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摘抄 > 内容

芦笋产地(蒲州镇:穿越千年的文化古镇)

网友提问

被浏览:6302

关注者:233

最佳回答:

记者 朱 姝

蒲州镇目前全镇辖32个行政村,共4.3万人。全镇有6.3万亩耕地,6.2万亩滩涂。具有丰富历史文化资源和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

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甚至更早。这里最早被称为“舜都蒲坂”,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里沉淀了妇孺皆知的《登鹳雀楼》的创作地鹳雀楼,这里的普救寺是《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地,以及黄河大铁牛的出土所在地和中条第一禅林万固寺的所在地……

五千年的历史,为蒲州镇提供了丰富的发展养分,也成为日后蒲州镇的旅游产业兴旺的内在动力。如今的蒲州镇,鹳雀楼诗歌文化节、普救寺爱情文化节等围绕着人文景观及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旅游产品和项目在不断开发,并带动了周边的经济增长。

在未来,蒲州镇将继续发展“旅游+”,即蒲州镇将继续依托当地丰富的人文景观及特色文化,继续对当地旅游产业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使得蒲州的旅游、文化、农业资源进一步融合。

登高望远,极目远眺,春天的黄河在阳光的照射下,耀眼又动人,春风掀起的一片波光粼粼,把我们带回到1300年前。当时,著名诗人王之涣在这里挥洒才情,写出了千古名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所描写的,正是诗人在位于永济市蒲州镇的著名景点鹳雀楼上所看到的情景。

历史踏着黄河的滚滚洪流而去,在鹳雀楼之外,还赋予了蒲州这个乡镇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黄河铁牛等丰富且闻名全国的历史文化内涵。

如今,黄河不仅记录下了永济市蒲州镇曾经的繁华,更见证了它当下的飞速发展,甚至更加广阔、美丽的未来。

本次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基层行乡镇篇的第二站,记者就将目光对准了蒲州镇,试图更全面地来描述这座穿越千年的历史文化古镇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过去:“舜都蒲坂”

蒲州镇,背靠中条山脉,位于黄河岸东,地处秦晋要冲。因其重要的地理位置,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在西晋史书《帝王世纪》中有这样一句记载,由此可知早在部落联盟时期,蒲坂地带就是神州华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

这里所说的蒲坂就是最早的蒲州古城,蒲坂之后屡有重建扩修,历为州治府治,中唐几为中都建制,为中国北方历史重镇。它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两千年的繁荣时期,是我国古代六大雄城之一。

蒲州境内有山、川、滩,更有驰名中外的人文自然景观。当中最著名的当属全国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鹳雀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其中一首妇孺皆知的《登鹳雀楼》,更是成为鹳雀楼秀美风光的最好佐证。鹳雀楼更在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州境内还有驰名中外的爱情圣地普救寺。之所以被称为爱情圣地,只因这里是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的故事发生地。故事里一句“隔墙花影动,疑似玉人来”,给普救寺添上了一层浪漫气息。寺内的大钟楼、塔院、回廊,以及后院的击蛙石、后花园,更有与《西厢记》故事密切联系的“梨花深院”,令古今多少游客为之向往和倾慕。

离普救寺不远的,是古蒲津渡遗址,这里出土的4尊铁牛,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历史最早、体积最大、分量最重、数量最多、工艺最精的渡口铁牛,是中华古代文明成就的又一重大发现。

同时,与普救寺南北对峙的还有中条第一禅林“万固寺”。万固寺始建于北魏正光三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年的历史。它原名“繇哉寺”,曾遭兵火焚毁,隋代复修,更名为万固寺,取“万年永固”之意。“水自石根流出,风从山顶飘来。”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曾这样描述这里的意境。

蒲州镇,地灵而人杰。

蒲州史上出过众多名人。在隋唐时代,蒲州多出文人,比如唐代著名的画家、诗人王维,还有被称为“河东先生”的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柳宗元,以及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卢纶。在宋代,这里出过王居正、马兴祖等知名画家。在清代,这里还出过祁彦子、郭宝臣等戏剧名伶。

蒲州代有才人出,他们在这片热土上创造了丰富、灿烂的文化。其中,各种梆子戏的鼻祖“蒲剧”就发源于此。蒲剧即“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因兴于蒲州一带而得名。它是山西四大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约形成于明代嘉靖年间,主要流行于山西及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内蒙古、河北等省的部分地区。

五千年的历史,为蒲州镇提供了丰富的发展养分,也成为日后蒲州镇的旅游产业兴旺的内在动力。

当下:旅游胜地

“你好,需不需要照相?”这是高捷每天重复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高捷是普救寺景区所在地西厢村的村民。从2006年开始,他就在普救寺门口做起了给游客照相的生意。游客在他这里可以留下美好的记忆瞬间。

“在春节、国庆节长假这些旺季的时候,每天就能挣1000到2000元钱。”据高捷说,照相带来的收入,与过去务农的收入相比,提高了两倍都不止。

“普救寺每年接待游客的规模在50万人次左右,游客主要来自三省四市,也就是晋陕豫的运城、西安、渭南、三门峡。每年带来的景区收入在1000万元左右。”普救寺景区副总经理李海旺说。

《西厢记》故事中张生和崔莺莺的动人爱情,成为了普救寺景区实现自身定位的最佳出发点。如今,普救寺成为了驰名中外的爱情圣地。

基于爱情圣地这一定位,普救寺在每年农历七夕举办爱情文化节,在文化节上举办集体婚礼等活动。

同时,从去年春节开始,普救寺举办首届新春庙会,成为景区又一赢利点。

文化历史的沉淀,在改革开放后的蒲州这片土地上,产生了全新、也更有效益的演绎。

据李海旺介绍,自从普救寺在上世纪90年代进行旅游开发后,除了高捷这样的照相小贩外,普救寺景区还带动了周边餐饮业、住宿业等旅游配套产业的飞速发展。

目前普救寺周边的大小饭馆在200家左右,宾馆在30家左右,直接带动就业500人左右。普救寺作为蒲州乃至永济旅游发展的重头戏,经济带动能力可见一斑。

这也是蒲州镇及永济市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一个缩影。

为了彰显普救寺的深厚文化,蒲州镇还在普救寺景区的旁边新建了一条西厢古街,古街是传统的仿古街道,当中陈列着旧花轿、古兵器等老物件儿。

“凝固历史与记忆,一个景区只有景观是不够的,文化才是最根本的。我们兴建的这条西厢古街就是要不遗余力地加强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坚持尊重历史原貌、传承历史文化、彰显蒲州历史特色的原则,将西厢古街与普救寺文化特色相融合,充分彰显普救寺以及蒲州镇的文化底蕴。”蒲州镇镇长张巧莉这样介绍到。

今天的蒲州镇,不仅是一个旅游名镇,更是农副产品加工大镇。蒲州镇目前全镇辖32个行政村,共4.3万人。全镇有6.3万亩耕地,6.2万亩滩涂。

“芦笋是我们蒲州的优势产品,在最辉煌的时候,世界四分之一的芦笋都产自蒲州。除芦笋以及5万亩粮食功能区之外,蒲州镇继续巩固4个万亩基地,包括万亩优质核桃基地、万亩干鲜果基地、万亩鲜桃基地和万亩绿色蔬菜基地。”张巧莉说。

未来:产业强镇

“下一步,蒲州将继续致力于文化旅游名镇和经济产业强镇的建设。”张巧莉表示。

蒲州文化旅游名镇的建设,离不开旅游产业的做大、做强,更确切来讲,应该是旅游产业链条的加长和加宽。

“目前到蒲州镇来旅游的游客,大部分是来自周边三省四市的游客。而且他们的旅游模式一般就是,早上来,逛完鹳雀楼、普救寺、黄河铁牛和万固寺,太阳下山前就离开。”张巧莉表示,“如何让游客留下来,如何让游客在蒲州的停留时间更长,并且让游客在停留的时间内有得玩还玩得好,这成为我们发展旅游产业时考虑最多的问题。”

“旅游+”将成为蒲州镇对这一问题的解答。

所谓“旅游+”就是蒲州镇将继续依托当地丰富的人文景观及特色文化,继续对当地旅游产业进行深度和广度的开发。

蒲州镇下一步继续将旅游产业做深,围绕鹳雀楼诗歌文化节和普救寺的爱情文化节,做到季季有活动,月月有新意。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蒲州镇有意在景点集中的地区建设2—3家精品特色客栈。同时,蒲州镇将继续完善旅游餐饮服务接待体系和食品安全、物价监控体系,重点发展蒲州的特色餐饮,推广传统美食,培育创建美食城或美食一条街,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游、购、娱一条龙服务,拉长旅游产业链条,全方位延长来蒲游客的停留时间。

“旅游+”还意味着蒲州镇将进一步丰富旅游产业的内容和广度。据张巧莉介绍,目前沿黄旅游路蒲州段正在建设当中,这条路将打通黄河沿岸的各种旅游资源,成为极富特色的全新旅游线路,相信这条路投入使用后,将为更多游客前来蒲州提供便利。

与此同时,充分利用蒲州镇万亩鲜桃、早熟杏基地、万亩柿子树基地等产业优势,广泛开展春游万亩花海、秋赏万亩红叶等活动,将蒲州镇的乡村文化旅游与人文景观旅游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农业、文化、旅游的三位一体融合发展,让更多游客了解蒲州并走进蒲州,以此带动农民增收。

相信通过这些积极作为,旅游产业将会进一步成为促进蒲州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编辑:张波)

获赞:730

收藏:11

回答时间:2022-12-12 19:58:32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关于眼睛的唯美句子简短(描写星星的优美句子)

下一篇: 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中秋,关于月亮崇拜的那些事儿)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