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摘抄 > 内容

静夜思的意思(李白《静夜思》诗中“床前明月光”中“床”到底指的是什么?)

网友提问

被浏览:4479

关注者:343

最佳回答: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我国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静夜思》,这首诗流传了千百年,大家对它非常熟悉。但是也有很多人对这首诗第一句中的“床”个字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意见和看法,那么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这个“床”字究竟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的大意是,在深秋的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诗人李白睡觉醒来,透过窗户看见天上一轮明月,月光照在床前,洒在地上,像落下了一层霜,看见床前的月光,勾起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从小到大,家人和老师大都是这么教我们的,教课书上也是这么说的。但其中最大的争议就在诗中这个“床”字,它真的是睡觉用的床吗?

其实,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这个床字的意思也是争论不休,目前来看,对这个床字的理解主要有四种不同的意见。

一、睡床说

绝大多数人认为床就是睡觉的床,是卧具,证据是同是唐代诗人包括李白的诗中的床,就是指的是睡床。

1、李贺:梦中相聚笑,觉见半床月。(梦中我们相聚欢笑,醒来没有你,只见清冷的月光洒在床边)

2、贾岛:独自南斋卧……帘卷侵床月。`卷起窗帘时月光铺满了睡床)

3、李白:床中绣被卷不寝,互今三载犹闻香。(美人来时花满堂,美人去时空留床)

4、李白:《平虏将军妻》中“出解床前帐”和《春怨》中“飞花入户笑床空“。

以上诗中的床,都指的是睡觉的床,沒有人有疑义,所以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也就是睡床。

也有人说指的不是睡床,是榻,古时的床不叫床,叫榻,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其实,古代的卧具主要有四种:榻、罗汉床、架子床、拔步床。榻和罗汉床除了睡觉外,还有坐的功能,用于待客,罗汉床象今天的沙发,放在客厅,榻也叫“四面床”主要用于来客临时休息用,这才有“下榻”之说。架子床和拔步床就是用来睡觉的,只是架子床是一般家庭的,拔步床是有钱人家用的。以李白的身份应该是用架子床或拔步床。

二、井栏或井床说

1、有很多人认为是井栏或井床,证据是《辞海》中对床的解释有一项就是“井上围栏”,也称井床和银床,所以得出的结论是床就是井床。他们认为,李白不可能是躺在室内床上看月光的,如果躺在床上,就算月光能照进屋内,洒在床前地上,在床上不可能做“举头“和“低头”动作的,即使月光照进屋内,李白也不可能把屋内的月光,写出“疑是地上霜”的比喻,难道他的房子就这么冷。所以,从“举头”、低头”动作看,李白一定是在院子里,诗人背井离乡,深秋时分,一个人站在井台旁,看到围栏处石板上洒落的月光,思念起了家乡。另外,井字也被引申为家乡,乡里的意思,有“背井离乡”之说,背就是离开,井就是家乡,所以古人往往把有“水井处”比作是家乡。因此,诗人在井床边举头望月,低头思念家乡也比较合情合理。

2、应该说对床前明月光中“床”字产生疑问最早的是大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他也认为诗中的床就是井床,他的疑问是:“如果李白睡在床上,那一定是在房间里,房间里怎么会结霜呢?”另外,“如果睡在床上,头是不好举起来的,如果还要再把头低下去,这个动作就更不好作了”。

郭沫若还从李白的一首《长干行》诗中找到了证据,《长干行》中的……“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就出自这里。诗中女主人从小就与郎君比邻而居,当她还是一个小女孩时,头发刚留出漂亮刘海,在家摆弄花草时,一个小男孩整天骑着小竹马,围绕着井台(井栏、井床)跑着玩。

郭沫若说:“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中的“床”一样,不是睡床,是“井栏”的意思”。这样说是合理的,你想,如果把床当作睡床讲,问题来了,小男孩骑着竹马围绕着大床转,解释不通,中国人房间里的床没有孤零零放在中间的,大多都要挨着一面墙或顶着墙放,根本不能围绕。所以井栏、井床之说有很强的合理性。但还是有人不以为然,说根本不是什么睡床、井床,那是什么呢?

三、胡床说

1、“床前明月光”被误读千年,这是谁说的呢?,这是作为首位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我国著名民间收藏家马未都先生讲的。他在《说家具收藏》系列讲座中提出的这个观点,说李白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长期被误读,月光根本照不进李白的房子,他认为唐代房屋的建筑,门是很小的板门,不透光,窗户也很高,很小,月光很难照进屋内。同时他也以李白《长干行》来证明,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这句里的床,不是“井床、井栏”,小孩骑着竹马围绕着井跑着玩,这多危险,大人肯定不同意的,真正的意思是小女孩拿了个小板凳坐在门口,邻居的小男孩一天到晚跨着一根用竹竿做的马,围绕着小女孩坐着的胡床(小板凳)没完沒了地绕来绕去地玩耍。所以李白诗中的床是胡床一一马扎、小板凳。

2、什么是胡床?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轻便坐具,功能类似马扎和小板凳。胡床大约东汉未年从西域传入我国,《后汉书•五行志》中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京都贵戚皆竞为之”。说明至少在东汉灵帝时期,胡床在宫迋中己非常普遍。《三国志•魏书》中记载说,当年曹操西征时,还坐在“胡床”上指挥军队过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史籍中,经常看到将帅在战争中使用这种胡床家具的记载,据说除了用于行军打仗外,胡床用处非常广泛,既在宫迋中,也在家居中使用,胡床便于移动,常用作庭院中使用的坐具。所以唐代社会这么开放,李白家里也会有一个胡床,放在院子里。在一个明月的夜晚,李白拎着一个小马扎,坐在院子里,望着明月,低头思念故乡,这么看来,胡床一说也较为可信。

四、床即窗的通假字及其他

1、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床即窗,是通假字,而且在窗户前面是完全可以看到月亮的,这推测也是合理的,李白看到从窗户照进的月光,洒在地上,以为是一层白霜,抬头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低下头来沉思,想念家乡。还有其他说法,有人认为是石桌,农村放在院里的石桌叫“石床”等。

以上几种关于床的说法,流行甚广,那么诗中这个床到底是什么意思,才最符合李白的原意呢?判断是睡床还是井床,还是胡床,最关键要搞清李白写诗时是在室内还是室外。

2、其实,我们今天看到的《静夜思》,是明代版本,另外还有宋代和日本版本。但日本版本和宋代版本内容一样。它们和明代版本有个别字的差别,下面我们比较一下。

明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宋代:牀(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从时间上讲,宋代距唐代近,加上宋人推崇唐诗,因此,宋代版本更接近作者李白的原生态。另外,古代文人在描写月的时候,陆地上喜欢用“山月”,海上喜欢用“海月”。

体味宋代版本《静夜思》,短短四句,每句有动词,“看”、“疑”、“举”、“低”,整齐划一,鲜明、精炼,形象地揭示了诗人内心活动。而明代版本中第一句,没有动词,把“看”改成了“明”字,这样这首诗中“明月”竞重复出现,李白应该不会犯这样错误。

比较两种版本,宋代版本的《静夜思》,更文雅和直接一点,明代版本则更文静、通俗一点,读起来朗朗上口,老少皆宣,便于流传。

3、那么问题来了,是谁把诗改了呢?李白《静夜思》自诞生之日至明万历年之前,约八百年不曾变动,只是到了明代万历年出版的《唐诗选》和《唐诗三百首》,《静夜思》才被改动,这自然是当时文人编辑审定者改动的。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指出:“万历间人,多好改窜古书。人心之邪,风气之变,自此而始”。因此,李白《静夜思》被明万历间人窜改,便是一例。

不过,我们真该给改诗的人点一个赞,因为在改之前,这首《静夜思》一直不被人熟知,正是他的改动,才使这首诗少了点文人气息,多了点大众味道,才朗朗上口,被人们接受,流传开来,知名度大增,被推为“千古思乡第一诗”。

4、现在录入小学教材的是明代版本,作为最育下一代,我们还是要按大家约定成俗的说法,和教课书上的解释来解读。至于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是睡床好?井床好?还是胡床好?意义都不大了。

诗本来就是跳跃的,我们无法通过诗的语言来判断诗里所指东西到底是什么,李白吟诗写的床到底是什么床,恐怕也只有李白自己知道了。我们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不必过于纠缠这些,不必计较床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把理的重点放在诗人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真挚情感上来。

对诗的欣赏和见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好山,有人好水,没必要让大家统一认识,达成一致共识,只要不是有意歪曲,再多的合理解释,我想都应该允许存在。

获赞:320

收藏:23

回答时间:2022-12-11 19:58:34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歌词 如果让我遇见你 原唱(女子收到一笔陌生转账,随后的剧情让她慌了)

下一篇: 歌手赵英俊(赵英俊离世三天,绯闻女友袁姗姗发文悼念,心碎表情似藏千言万语)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