战与风险的“集散地”与“投射场”,使得高校的风险隐患日益增多、风险挑战不断加大、重大风险开始凸显。必须充分估量办学治校、立德树人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引导年轻人树立危机意识、风险意识,牢牢守住法律底线、纪律底线、政策底线和道德底线,切实提高风险防范、风险洞察、风险驾驭、风险遏制与风险化解能力,坚决防止“黑天鹅”事件的出现,强力杜绝“灰犀牛”闯入校园。

警示我们要弘扬斗争精神,敢于善于担当作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不是靠“不抵抗”换来的,也不是靠乞求得来的。那靠的是什么?是靠斗争实现的。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党领导的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到了“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到了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胜利实现我们党确定的目标任务,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今年是大喜之年,也是敏感之年,种种迹象,特别是持续3个多月的香港乱局表明,境内外各种势力急于在年轻人中打开缺口。必须引导年轻人积极弘扬斗争精神,敢于善于斗争,勇于担当作为。坚持正确方向、把握正确导向,在大是大非、重大原则面前敢于“亮剑”、甘当“战士”,不做爱惜羽毛的“太平绅士”,在斗争风雨中提高本领、发展自己,确保政治安全和社会稳定,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安心。

激发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奋斗力量

文全国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赵长禄

(一)

初秋的京城张灯结彩、焕然一新,喜迎新中国70华诞。近段时间,一所所大学校园中开学典礼、学生活动、课堂交流乃至茶余饭后最热门的词汇就是“国庆”,《我和我的祖国》唱响大街小巷,成为最流行的旋律。或许是职业习惯、或许真是上了年纪,看着眼前这份热闹,我不由得感慨,这是一个伟大的新时代,这是一个几度历经苦难才换来国泰民安的来之不易的新时代!生在新时代、长在阳光下的90后、00后的孩子们,对这份“来之不易”能品尝到几分?作为一名见证了新中国半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教育工作者,我怎样在这个和平时代来塑造大学生的爱国奋斗精神坐标,把他们培养成为党和国家薪火相传的可靠人才?

在这个格外热闹祥和的开学季,仍赫然伫立着一个特殊而沉重的日子——“9·18”国耻日。近段时间,我正在为2019级本科新生的首堂思政课加紧备课,我准备在思政课上,坚持课程与思政同步推进,在课堂主阵地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备课调研环节,我曾问学生,谈谈你理解的“9·18”?有学生回答,“9·18”是屈辱的开始;有学生回答,因为“9·18”,中国人民的抗日情绪和爱国斗志瞬间上升到顶点;还有学生直接愤然说道,时间可以流逝,但历史却不可以忘却!学生们一致赞同在思政课堂上共议“9·18”,与思政课老师一起共同回顾那段屈辱的历史,让历史的警钟警醒新时代大学生再接再厉、奋发图强。把“9·18”这样的重大爱国主义教育时点带上思政课,是北京理工大学的惯例;定期了解学生关于重大历史事件、时事热点事件的思考认识,并不失时机地开展教育引导,是北京理工大学上好思政课、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经环节。

在思政课之外,我们还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尤其注重树立名师大家上讲台讲学科前沿课、概论课等课程思政示范,用历史沉淀下的宝贵学科教育资源教育感染学生。除教育内容本身外,教师的品格德行和身正为范也是关键。“大先生”王越、中国枪王“朵英贤”、因国家需要成就科研之路的周立伟、铸造国防“千里眼”的毛二可……这些见证了新旧时代变迁、见证新中国诞生、建设、发展的老一辈优秀教师典型是我们传递爱国主义力量的楷模!

(二)

今天,我们理直气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壮大主旋律正能量。在今年4月2日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北京理工大学在中国人民抗日

战争纪念馆组织开展校级主题团日示范活动,请战斗英雄讲革命故事、思政课老师讲革命历史、学生骨干讲如何发扬革命精神,为自己也为前来缅怀英烈的社会人士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在9月11日的北京理工大学2019级本科新生开学典礼上,全场3900余名新生齐声朗诵的《以青春的名义,向祖国报告!》震撼全场,有的学生甚至热泪盈眶,那一刻,我们能感受到,青年的心声与祖国的脉搏紧紧相融、同频共振。

近年来,随着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向纵深推进,北京理工大学坚持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实施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紧抓重要历史时点和契机,让爱国思想讲起来、爱国的声音唱起来、爱国的行动做起来,不断激发爱国奋斗热情。“担复兴大任、做时代新人”“我和我的祖国”等主题教育活动全年保持长流水、不断线,坚持支部全覆盖、师生全参与、课堂内外相贯通,让校园的主旋律声音更加昂扬向上。怎样把爱国主义教育做深做实?北京理工大学秉承“内容为王”,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时代观、文化观,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教育内容,同时把北京理工大学传承的延安精神和军工文化作为活生生素材,打造一系列爱国主题鲜明、内涵准确深刻、形式丰富多样的教育活动。

(三)

我们坚守办学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引导支持大学生在国家最需要的行业和领域建功立业。回想“9·18”事变后那长达14年抵御外侮的烽火岁月,青年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全民族团结一心,愿拿生命许家国是爱国精神的最真实表达。今天在和平盛世再忆“9·18”,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把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转化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的实际行动,转化为坚定不移跟党走社会主义道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实际行动,转化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实际行动。北京理工大学在办学过程中,一直把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与激励学生的理性价值追求结合起来,引导支持学生学国家所需、解国家所急,到国家社会发展最需要的领域、行业和第一线建功立业。北京理工大学诞生于1940年的延安,是中国共产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党创办这所学校的初衷一是为抗战建国提供技术支撑,二是服务边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三是培养我们党需要的人才,即“革命通才、业务专家”。1952年,新中国成立不久,为满足国家国防建设需要,学校受命培养国防(兵工)行业人才,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大学,建设了新中国第一批14个兵工专业,开始面向国防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与攻关。发展到今天,不管大学建设发展面临什么样的多样化选择和变迁,学校在涉军、涉国防的相关重大学科领域,在攻克“卡脖子”“杀手锏”等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在培养一流国防科技工业人才等方面仍然坚守发展道路,扎扎实实干好自己的事。长期以来,学生选择专业受所谓“热门冷门”制约少,使命责任的驱动却是主要因素;毕业生到国家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就业,到国防军工企业就业比例一直保持稳定态势;支农支教、选调生、大学生村官等基层就业人数逐年攀升。放弃40万年薪到基层就业的毕业生李博、西藏驻村第一书记次旦扎西、广西选调生韦丹……这些年轻人的事迹让我深受感动。立德树人,这一教育工作的爱国最强音会一直在北京理工大学奏响。

爱国就要做铭记者和奋斗者——访全国政协委员、天津大学副校长张凤宝

文/本报记者;郝雪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回想起“9·18”,张凤宝委员轻轻哼起了这首悲壮的歌曲。这首悲愤交加、诠释了“9·18”事变后东北劳苦大众感受的歌曲,对于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张凤宝来说格外熟悉,“我们的青少年时代都是听着、唱着这些歌曲长大的。”

张凤宝感慨地说,“9·18”事变时,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受尽凌辱,中国百姓受尽苦难。“‘9·18’事变后,日本几个月时间就占领了中国东北全境,3000多万同胞从此成为亡国奴。是我们的军队人数少吗?不是。‘9·18’事变前,东北军是日本关东军的十倍有余,但由于不抵抗政策,最终东三省全部沦陷。”在张凤宝看来,国家的强大,需要经济实力的强大,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大,更需要一个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执政党。

“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过去任人宰割的模样,我国已成为了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科技、国防、制造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回首新中国发展数十年艰辛历程,我们更应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懂得珍惜当下,矢志报国。”张凤宝说,“要铭记历史就要先了解历史。9月18日是我们的国耻日,如今每到这一天全国许多城市都会拉响防空警报,这声从1995年9月18日的沈阳开始拉响的防空警报,警示中国人、尤其是安宁岁月中的年轻人要勿忘国耻,和平年代鸣响防空警报,既提醒我们和平来之不易,更要居安思危,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为一名高校教育工作者,张凤宝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这一代年轻人将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中坚力量,在学习知识、培育素养的同时更需要懂得自身责任,主动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除了是政协委员,张凤宝还是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的教师。每当9月18日在实验室听到防空警报声,他都会和身边的学生讲起当年抗日战争乃至新中国成立后艰辛发展的历程,告诫学生们落后就要挨打,永远不要忘记历史。要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美好生活,要努力学习、创新创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张凤宝还经常会在课上提起为我国化工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丁绪淮先生、余国琮院士等,这些优秀的学者当年放弃国外优厚待遇,毅然选择回国,参加建设伟大新中国的事业。

“今天幸福生活的背后,是有无数人替我们负重前行。作为祖国发展主力军的青年需铭记过去、脚踏实地、展望未来,既要踏实练就本领,承担责任,也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用创新引领时代发展。”张凤宝鼓励学生们要踏实学知识,未来把国家建设好。

获赞:202

收藏:13

回答时间:2022-12-06 06:29:20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qq英文网名男生(男生好听又顺口的英文名,想起英文名字的快快收藏!)

下一篇: 9月份节日(重阳节的九个小知识:为何又叫登高节?)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