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摘抄 > 内容

福清灵石山(福清灵石景观简介)

网友提问

被浏览:1314

关注者:255

最佳回答:

灵石景观简介

俞达珠

灵石山方圆百里,众山列峙,形如布袋。是盛传一千一百多年的名胜风景区。区内有大金峰(金峰山、埋金山,俗称大金山)、香炉峰、报雨峰、弥勒峰(又名古佛山)、留雪嶂(又名留雪峰)、牵雨山、将军山、佛座山和九叠峰(又名芙蓉峰)九大山峰,山上森林茂密,古树参天,翠竹如帘,繁花似锦,且奇岩怪石,洞穴勾连,较著名的有通天石、香石、雌雄石、蟠桃石、“福”字石、仙人岩、碧玉洞、蟒洞(又名九使洞、九狮洞)、灵渊、戏龙潭、灵谷泉、蝴蝶泉、九叠泉等。八条山涧汇流成蝴蝶溪,流聚东张水库,福清县志载:“水自清源里”,指的就是蝴蝶溪是福清龙江源头。

灵石山又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全盛时有“七寺三十六庵”。有资料可查的有灵石寺、连天寺(又名灵天寺)、应峰寺、灵谷寺、毫端寺、大王庙、武当庙和九渊宫、观音堂、留雪庵、锄庵、一指庵、别峰庵、地藏殿、千佛庵以及石屏榭、苍霞亭、竹帘轩、待月楼、放鹤楼、白莲社、高视亭、漱玉亭、单堂、深居、香石亭、孤魂坛、给孤园、安息所、接云台、溪光台,此外还有七桥(古藤桥、灵源桥、石笋桥、半岚桥、通天桥、险桥、锁匙桥、张公桥。古藤桥实不是,只是古藤自然缠成的,故只称七桥)等建筑。历代名僧或于重兴寺院有贡献的和尚留下的墓塔有胡僧墓、祖师墓、三塔墓、海会塔、父母塔和附马墓、天子墓等重要墓塔,现择其要介绍如下:

灵石寺

全称“灵石俱天寿禅寺”。它始创于唐宣宗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在这之前,唐武宗会昌年间(842-846)有个元修和尚来灵石山结茅棚隐居,当年武宗皇帝禁止佛教,称为灭佛,元修来此避难,每天念“七俱胝咒”。到宣宗登位,取消灭佛禁令,佛教又复兴。因元修念俱胝咒得佛法,宣宗赐扁:“灵石俱胝院”。到北宋天圣(1023-1031)初年,有个福清人林图南献田宅建寺养僧,灵石寺开始兴盛,所以有“创于唐,兴于宋”的说法。此后经名僧启涛、明慧、正觉、山堂、直庵等住持经营、僧众聚有几百人,其时与福州鼓山、西禅、雪峰并称“闽中四大禅林”。经历五百年后。到明朝万历(1573-1619)初年,寺院倒毁荒废。僧众流散。万历四十七年(1619)同我禅师重兴灵石,建大雄宝殿,工未竣而逝,其徒曹源和尚重建法堂。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鼓山为霖禅师募建大雄宝殿、三门、天王殿、钟鼓楼、东西廊等,历时二十年,灵石遂成巨刹。到清末民初,寺院又败落。抗战期间,日寇侵闽,福州妇女逃难来灵石,落发为尼,其时有一国民党军旅长的妻子不知何故出家,来灵石当家,法号德钦。其徒性慈(时称二当家)继席,维持到1957年建林场时还在。1938年又有阳下乡北西亭人茂禅和他的妹妹来住寺,自此后灵石遂成尼姑寺。近年依照清代规模重建,灵石寺再现新貌。

除灵石寺外。“七寺三十六庵”只有连天寺留有一块石质横匾,其它均倒毁不可考。

灵石名称

由来有三:其一,是蝴蝶溪旁的一对雌雄石(俗称公石母石)。传说两石有灵性,昼分夜合,因此称为“灵石”。其母石在溪东崖,宋朝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石上书刻“灵石山”三字。公石于 1972 年建水库时被打掉。后来库坝倒了,村人说,库坝是被母石掀倒,以此方公石报仇。其二,是搬南峰上的"通天石”。传说久旱时如出现石头发出呼啸声涛,就会有大雨降霖。久听到同样声响,天就会放睛。这现象至今时有灵验,特别在春夏之交,应验最灵,故称“灵石”。其三,是“香石”。该石有四米见方。中有一型缝,生满青苔。用手去摩,网之有香味,经久不散。这奇异现象至少在宋朝就已发现,朱熹诗句有“灵石香店碧鲜斑”。现在许多老人都亲手试过,确有其事。他因此被叫做“灵石”。

九叠峰

又名芙蓉峰。九叠芙蓉。是灵石寺靠背的主峰。九层山峰逐级重叠,磅礴百余里。每个山峰的密林,远望如一朵朵芙蓉花,效称九叠芙蓉,早年第一峰有棵罗汉松,如伞张盖,树下可系十头牛。峰下一石缝进出清泉,久旱不涸,名九叠泉。以有块石碑专纪其事。

留雪嶂

又名留雪嶂。山高967 米,是灵石最高峰。山上石屏突起,有特异景色,每年隆冬积雪,经月不会溶化,有时六月天也会积雪,故名“留雪嶂”,而春夏季又云雾环绕峰头,使人感其“云深不知处”。秋高气爽,登高俯览灵石,远眺石竹,湖光山色,真似人间仙境,峰顶西侧两壁竖立,直下千仞,可称通天,若置军事要冲,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北向巨岩重叠,落下深涧,涧底一岩洞,深、高各约30米,宽5米,洞寒气袭人,顶一圆窍通天,一线光明。传说刘章礼当年破洞救妹,即在此洞,故名“蟒洞”,俗称九使洞(又名九狮洞)。又传原来该洞深不见底,内藏妖怪,叶相进洞除妖,带一根一百二十重的蜡烛进去,至半洞时,有仙人告诫说“叶相公快住步”,叶之返回,到洞口刚好蜡烛燃尽,叶相生气了,把洞塞住,现在还留有伸进洞底的台阶遗迹。

深居

在留雪嶂半山涧,形如石室。据资料记载,唐武宗年间,元修和尚避会昌灭佛禁令,来灵石结茅庵隐居,采药为村民治药显著,传闻四方,元修怕被官府知道,又逃入深山。村民沿溪寻找,见溪旁有菜叶漂流,才找到他居住的石室,故称深居。后来他创翠石院,尊为灵石寺开山祖师。

弥勒峰

又名古佛山。灵石寺山门对面,形如弥勒佛,中间一峰光如佛头,两旁二峰如弥勒肩披袈裟。传说当年弥勒来此,微开布袋,变成九座山峰,因此灵石四面环山,形如布袋、布袋口出水,即是蝴蝶溪。

蟠桃坞

在进山道右侧山坳,有一石形如仙桃。传说当年孙悟空大闹蟠桃会,猴子不知爱惜,边摘边吃边扔,此桃从天上掉落,把山砸成一窝,故名“蟠桃坞”,石上有朱熹书刻“蟠桃坞”三字,每字大有1.5米见方。

蝴蝶溪

是灵石山的主要溪流,唯一的出水口。春夏雨季,水流白、龙潭坑、戏龙潭瀑布倾泻,九峰八涧汇流,注入蝴蝶溪,流入东张水库,溪畔繁花吐艳,五彩缤纷。每当上午7--10 时,气温上升,花蜜芬芳香甜,招蝶引蜂。这里的蝴蝶多是深色、褐色、黑色、深紫色相间居多。溪中“仙螺”是目前已知的福清独一无二的螺种,没有尾巴,腹内没有幼螺,味美性滋阴、是防治肝炎的珍品。传说以前有一个仙人欲食溪螺,把螺尾剪断后,才感到这是破戒杀生,又把螺放生,因此没有尾巴,称为“仙螺”。

灵石八桥

灵石山九峰八涧,溪流交错,以前人们进山必须涉水过溪,每当严寒和大雨溪水瀑涨,交通阻断,实在不便。后来人们建了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七座石桥,加上古藤缠成的桥称为八桥。附有传说的有:

进山第一桥--古藤桥

全是古藤缠绕自然形成、和尚踏藤过溪,称为古藤桥。传说以前进山口有一村落,名头埔村、林姓族居,其中有一恶人欲霸占寺产,达不到目的,就与和尚作对。灵石寺每增加一个和尚,他就买一条狗,和尚增至九十九个,他也养狗九十九头。和尚念经,他就教群狗狂吠,和尚敲钟吃饭,他就吹哨喂狗,以此侮辱和尚。众僧被辱发怒。而住持当家坚持与世无争。这恶人达不到目的,就去砍古藤桥,砍来砍去砍不断,就把群狗杀了,用狗血洒在桥上,才把古藤桥砍断,这样一来,四乡群众对此极为不满,就协助和尚建了七座石桥。而林姓恶人贪心作恶,累及全村灭绝,现在该地还留有屋基遗迹。

灵源桥

是现有资料记载最早的桥,也是规模最大的桥。宋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住灵石寺正觉大师倡建。共二十七孔,立有石碑。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重建,只留单孔。该桥又名玲珑桥、叮当桥,桥两侧铺两条长石,中间横铺短石,人走过去,会发出叮当响声,故名叮当桥。传说,谁走过去会没声音,谁就会做大官。因此许多人都想把桥石填稳,但都无效。又传说,当年叶相听说灵石风水会出皇帝。他怕再出个天子,势必天下大乱,因此决心破此风水,就造了这座桥如剑柄,又辟一条路如剑直插灵石,结果风水被破。因此灵石山有天子墓(遗迹还在)却没有出皇帝。

“福”字石

在蟠桃坞下(现公路边),是清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瑟江翁飞云所书刻的,传说谁能摸到福字顶端的一点,谁就会得福。其实福字有2米高,谁也摸不到。一个外地人名叫陈华美在1972年也想把这块石头打掉(此人在灵石山破坏好多石景和桥梁),结果打石锥弹跳打到他头上,害怕了才没有打成,现在还有被打的孔迹在。陈华美从此才不敢再来灵石打石。

三塔墓

灵石寺自唐以后,几经兴废,其历代重兴都是高僧名僧出力。他们圆寂之后,都留有墓塔。五十几代住持僧的墓塔,遍布各山头。后因时间久远,多数荒没。到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整理挖掘第五代祖师冰禅师墓塔时,发现塔内有两个莲花瓶,一个存脊骨一节,坚硬如玉,其色如白金,纹理分明。另一个存舍利三十三粒,五色辉煌,晶莹夺目。人们对死后六百多年的和尚遗骸出现这样的奇迹,以为是佛光所照,万众欢呼,哄动四方。于是有人建议,把所有和尚墓葬集中起来合葬一处,建成三塔墓。中间称金刚幢,收存历代名僧遗骨,左塔安葬对兴寺有功的“耆德”(地方人士),右塔收藏虽不是名僧,但因勤劳有德称为“勤旧”的和尚遗骨,墓道竖一长方形墓碑,上刻“重修三塔记”全文,是珍贵的文物。

胡僧墓

不知建自何年,据《灵石志》记载:古时有来自异域(估计是西域,即是现在的新疆至阿拉伯一带。古时对这些地区的民族、统称为“胡人”),有神术,其塔顶至今鸟雀不栖(鸟类不会停在上面),也是个奇异现象。

灵石山的灵色和佛教盛名,引来历代名人游客,留有许多题刻和诗篇。著名的有南宋理学家朱熹(三游灵石,住山中半年)、观文殿学士魏国公蒋之奇、转运使张徽、参军许难、明朝内阁首辅叶向高、礼部尚书曹学铨、工部侍郎何乔远、监察御史林日光、吏部郎中陈兆藩、礼部主事李允佐、著名画家商梅、清初广东学政施起元、台湾淡水同知庄年、知县林春先等,均留有题刻和诗刻。现在已找到的有朱熹“灵石山”、“溪光台”(不知何人所书)、灵源桥碑、“福”字、“三塔记”、连天寺石匾。其余的还没在荒草中,或埋在地下(如驸马墓的石人石马、一块碑文埋在水泥路下尚未全部清理挖掘),幸好近年在省图书馆找到《灵石志》,许多诗、文留有文字记载 ,如将其重新仿刻,也有根据可寻。

获赞:817

收藏:75

回答时间:2022-12-09 09:29:03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福清灵石山(福州赏花去哪儿?看这篇就够了)

下一篇: 福州越洋图书城(“书香榕城”福州红色阅读节开幕)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