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浏览:7841
关注者:92
最佳回答:
文本分析:
本文是匈牙利的民间故事,讲的是两只小熊捡到一块奶酪,狐狸趁它们拌嘴时提议帮它们分奶酪。在分奶酪的过程中,狐狸故意分配不均,而小熊哥儿俩都不愿吃亏,让狐狸一次又一次地有机会吃奶酪。最后,一整块奶酪都被狐狸吃光了,两只小熊这才恍然大悟,可狐狸还狡辩说,它分得很公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同伴之间斤斤计较,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全文篇幅较长,共有11个自然段。第1~4自然段写了狐狸分奶酪的原因,第5、6自然段是狐狸第一次分奶酪及小熊哥儿俩的反应;第7、8自然段是狐狸第二次分奶酪及小熊哥儿俩的反应;第9~11自然段是狐狸之后几次分奶酪及小熊哥儿俩的反应,最后写了狐狸的狡辩。采用对话形式推进故事的发展,是本课的表达特色。本课语言生动有趣,易于学生理解,可以让学生以各种方式读文,读后再分析人物特点。此外,还可以通过表演来理解部分词语,增强感受,让学生在一个活泼、轻松的环境中理解课文,学习词汇,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酪、捡”等12个生字,会写“奶、始”等8个字,会写“开始、过来”等5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能对狐狸的说法作出判断,初步表达自己的想法。
3.拓展积累“开始、起始”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能对狐狸的说法作出判断,初步表达自己的想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酪、捡”等12个生字,会写“奶、始、吵、咬”4个字,会写“开始、过来”等5个词语。
2.图文结合、联系生活实际,了解“奶酪、拌起嘴、嚷着”等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了解“笑了笑”所隐藏的含义,从而体会狐狸的狡猾。
3.了解课文内容,想象情境,分角色朗读课文。
要点把握
识字、写字;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导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篇关于狐狸的故事,这个故事中的狐狸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板书:狐狸)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篇跟狐狸有关的故事,它是匈牙利的一则民间故事。(板书课题:狐狸分奶酪)大家对狐狸有怎样的印象呢?
1.课件出示奶酪图片,介绍奶酪。
奶酪是用牛、羊等动物的奶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
2.指导读准字音,识记字形。
酪:声母是边音,不是鼻音,可以用加一加或换一换的方法来识记字形(酉 各=酪;格——酪)。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老师播放朗读音频、范读。
学生认真听,边听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引导学生把课题补充具体:狐狸给分奶酪。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自由练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鼓励学生质疑。
预设:狐狸给谁分奶酪?它是怎么分的奶酪?狐狸分奶酪分得公平吗?两只小熊的奶酪是捡来的,应不应该分?
4.再读课文,边读边圈出难读的字,读给同桌听。随后教师出示词卡,请生领读。
奶酪 捡到 哥儿俩 开始 拌嘴 帮助
均匀 嚷着 瞧了瞧 方便 剩下 整块
5.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1)读准字音。“捡、拌、便”是前鼻音,“帮”是后鼻音,“始”是翘舌音,“让、剩、整”既是翘舌音又是后鼻音。“俩”在文中读liǎ,不读liǎnɡ。
(2)识记字形。
①俩:与熟字“两”区分比较,两 亻=俩。“俩”的意思就是“两个人”,文中的小哥儿俩指的是熊哥哥和熊弟弟。还可联系生活拓展词语“姐妹俩”“母女俩”。
②拌、嚷、瞧:通过动作演示的方法理解字义;通过加一加或换一换的办法识记字形。
③始、便、剩:用偏旁组合的方法记忆。
6.长句练读,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
(1)熊哥哥和熊弟弟在路上捡到了一块奶酪,高兴极了。
(2)可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分这块奶酪,小哥儿俩开始拌起嘴来。
指导:在初读检查时,借助教师的范读,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中的停顿。然后请学生自主尝试读好另一个长句子,自己练读。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展示情况,随机指导,让学生明白长句子的朗读要避免机械死板的停顿,同一个句子允许学生根据各自理解读出不同的停顿。
三、练习写字,巩固提升
1.回顾新学的生字词语,开火车读词语。
2.出示“奶、始、吵、咬”。
仔细观察,发现字形特点:四个字都是左右结构,“奶、始”都是女字旁,“吵、咬”都是口字旁。
3.指导写法和笔顺,学生练写。
[奶]左右宽窄相当,左高右低。右半边的书写笔顺是先写横折折折钩再写撇。
[始] 左窄右宽,左右等高。女字旁要靠近竖中线;“台”中撇折的折段刚好在横中线上,“口”要写得扁一点。
[吵]左窄右宽。“口”要写得小而高,第三笔的横在横中线上;右边的“少”比“口”高,“少”的最后一撇要舒展,延伸到左半格。
[咬] 左窄右宽。“交”比单独成字时要窄瘦,长撇从靠近横中线处左侧起笔,撇尖伸到“口”下,捺从竖中线起笔,捺脚低于撇尖。
4.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议后,学生再次练写。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自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大意。
1.按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2.默读课文,数一数,狐狸帮小哥儿俩分了几次奶酪。
(二)出示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
2.请学生说说他俩为何事而高兴,随即朗读第一句。
3.小组交流: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俩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明确:从高兴到拌嘴,课文用“可是”一词把两部分内容连了起来,“可是”表示语气的转折。
4.教学“拌”字。
可联系下文狐狸的问话“你们吵什么呀?”帮助学生理解“拌嘴”即“吵嘴”的意思。
5.指导朗读。
要读出兄弟俩捡到奶酪时高兴,后来为了分奶酪而拌嘴生气的语气变化。
(三)学习第2~5自然段,重点品读第一次分奶酪部分。
1.自由读第2~5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狐狸的话,用波浪线画出熊弟弟的话。
2.指导朗读。
读狐狸说的第一句话,可引导学生揣摩狐狸此时的心理,再抓住“小家伙们”的称呼和问号,语调微微上扬,读出假装好奇和热心的语气。读熊弟弟回答的话,读出为难、焦急的语气。
3.重点指导读狐狸说的第二句话,思考:说这句话时,狐狸为什么“笑”?
(1)请学生做做“笑了笑”的表情,发现和狐狸的“笑”有什么不一样。
(2)请学生猜一猜狐狸这时是怎么想的。(狐狸心生诡计,用笑来掩饰。)
(3)根据狐狸的心思,指导朗读句子。
4.4人一组合作练一练,分角色朗读第2~5自然段,再进行朗读展示。
5.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巩固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内容,能对狐狸的说法作出判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要点把握
读懂故事内容,能对狐狸的说法作出判断,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开火车读字、组词,并适时运用词语练习说话。
乳酪 奶粉 捡到 兄弟俩 始终 拌嘴 争吵
均匀 嚷道 方便 瞧一瞧 剩下 整块 帮忙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5自然段。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一)学习第6~8自然段。
过渡:狐狸把小熊哥儿俩的奶酪拿到手中掰成了两半。小熊哥儿俩知不知道狐狸狡猾的心思呢?请同学们读第6~8自然段。
1.用横线画出狐狸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小熊兄弟俩的话。
(1)狐狸先是怎么分的?(故意分得不匀,一块大,一块小。)
(2)理解重点词语。
【不匀】出示图片,理解“不匀”在这里就是大小不一样的意思。
【嚷】出示“嚷”字,观察字形猜字义,想一想:“嚷”字能用哪个字代替?明确“嚷”就是大声喊叫。
指导:读小熊兄弟俩的话,猜猜小熊兄弟俩此时的心情,联系生活,模仿嚷着说话的样子,语速稍快,音量稍大,要读出着急、不满的语气。读狐狸的话,可猜测狐狸故意分不匀的目的——吃掉奶酪。前一句是狐狸假装才发现的样子,语速稍慢,后一句是迫不及待想再咬一口,语速加快。
2.学法总结。
通过联系上下文,展开自己的想象,体会童话故事中人物的心情,就能把故事读得有滋有味。
(二)学习第9~11自然段。
过渡:听了小熊兄弟俩的嚷叫,狐狸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1.用横线画出狐狸的话,用波浪线画出小熊兄弟俩的话,用“△”标出狐狸的动作。
2.组织学生汇报,相机解释“仔细”“不停”的词意,识记“仔”“剩”两个字。
3.出示问题,学生分小组讨论。
(1)狐狸是怎样分奶酪的?(在大的这半块上咬了一口。)
(2)狐狸有把奶酪分好吗?(没有,它最后把奶酪吃光了。)
(3)狐狸为什么要这样分?这表现出狐狸的什么特点?
(4)“你可真会分”是在夸狐狸吗?(不是,这是一句反语,真实地写出了小熊对狐狸的不满。)
4.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狐狸说的话你同意吗?狐狸的“笑”有何含义?
5.朗读指导。
读小熊的话,借助提示语想象心情,读出生气、责备狐狸的语气,语气重一些。读狐狸的话,可引导学生再次体会“笑”的含义,这笑是狐狸诡计得逞后暗自得意的笑,但它还要理直气壮地狡辩,读时音量稍大,读出假装很无辜很有道理的语气。
6.合作探究。
(1)学生分小组交流:狐狸的话有道理吗?说说自己的看法。
(2)各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小结:狐狸的话看似有道理,其实是狡辩。因为奶酪是小熊兄弟俩捡到的,奶酪应该分给两只小熊,而两只小熊一点儿也没分到,显然是不合理的。
7.小熊哥儿俩都想“公平”地分奶酪,各自的目的是什么?
8.总结讨论。
(1)狐狸为两只小熊分奶酪的结果是把整块奶酪吃光了,你觉得狐狸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2)在狐狸为两只小熊分奶酪的时候,两只小熊一直都在说对方的半块又大了一点儿,你觉得它们的做法对吗?
(3)如果让你来为两只小熊分奶酪,怎么公平地分呢?
预设:教师应鼓励学生想出解决办法,合情合理即可。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要进行价值取向的判断和引导,让学生明白不要斤斤计较,要懂得分享等。还应注意,可能会有学生对小熊或狐狸分奶酪的做法提出质疑,因为小熊哥儿俩应将捡来的奶酪物归原主,让学生明白小熊哥儿俩因贪心让狐狸得逞,若将奶酪归还失主,可能比吃到奶酪本身更有价值,更让它们开心。
9.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人物说话的语气。
(2)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读出不同角色的语气区别。
(3)4人一小组,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课文内容。
(4)其余的学生认真欣赏表演,表演完毕后给予点评。
三、认真观察,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观察课件,注意“仔、急、第、公”这几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重点指导书写“第”字。
“第”的部首在上面,是竹字头,“竹”的竖、竖钩都变成点;书写时上扁下长;整个字是11画,第七笔是横折,第八笔是横,第九笔是竖折折钩。
3.教师随机指导学生书写其他生字。
4.展示学生作品,师生评价、反馈。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1.通过这个民间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与人相处要谦让,不要斤斤计较,否则就会让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自己会失去更多。)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3.推荐阅读与狐狸有关的童话故事和民间故事。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重点教学片段实录
◆精读细品,识字解意(教学重点)
师:请你来读一读课文的第1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从这一自然段中你知道了什么?
(一生读文,其他学生边听边思考)
生1:我知道了熊哥哥和熊弟弟捡到了一块奶酪,特别高兴。
生2:我知道了熊哥哥和熊弟弟为怎么分奶酪拌起嘴来。
师:你们很会读书,如果把这两个同学说的内容连起来就是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谁愿意说一说?
生:熊哥哥和熊弟弟捡到了一块奶酪,特别高兴,但是为怎么分奶酪拌起嘴来。
师:你真棒!不仅把这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说完整了,而且用了一个表示转折的关联词语“但是”,很好地把两个内容连接了起来。谁能像他这样再说一说,注意用上“但是”这个关联词语。
(学生模仿说)
师:捡到好吃的奶酪,两只小熊很高兴,可是小哥儿俩不知道怎么分这块奶酪,开始拌起嘴来。这里的小哥儿俩指谁?
生:指的是熊哥哥和熊弟弟。
师: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
生:同意!
师:对!“哥儿俩”就是指兄弟两个人。“俩”的意思就是“两个”,它的读音是liǎ,跟老师读——
(生跟读)
师:谁知道“姐儿俩”指谁?“娘儿俩”呢?
生1:“姐儿俩”指姐姐和妹妹。
生2:“娘儿俩”指妈妈和孩子。
师: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俩”这个字的意思了。
师:小哥儿俩不知道怎么分这块奶酪,开始拌起嘴来。“开始”的反义词是什么?
生:“开始”的反义词是“结束”。
师:对!谁能用“开始”这个词语说一句话?
生:从明天开始我要好好练字了。
师:练字是好事,不过,别等到明天了,就从现在开始练吧!
生1:新学期开始了,我们班来了一位新老师。
生2:等了将近十分钟,精彩的演出终于开始了。
师:你们还能用“始”字组几个词语吗?
生1:始终、起始。
生2:自始至终。
师:同学们的词汇量真大!老师为你们鼓掌。那“拌起嘴来”是什么意思呢?
生:就是吵嘴的意思。
师:对!(出示生字卡片)这个字就念“拌”。谁能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怎么记住这个字?
生:“拌”这个字是个形声字,左表形右表声,我们可以很容易记住它的字形和字音。
师:你说得对!“拌”是个形声字,本义是“搅和”的意思,比如凉拌、拌面等,因为搅和离不开手,所以它的部首是“扌”。
赏析:随文识字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能较好地处理好识字与阅读这两大任务。在这一教学环节,教师很好地把握住了随文识字的基本方法,并将这一方法有效地应用到教学当中,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
一是随文正音。读准字音是识字的第一步,在低学段教学中,让学生利用各种办法读准字音,特别是平翘舌音、鼻边音、前后鼻音。在学习课文中,随机抽出读错或者读得不准的字音进行纠正,把容易读不准的音提出来,如“俩”“始”“拌”的读音,教师加以提示或让学生反复读几遍。
二是随文记字形。低年级识字量大,如果集中识记字形会增加难度,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在学习课文的时候分散识字。在本片段中,教师指导记忆“俩”“始”的字形时,通过出示不同词语、扩词等方式让学生与生字多次见面,逐步渗透利用字的特点进行识记的方法,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记住了这个字。
三是随文解义。低年级的学生对于一些重点的、关键的字词不要模糊概念,要体会到位。在这一片段的教学中,教师对于“始”字,利用造句的形式讲解,对于“俩”字利用联系生活理解,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理念。
1.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曲,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提出新颖、巧妙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问,激起学生强烈的阅读期待,让他们以跃跃欲试的心态投入教学活动中去,把学习当成一种乐趣,促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2.了解主要内容是领会文章中心思想的前提,是读懂文章的基础。在课文讲解之初,我让学生通过听读、自由读,了解文章大意,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题,为下一步的阅读打下坚实的基础。
3.这篇课文有较深的哲理,兄弟之间本该相互谦让,两个人却都想占便宜,结果让别人钻了空子,便宜了狡猾之人。对成员内部来讲,要团结,不计较,如果过于贪心,很可能到最后得不偿失。学生要明白这些有难度,一般停留在狐狸的狡猾等层面,分析小熊兄弟俩也是必要的。我最后推荐学生阅读“狐狸”系列的故事,帮助学生打开人文教育的眼界,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
获赞:288
收藏:24
回答时间:2022-12-13 15: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