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摘抄 > 内容

歧路亡羊的道理(令人警醒的三个成语:歧路亡羊、河豚之死、三人成虎)

网友提问

被浏览:9282

关注者:299

最佳回答: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典故指的是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者传说。

成语典故的存在当然不是好听那么简单,许多成语都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起着文化传承的作用。

这次呢,我就说下我认为三个比较有意思的成语。

歧路亡羊

歧,足多指也,歧路就是岔路。

亡,在这里不是死亡,是丢失的意思。

羊,就是羊了,咩咩叫的羊。

综合起来的意思:岔路太多,羊跑丢了。比喻事务复杂多变,没有固定目标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

看起来这个成语挺简单的,可是知道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后,心中戚戚然。

歧路亡羊出自《列子·说符》,主人公是杨子(杨朱,他说过一句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就是:拔一根毛使天下获利,我也不干)

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弟子孟孙阳出,以告以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翻译:

杨子的邻居丢了一只羊,于是发动亲戚去找,又请杨子的儿子帮忙追赶羊。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

等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

邻人回答道:“逃跑了。”

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

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杨子的脸色变得很忧郁,不说话有很长时间,没有笑容一整天。

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羊,是下贱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失去笑颜,这是为什么?”杨子没有回答,(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

杨子的学生孟孙阳从杨子那里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谒见杨子,心都子问杨子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和鲁国一带求学,向同一位老师学习,把关于仁义的道理都学通了才回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样的呢?’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声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说:‘仁义使我的生命和名声都能够保全。’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认为他们三兄弟到底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

(ps:每个人对道义的理解都不相同。)

杨子回答说:“有一个人住在河边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划船摆渡为生,摆渡的赢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带粮食向他学泅渡的人成群结队,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几乎达到半数,他们本来是学泅水的,而不是来学溺死的,而获利与受害这样截然相反,你认为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心都子听了杨子的话,默默地同孟孙阳一起走了出来。

(ps:心中悲凉。那些人是学习游泳来养家糊口的,可是收获的却是死亡。种一样的因,却收获不一样的果,怎么能不悲痛呢。)

出来后,孟孙阳责备心都子说:“为什么你向老师提问这样迂回,老师又回答得这样怪僻呢,我越听越糊了。”

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你长期在老师的门下,是老师的大弟子,学习老师的学说,却不懂得老师说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每个人都追求成功,可是又有几个能成功呢?辛勤付出不可悲,最可悲的是付出没有回报,反而招致灾祸。

河豚之死

这个成语出自苏轼《河豚鱼说》

原文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翻译

河里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豚,在桥墩之间游动,撞到桥的柱子,不知道离开桥远点。恼怒那柱子撞了自己,张开面颊立起鱼鳍,(因恼怒而)吸了一肚子的气浮在水面上,很久不动。非过的老鹰抓住了它,撕裂鱼腹把它吃了。喜欢游却不知道停,因为游而碰到东西,不知道自己的过错,错误地发泄自己的愤怒,以至于被撕裂肚腹而死,多么可悲啊!

河豚错了吗?

错了!它只知道游不知道停止,碰到柱子不知道反思自己,反而迁怒柱子,最后被老鹰吃掉。

社会上有没有这没有这样的人呢?

有的,有些人就不知道反思自己错误,总在迁怒于他人。

三人成虎

三人成虎的意思不是三个人在一起就成了老虎,而是‘三个人谎报成立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把谣言当事实。’

出自《战国策》

原文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

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庞葱:又叫庞恭,战国时期魏国大臣。

邯郸:赵国都城。质于邯郸,就是去赵国当质子。

大梁:现今开封,是魏国都城)

大意: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恭要陪同太子去赵国邯郸做人质,他担心走后朝廷上的小人会乘机造谣中伤他,所以临走前向魏王进言。

他打了一个比方,问魏王如果有人告诉他集市上有老虎他信不信。

魏王说一个人这样说他不会相信,但两个人也这样说他便会有点怀疑,若是有三个人这样说,他就会相信了。

于是庞恭立即指出集市上不可能有老虎,现在自己将要远离魏国,由邯郸到魏国都城大梁的距离,远过朝廷到集市的距离,背后诽谤他的小人也不止三个,希望魏王能够明察。

庞恭离开魏国之后,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太子充当人质期满回国,庞恭却未能再获得魏王的召见。

众口铄金、人言可畏

舆论如刀,刀刀见血,它能把死的说活了,也能把假的说真了,多少王侯将相因此而是。我们要做的就是当个有主见的人,不偏听偏信,不被舆论控制成为一个不痴不傻的无头人,

获赞:706

收藏:13

回答时间:2022-12-14 04:58:07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esd系统怎么安装(Win10 TH2正式版官方ESD映像转换ISO镜像方法详解)

下一篇: 棋盘山滑雪(在“冰雪运动畅享游”中 体验冰雪的速度与激情)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