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浏览:9282
关注者:299
最佳回答:
成语是汉语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
典故指的是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者传说。
成语典故的存在当然不是好听那么简单,许多成语都凝结了古人的智慧和思想,起着文化传承的作用。
这次呢,我就说下我认为三个比较有意思的成语。
歧路亡羊歧,足多指也,歧路就是岔路。
亡,在这里不是死亡,是丢失的意思。
羊,就是羊了,咩咩叫的羊。
综合起来的意思:岔路太多,羊跑丢了。比喻事务复杂多变,没有固定目标就会迷失方向,无所适从。
看起来这个成语挺简单的,可是知道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后,心中戚戚然。
歧路亡羊出自《列子·说符》,主人公是杨子(杨朱,他说过一句名言‘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意思就是:拔一根毛使天下获利,我也不干)
原文:
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
弟子孟孙阳出,以告以都子。心都子他日与孟孙阳偕入而问曰:“昔有昆弟三人,游齐、鲁之间,同师而学,进仁义之道而归。其父曰:‘仁义之道若何?’伯曰:‘仁义使我爱身而后名。’仲曰:‘仁义使我杀身以成名。’叔曰:‘仁义使我身名并全。’彼三术相反,而同出于儒。孰是孰非邪?”
杨子曰:“人有滨河而居者,习于水,勇于泅,操舟鬻渡,利供百口,裹粮就学者成徒,而溺死者几半。本学泅不学溺,而利害如此。若以为孰是孰非?”心都子嘿然而出。
孟孙阳让之曰:“何吾子问之迂,夫子答之僻?吾惑愈甚。”
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学非本不同,非本不一,而末异若是。唯归同反一,为亡得丧。子长先生之门,习先生之道,而不达先生之况也,哀哉!”
翻译:
杨子的邻居丢了一只羊,于是发动亲戚去找,又请杨子的儿子帮忙追赶羊。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
等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
邻人回答道:“逃跑了。”
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
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杨子的脸色变得很忧郁,不说话有很长时间,没有笑容一整天。
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羊,是下贱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失去笑颜,这是为什么?”杨子没有回答,(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
杨子的学生孟孙阳从杨子那里出来,把这个情况告诉了心都子。(有一天)心都子和孟孙阳一同去谒见杨子,心都子问杨子说:“从前有兄弟三人,在齐国和鲁国一带求学,向同一位老师学习,把关于仁义的道理都学通了才回家。他们的父亲问他们说:‘仁义的道理是怎样的呢?’老大说:‘仁义使我爱惜自己的生命,而把名声放在生命之后’。老二说:‘仁义使我为了名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老三说:‘仁义使我的生命和名声都能够保全。’这三兄弟的回答各不相同甚至是相反的,而同出自儒家,您认为他们三兄弟到底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
(ps:每个人对道义的理解都不相同。)
杨子回答说:“有一个人住在河边上,他熟知水性,敢于泅渡,以划船摆渡为生,摆渡的赢利,可供一百口人生活。自带粮食向他学泅渡的人成群结队,这些人中溺水而死的几乎达到半数,他们本来是学泅水的,而不是来学溺死的,而获利与受害这样截然相反,你认为谁是正确谁是错误的呢?”心都子听了杨子的话,默默地同孟孙阳一起走了出来。
(ps:心中悲凉。那些人是学习游泳来养家糊口的,可是收获的却是死亡。种一样的因,却收获不一样的果,怎么能不悲痛呢。)
出来后,孟孙阳责备心都子说:“为什么你向老师提问这样迂回,老师又回答得这样怪僻呢,我越听越糊了。”
心都子说:“大道因为岔路太多而丢失了羊,求学的人因为方法太多而丧失了生命。学的东西不是从根本上不相同,从根本上不一致,但结果却有这样大的差异。只有归到相同的根本上,回到一致的本质上,才会没有得失的感觉,而不迷失方向。你长期在老师的门下,是老师的大弟子,学习老师的学说,却不懂得老师说的譬喻的寓意,可悲呀!”
《列子·说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每个人都追求成功,可是又有几个能成功呢?辛勤付出不可悲,最可悲的是付出没有回报,反而招致灾祸。
河豚之死这个成语出自苏轼《河豚鱼说》
原文
河之鱼,有豚其名者,游于桥间,而触其柱,不知远去。怒其柱之触己也,则张颊植鬣,怒腹而浮于水,久之莫动。飞鸢过而攫之,磔其腹而食之。好游而不知止,因游而触物,不知罪己,妄肆其忿,至于磔腹而死,可悲也夫!
翻译
河里有一种鱼,它的名字叫豚,在桥墩之间游动,撞到桥的柱子,不知道离开桥远点。恼怒那柱子撞了自己,张开面颊立起鱼鳍,(因恼怒而)吸了一肚子的气浮在水面上,很久不动。非过的老鹰抓住了它,撕裂鱼腹把它吃了。喜欢游却不知道停,因为游而碰到东西,不知道自己的过错,错误地发泄自己的愤怒,以至于被撕裂肚腹而死,多么可悲啊!
河豚错了吗?
错了!它只知道游不知道停止,碰到柱子不知道反思自己,反而迁怒柱子,最后被老鹰吃掉。
社会上有没有这没有这样的人呢?
有的,有些人就不知道反思自己错误,总在迁怒于他人。
三人成虎三人成虎的意思不是三个人在一起就成了老虎,而是‘三个人谎报成立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把谣言当事实。’
出自《战国策》
原文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
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
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庞葱:又叫庞恭,战国时期魏国大臣。
邯郸:赵国都城。质于邯郸,就是去赵国当质子。
大梁:现今开封,是魏国都城)
大意: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恭要陪同太子去赵国邯郸做人质,他担心走后朝廷上的小人会乘机造谣中伤他,所以临走前向魏王进言。
他打了一个比方,问魏王如果有人告诉他集市上有老虎他信不信。
魏王说一个人这样说他不会相信,但两个人也这样说他便会有点怀疑,若是有三个人这样说,他就会相信了。
于是庞恭立即指出集市上不可能有老虎,现在自己将要远离魏国,由邯郸到魏国都城大梁的距离,远过朝廷到集市的距离,背后诽谤他的小人也不止三个,希望魏王能够明察。
庞恭离开魏国之后,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的谗言。太子充当人质期满回国,庞恭却未能再获得魏王的召见。
众口铄金、人言可畏
舆论如刀,刀刀见血,它能把死的说活了,也能把假的说真了,多少王侯将相因此而是。我们要做的就是当个有主见的人,不偏听偏信,不被舆论控制成为一个不痴不傻的无头人,
获赞:706
收藏:13
回答时间:2022-12-14 04: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