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浏览:9422
关注者:122
最佳回答:
中央之国的形成<三国篇> [第15节]
作者:温骏轩
编辑:尘埃 / 主播:安妮
长篇连载,每周更新
泗水之滨——徐州(1)
提到徐州,大家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江苏北部的中心城市,地级市属性的“徐州”。其实在两汉及先秦时期,这座历史名城的名字并不是徐州而是“彭城”。根据传说,那位活了八百岁的彭祖曾在4000年前受封于此建立“大彭氏国”,后世遂以“彭”为名命名这座城市。
可以肯定的是,彭祖并没活八百岁。这个始于唐尧时代,被商王武丁灭于公元前12世纪的国家,存续时间约为八百年。所谓八百年指的应是大彭氏的国祚。
作为兵家必争之地,彭城历史上发生了许多著名的故事,也与许多英雄人物发生过联系。其中最让人感叹的当属曾希望以此为都,建立一番霸业的“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图
∨
在西汉时期,则以彭城为中心建制了“彭城郡”,并划入徐州刺史部的辖区(东汉时则转建为“彭城国”)。作为一个监察区,州部在行政上原来只是虚设,受命于皇权的刺史,在监察范围内并没有常驻的治所。进入东汉之后,出于管理的需要始有常驻的治所,并在东汉末年演化为诸侯割据的行政基础。
不过徐州刺史部最初的治所,并不在江苏境内的彭城,而是在今山东境内的临沂市郯城县。
其后是曹操将徐州刺史部的治所迁至彭城,徐州之名遂取代彭城之名,被传承了下来。由此看来,我们将要展开的徐州刺史部,最起码应涉及江苏、山东两省。以今天的行政区对应,其境大致对应山东境内的:日照、临沂两地区及枣庄地区的南部;江苏省的长江以北地区。
依旧从从山形水势入手,会更容易理解古徐州的内部结构。在禹贡九州的设计中,徐州的概括性范围被总结为“海、岱及淮惟徐州”。与青州的地理范围相比,徐州除了海、岱之外还多了一个“淮”。
相当于北至鲁中南山地丘陵地带、东至东海、南至淮河的这样一个区域。观察地势你会发现,发源于“鲁中南山地丘陵”南部,向南注入淮河下游的泗水,是禹贡徐州的地理轴线。其境之所以能够向北延伸入山东,亦是因为泗水上游在山东境内。
虽然说基于地势和气候差异的原因,并不是说同一流域处在同一行政区的划分方法就会更合理,但作为一条地缘连接线,泗水的存在至少为这种划分提供了地理上的依据。纵观淮河的诸多支流,泗水应该是最大、最重要的一条。其主源被认定为发源于蒙山西麓,在向西流经鲁国的都城曲阜之后,西南方向弯转至彭城,再向东南方向于今天的洪泽湖位置注入淮河下游。
在这样一条线路上,你很容易注意到紧贴着“鲁中南山地丘陵”西南麓,有一个南北长约110公里,总面积不亚于古大野泽的湖泊——微山湖存在。由山东丘陵腹地西流而出的泗水,在经过微山湖的洗礼之后,便进入了江苏境内。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我们所展开的时代,微山湖还是不存在的,泗水在这个位置上的河道,整体也比现在的微山湖要略微偏西一点。
由于黄河自南宋时起一直南向泛滥,造成了很多原本通畅的河道、湖泊被淤塞成平陆。多余的河水另寻低洼之地开辟出新河道或者蓄积成新湖。像之前解读过的东平湖,就是在古大野泽被淤平之后,由黄河水帮助生成的新湖。
微山湖的情况亦是如此,明朝万历年间的一次黄河决口形成,让这片靠近山麓的低洼之地变成了一个大湖,也使之成为了泗水南流线路上的一个中继湖。可以想见的是,无论泗水的流向有没有偏移,抑或有没有微山湖中继,它的走向都使之能够成为一条连接南北的大动脉。
战国末期,向东扩张至江淮下游,融合吴越地缘政治遗产的楚国,最终便是顺着这样一条路径攻灭了鲁国。后来的京杭大运河,亦充分利用了泗水河道及微山湖。
仅仅拥有这样一条沟通南北的天然路径,还不足以彰显泗水的重要性。通过之前的兖州部分的解读,泗水干流之西还有一条被称之为“菏水”的支流,能够深入华北平原,并在吴国的努力下通过“深沟”运河连接了济水。
而身处中原腹地的开封之东,更是有获水、睢水这两条泗水支流,帮助魏国打通沟连河、济的鸿沟。也就是说,泗水几乎凭借一己之力,便为中央之国打通了三条南北交通线。要知道从地理位置上看,淮河左岸的支流除了泗水以外,包括涡水、颖水、汝水都发源于秦岭山脉的东端。单看天然流域范围,泗水几乎是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淮北的半边天。
以东汉的州部划分来说,即使不考虑那些运河的加成,上述泗水支流也可以打通兖州、豫州、徐州三国的水上交通。如果再把视线向东偏转,你会发现泗水在这个方向上还有两条发源于“鲁南丘陵”的重要支流——沂水和沭水。
能够帮助徐州将疆域延伸至青州南境。在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什么是“鲁南丘陵”。总的来说,反C状排列的“鲁中南山地丘陵”内部还可以切割为“鲁中丘陵”和“鲁南丘陵”两部分,其中“鲁中丘陵”包括:东西向排列的泰山、鲁山山地;“鲁南丘陵”则南北向排列的沂山、蒙山,以及与曲阜相接,地势稍低的尼山。
这两条帮助徐州顽强向北延伸领地的河流,并非只是鲁南丘陵的产物。细分的话,山东丘陵内部实际还可分出第三个成员——鲁东丘陵。仔细观察地形你会发现,山东半岛东南沿还有一条与海岸线平行的山地存在。其地理上即不与东北部“胶东丘陵”相接,又不与西部的“鲁中南山地丘陵”连片。整个山地及其所对应的海岸线,当下大部为山东省日照地区所辖。而这条山地就是“鲁东丘陵”。由于与山东丘陵的另两个成员相比,鲁东丘陵的体量实在过小,因此往往在地图上被标注为“五莲山”。
为了壮大鲁东丘陵这个概念,鲁东丘陵的范围往往还会沿海岸线,扩张到胶州湾北部的青岛境内。在这个位置上,那片一提到名字就让人想到道士的“崂山”,也与胶东丘陵主体也有点若即若离的感觉。说起来,作为苏北地区唯一的天然海港“连云港”,依托的也就是鲁东丘陵的延伸部分,被命名为“云台山”。其之于丘陵主体的存在,与崂山类似。如果不是因为位置原因被划入了江苏境内,实际也是鲁东丘陵的一部分。
鲁东丘陵范围到底应该怎么定义,并不是我们所关心的。如果说崂山、云台山的存在,造就了青岛、连云港两个海港城市,那么五莲山的存在所造成的影响则要更大些。
不仅在山海之间,造就了日照这座海滨城市,更阻挡了从沂蒙山东流而下的沂水和沭水,使之受山势阻挡不能直接入海,而是必须在接受五莲山西坡之水后,向西南方向由江苏邳州与宿迁之间注入泗水。基于沂、沭两水的存在,这条东西宽约30公里,受鲁南、鲁东丘陵包夹而成的低地带,我们可以命名为“沂沭河谷”。
从山形的角度来看,沂沭河谷更应该和山东丘陵所影响的其它地理单元一样,成为山东的一部分。而从水势的角度来说,与泗水下游一起被归入徐州,也是无可无不可。
古人对这一点,其实并不十分确定。这当中根本性的原因,在于沂水和沂沭河谷在地理上,具备独立属性。关于沂水在古代的地位,可以从“四渎八流”的概念窥探一二。所谓“八流”,是指在江河淮济这四条独流入海的河流之下,还有八条重要支流,包括:黄河支流属性的“渭水”、“洛水”;长江支流属性的“汉水”、“沔水”(西汉水);淮河支流属性的“汝水”、“颖水”、“泗水”以及“沂水”。
在地图上找寻“八流”的位置,你会发现这“八流”的地理地位并不平等,有些是四渎的一级支流,有些则只是汇入一级支流的“二级支流”。比如泗水支流属性的沂水,就是这样一条淮河的二级支流。这些二级支流能够与一级支流并列,本质在于它们所属的流域,在地缘生态上较少受到所对应一级支流的影响。
具体到沂沭河谷上,你会发现依托鲁南、鲁东丘陵,以及沂沭河谷与胶莱平原之间的分水岭,整个沂沭河谷在地理上颇具独立性。在大分裂时期,使之有机会诞生一个能反应这一地理特点的政治体。
沂沭河谷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归属问题,可以帮助理解这一推论。之前我们说了,整个山东丘陵地带原本存在有许多东夷体系的部族。在将这些部族纳入封建序列的同时,周王朝还在此封建了齐、鲁两个重要国家,以监控这些与自己在文化上存在一定差异的诸侯国。
在这些旧地缘政治残余中,最为强大的国家叫作莒国。今天,你依然能够在五莲山西麓的沭河河谷找到一个名叫“莒县”的县级行政区,帮助回忆一下这个逝去2500年的诸侯国。
莒人在周初的聚落之地并不在沭水河谷,而是在胶州湾西侧的胶州市一带。胶莱平原的地理属性,使得这一时期的莒国无力抵御齐人东扩的压力。春秋初年,莒国迁徙至沂沭河谷,依托有利地形逐渐融合周边的东夷系部落发展壮大。成为整个山东地区,仅次于齐鲁两国的第三股势力。
这种格局颇有些三国鼎立的态势,“鲁中南山地丘陵”则是三国划分势力范围的天然边界。只不过,即使在我们现在正在展开的三国时代,三国的实力亦有强弱之分。一定要做对比的话,独占青州地区的齐国无疑就是后来控制中国北方的曹魏,其实力相当于另外两国相叠加。
与公认的三国时代相比,这场发生在先秦山东境内的三国博弈,最大的不同在于山东半岛只是整个中央之国内部地缘博弈的一部分。以莒国的位置来说,不仅要应对来自齐鲁两国的压力,还要提防来自泗水下游的攻击。在春秋后期的大国兼并浪潮中,内忧外患的莒国先是沦为齐国的附庸,后为溯泗水而上的楚国所灭。
只是发端于长江中游汉水流域的楚国,将势力范围扩张到淮河流域的泗水上游,已是能力的极限。进入战国时代之后,沂沭河谷最终还是成为了齐国的领地。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率领五国联军攻齐。节节败退的齐国在失去70余座重要城邑之后,仅余下即墨、莒两座城邑。前者位于胶莱平原东北部的大沽河畔(今天平度市古岘镇境内),后者即为沂沐河谷之中的莒国故都。
在三国时代,同样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历史事件,帮助我们理解沂沭河谷之于徐州的地缘位置。公元192年,曹操在兖州击败由青州方向前来进犯的黄巾军。大胜之后的曹操,不仅将收降黄巾军中的精锐编制成了私兵属性的“青州军”,还取得了兖州的主控权。在曹操开始建立霸业之时,曹操父亲曹嵩正携家眷在“琅邪郡”躲避战乱。在听闻曹操控制兖州之后,很自然的决定前往兖州投奔曹操。
通过《三国演义》的描述,整个事件相信三国迷们都已经很熟悉了。投奔曹操的曹嵩,在徐、兖两州交界之地,为徐州刺史陶谦部下将领所劫杀。其后在曹操针对徐州的报复性军事行动中,除当时作为郡治的郯城没有被攻破以外,包括彭城在内的五个周边城邑都被曹军所破,并进行了惨烈的屠杀。史载“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
这一事件中,曹蒿及其家族的出发地“琅邪郡”,所对应的核心地理单元就是“沂沭河谷”。其境向东延伸到五莲山以东,以日照市为中心的沿海地区,向南则止于今山东省临沂市南。
经过刚才的分析,大家应该知道琅邪郡在当时属于徐州境,与曹操当时所控的兖州仅隔鲁南丘陵相望。在与琅邪郡相对应的位置上,兖州设置了一个将“鲁中南山地丘陵”腹地大部覆盖的行政区“泰山郡”进行管理。也就是说,曹嵩当时是试图从琅邪郡西入泰山郡之时,在两郡及两州交界之处为陶谦部下所劫杀,并由此导致后来的徐州大屠杀事件。
在这里,我们可顺着这一历史事件,释读一下沂沭河谷与鲁南丘陵地带的地缘政治关系。事实上,曹嵩事件并不是这一地区第一次与重要历史人物发生关联。很多人都知道,出身于鲁国的孔子曾经想在母国施展他的政治抱负,而其所遇到的最大对手,就是架空鲁国公室的三大家族:孟氏、叔孙氏、季氏。
由于这三大家族均为鲁桓公之后,遂时称为“三桓”。三桓之中最为强大,也最让孔子不满的是季氏。以至于还留下了一篇千古传诵的对话题文章——季氏将伐颛臾。
在分封体制之下,每一个有力量进入地缘政治博弈舞台的角色,都拥有自己的封地。季氏亦不例外,其核心封地“费”,处在尼山与蒙山之间,两山之间流淌着一条发源于蒙山西南,纵穿整个谷地的沂河支流——浚水。
在整个“鲁中山地丘陵”中,尼、蒙两山之间的距离是最为开阔的(低地带宽约10公里),这意味着浚水河谷不仅是勾连鲁南、鲁东地区的交通要道,更有机会进行大规模农业开发,成为了一个具备独立性的政治单元。
可以这样说,浚水河谷之于“鲁中山地丘陵”的存在,一如沂沭河谷之于整个山东丘陵的存在一样。后者帮助莒国一度与齐、鲁两国相抗衡;前者则帮助控制它的季氏,成为了鲁国内部封建领主中的最强者。
在三桓势力走弱,季氏无法取鲁国公室而代之之后。依托浚河河谷的独立性,季氏后代退而求其次的在此建立了一个独立小国“费国”。今天,你能够可以在相应位置到,找到一个为临沂地区管辖的县级行政区“费县”,帮助定位这个2000多年前的小国及浚水河河谷的位置。
当天下归一,整个中央之国开始按九州模式划分行政大区时,类似沂沭河谷、浚水河谷这样的小型地理单元,肯定是没有机会进入一级行政区的序列。不过对这些历史渊源及相关地理结构的释读,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理解,那些将要展开的历史事件,到底是在什么样的地缘背景下发生的。
下一节,我们将要把视线南移,去看看淮河以南又是什么情况。千万不要以为,徐州的故事已经暂时告一段落。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应该会发现,在这部分内容开篇时曾经说过,汉之徐州的南界是长江,而不是禹贡九州所设定的淮河。这一切又是因为什么,将会在下一节揭晓。
- END -
获赞:175
收藏:82
回答时间:2022-12-13 22:2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