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浏览:2767
关注者:171
最佳回答:
@相约新乡 作者 朱新国
(黄河新乡段 摄影 朱新国)
黄河岸边,太行脚下8249平方公里的新乡大地,正因为有了黄河滋润,才孕育出灿烂多姿的历史文明。
今天我们就走进新乡黄河滩区的封丘县陈桥镇古城村,观大河汤汤,看古城变换,在抚今追昔中感悟新乡历史,讲好黄河故事。
一 从梁国识古城
从新乡城区出发,沿新长南线也就是群众俗称的新延路,一路前行60多公里,就可到达封丘陈桥镇。然后穿过黄河大堤,便是临河而居的封丘陈桥镇古城村。
虽说现在村庄已整体搬迁到陈桥镇黄河滩区迁建新区,只剩下零星的建筑掩映在朦胧的冬雪里。当地村民说他们的先祖曾经是战国时期魏国都城大梁的遗民,因大梁和黄河多次变迁而移居此地形成村落,便以“古城”命名村子。今天我们就沿着历史文献的线索,去追溯那曾经辉煌一时的“大梁古城”,感知新乡先民与黄河的深厚情缘。
(冬雪后的古城村 正在滩区迁建中
摄影 封丘县融媒中心)
要想认识大梁,首先得了解历史上的“梁国”。
《史记》《左传》等史料记载,周宣王七年(公元前821年),也即西周末年,秦庄公率兄弟五人以及周朝兵马七千人,击败西戎,立下了战功。秦庄公被周宣王封为西垂大夫,秦仲的少子嬴康被封为梁伯。其中嬴康的封邑在夏阳梁山(今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东北一带),史称“东梁”。只是这个时候秦国、梁国还都不是正式的诸侯国,因此根本没法和那些西周初年就分封的晋国、楚国、齐国、郑国、鲁国等老牌诸侯国相提并论。
(西周初年分封示意图)
(陕西澄城县西周遗址)
时间来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启东周时代,曾经有功的嬴康被正式册封为伯爵,建少梁国于夏阳(今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一带)。赢康的侄子——嬴秦开(秦襄公),因护卫平王东迁有功,也被正式册封为诸侯,成为秦国首任公侯国君。从此,梁国和秦国才正式获名,并肩进入历史上的春秋时期。
(梁国都城少梁城遗址)
白驹过隙,弹指一瞬。130年后的周襄王十二年(前641年)冬,没落的梁国被秦吞并,变成了秦国的少梁邑。亡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部分逃到了河东(黄河以东)的晋国,他们以原来的国名为姓,形成梁氏。后来三分晋国,他们又成了魏的子民,随着迁都落户都城大梁。
二 大梁结缘魏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梁国灭亡二百多年后的公元前403年,东周共主周威烈王正式册封瓜分晋国的韩、赵、魏三家为诸侯,从此开启了七雄割据并存的战国时期。
(战国诸侯割据示意图
箭头所指分别是魏国的都城安邑
和郑国边城大梁)
很快,黄河南岸那个西周初年分封的郑国,逐渐被韩国吞并,其东北边陲重镇大梁(原为卫国的仪邑)也先后落入韩国、楚国手中;随后楚国在大梁扩建城池,作为楚国北部门户。三分晋国而成的魏国通过变法和任用贤臣,实力率先强大起来,不断侵蚀周边土地,被韩国隔开的东西两部分疆土也逐渐连接成一体。
(战国前期魏国和其他诸侯国示意图
此时大梁城已被楚军侵占)
而原本为春秋时卫国封地的封丘,由于地处两济要冲、水陆交通枢纽,北扼燕赵咽喉,南锁大梁门户,成为战国时代兵家必争之地。战国初期被韩国侵占,周显王十五年(公元前354年),宋、韩发生黄池之战(今荆隆宫乡桑园村东),宋桓公从韩国手里夺取了黄池等地。后来大梁和封丘一带被并入魏国,直到公元前225年,秦国水淹魏国都城大梁,魏国灭亡,封丘一带又成了秦国的属地。
(战国七雄及幸存小诸侯国示意图
此时大梁已属魏国)
公元前391年,魏武侯在位期间,魏国联合赵国、韩国,南下侵楚,夺取了楚国先前侵占的大梁、榆关等地。魏国这个黄河北的诸侯国从此跨河而治,为后世迁都奠定了基础。
(魏国大梁城和战国七雄示意图)
魏惠王时期,为避开秦国锋芒,更为了和诸侯争霸中原,将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六年四月甲寅,徙都于大梁”)。为了满足王室和居民的生存需要,魏惠王开始扩建大梁城池,兴修水利,开挖运河鸿沟,自荥阳以下引黄河水为源,东流经中牟、大梁,折而南下,入颍河通淮河,把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济、濮、汴、睢、颍、涡、汝、泗、菏等主要河道连接起来,构成了庞大的鸿沟水系。从此大梁城水运畅通无阻,商业日益发达,推动魏国的经济一度领先其他诸侯国。自此,魏国也被称为梁国,魏惠王也被史学家称作梁惠王。
(魏迁都大梁后 公元前260年
战国七雄形势图)
成也是水,败也是水。公元前225年,秦国大将王贲带重兵围攻魏国都城大梁。久攻不下,遂引黄河、鸿沟之水来水淹大梁。苦苦支撑三个月之后,大梁城城墙垮塌,城内变为一片汪洋,昔日繁华的都城变成废墟,魏国走完了定都大梁130多年的起伏历程。(“王贲攻魏,引河沟灌大梁,大梁城坏,其王请降,尽取其地”《史记·秦始皇本纪》)
(秦伐魏示意图)
三 大梁城今何在
魏惠王时期,因大梁城临水,大梁也被叫作浚仪。(浚水:旧在城北。《竹书纪年》:“梁惠王三十一年,为大沟于北郭,以行圃田之水。县北有浚水,象而仪之,曰浚仪”。……浚水为汴所夺,故汴水经大梁北,亦兼浚水之名。汉明帝时,王景作浚仪渠,盖即汴渠也”。《水经》亦谓之渠水。——明末清初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而秦国水灌大梁后,又在大梁的遗址上设置浚仪县。在原属郑国、后被韩国侵占的启封旧城设置启封县(汉时避汉景帝刘启讳,改启封为开封,是开封之始,遗址在今开封市朱仙镇古城村)。
(位于开封朱仙镇的启封故城遗址)
浚仪作为古大梁城,中间历经了东晋大兴二年(公元319年)晋将祖逖北伐中原时与后赵石虎的血战,经历了大兴四年(公元321年)被后赵占领的历史,但古大梁城一直为浚仪县治所在地。到南北朝时期的东魏时,浚仪城不仅作为县治,还兼具陈留郡治和梁州州治,再次兴盛起来。
梁州,天平初置。治大梁城。领郡三,县十……阳夏郡,孝昌四年分东郡、陈留置,治雍丘城,领县五……开封郡,天平元年分陈留置。治开封城。……陈留郡,汉武帝置,太和十八年罢,孝昌中复。领县三……浚仪,州、郡治。……有信陵君冢、张耳冢、董仲舒冢、樊於期冢、边让冢、仓垣城。渠水在大梁城东分为蔡渠。(《魏书·地形志中》)
《魏书·地形志》是南北朝时北魏(公元386—534年)包括此后东魏(公元534年—550年)和西魏的地理志书。书中记录了大梁境内有许多战国时的古冢,而且有渠水(也即鸿沟、汴水)、蔡渠等多条水系,东通兖、徐,南达江淮,水陆交会,一时称盛。
(大梁城位置和周围水系示意图)
由于两晋南北朝时政权更迭频繁、疆域不断改变,政府常常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这类郡县被称为侨置郡县。如新乡获嘉县就有一个当时为齐国移民侨置的齐州故城遗址。同样的,在今安徽寿县板桥镇安城遗址,南朝的宋就侨置了浚仪县,陈留郡,一直延续到齐、梁、陈。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也都设浚仪县。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并县,撤销了侨置浚仪县。
(北周时期 汴州示意图)
隋朝时浚仪县已搬迁到原浚仪古县之南三十里的新浚仪县,复置的汴州也搬迁到新浚仪城内。而“割浚仪十四乡分置”的开封县,其县治后来也移到了新浚仪城,也即汴州城内。这样,浚仪新城便出现了新浚仪县、新开封县二县同居一城的情况。当时的体制为道、州(郡)、县制,新汴州已升“汴州总管府”,道、府、州、县治俱在新浚仪城内。
武德四年,平王世充,置汴州总管府,管汴、洧、杞、陈四州,领浚仪、新里、小黄、开封、封丘等五县……浚仪 古县,隋置,在今县北三十里,为李密所陷。县人王要汉率豪族置县于汴州之内,要汉自为县令。义宁元年,于县复置汴州,以要汉为刺史。武德四年,移县于州北罗城内。贞观元年,移于州西一里,延和元年六月,割浚仪十四乡分置开封县。(《旧唐书·地理志一》)
唐武德四年,……置汴州总管府,……汴州领浚仪、新里、小黄、开封、封丘等五县。”(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一)
《宋史·地理志一·京畿路》记载:“京畿路 开封府……县十六:开封,(赤。)祥符,(赤。东魏浚仪县。大中祥符三年改)”。直到北宋大中祥符三年(公元1010年),浚仪改称祥符,浚仪之名才消失。
那么浚仪也就是古大梁在哪?《汉书·地理志》:浚仪,故大梁。魏惠王自安邑徙此。《旧唐书·地理志》记载:“浚仪……在今县北三十里,为李密所陷,县人王要汉率豪族置县于汴州之内……”,对照古代文献,浚仪人王要汉率领大户人家南迁之地就是古称逢池的今天开封市区一带。这些浚仪人南迁后思念故土,于是把汴州城还叫作浚仪。(注:汴州,隋义宁元年公元617年在浚仪城设置。)巧合的是,今天封丘县陈桥镇古城村就在开封(古汴州)北面,而且距离开封市区正好三十里。所以说,古大梁城也就是浚仪很可能就在封丘古城村附近。
四 大梁消村落出
宋金时期新乡所处的黄河下游地区决口频繁,黄河之水逐渐取代了汴水(也称古济水、浚水),河道也不断南移,原本在黄河之南的大梁区域成了黄河的行洪河道。当地的民众逐渐迁徙到黄河北岸渡口附近,滨河而居形成村落,也就是现在的古城村一带。清朝时,这里还保留着大梁驿的名称,作为渡口直到20世纪末,连接着新乡的封丘和开封市区。
(今日封丘古城村和黄河)
(冬雪后的古城村黄河河道
摄影 封丘县融媒中心)
如今随着河南省滩区迁建工程的深入实施,陈桥镇的古城旧村已经拆除,只留下一些树木和一处黄河道班,追忆着大梁城的变迁,守护着这一渡口的古老印记。我们期待古城村和整个陈桥,能借助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东风,成为见证新乡发展、讲好黄河故事的生动实践。
获赞:129
收藏:60
回答时间:2022-12-07 22: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