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摘抄 > 内容

青海的省会(中国青海省概况)

网友提问

被浏览:9349

关注者:104

最佳回答:

青海省,简称“青”,隶属中国,位于祖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全省均属青藏高原范围内,介于东经89°24′3"——103°04′10",北纬31°36′2"-39°12′45"之间,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是联结西藏、新疆与内地的纽带,省会城市为西宁市。

青海省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1]拥有金银滩草原、青海湖、塔尔寺、土林国家地质公园、龙羊峡黄河大峡谷等景点。[2]

2018年1月至7月,青海的旅游总人数达到2325.22万人次,累计增速为19.1%;旅游总收入为260.38亿元,累计增速为21.7%。

远古时期

参见:羌族

青海

据在 长江源头的三叉口可可西里和沱沱河沿等地发现的 旧石器,可断定在数万年以前,古人类曾在那里生活过。旧石器与新石器之间,在贵南县拉乙亥黄河二级阶地,灰坑中发现有石器、骨器和动物骨骼以及在动物骨骼上见到砸击或火烧痕迹,说明那时动物已成为当时人类的主要 生活资料。从民和、 柴达木盆地、 贵南、 玉树等地发现的原始社会300余处文化遗址看,文物中主要有陶器,制作上有粗、细、彩、素之分,形状上有罐、钵、鼎、瓶、壶、盆、环与纺纶等,石器有石刀、石斧、石锛、石簇、石纺纶、打砸器等, 骨器有 骨刀、骨铲、 骨针、簪、钗等,青铜器有青铜刀、斧、镞和装饰品等,还发现有粟。以上发现反映了当时除 狩猎以外,开始出现了原始的畜牧业,并在东部地区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原始公社制的社会可能在距今3000—4500年前已开始解体。

从远古起, 羌人的祖先 三苗就从 江汉间流徙至青海,逐水草而居,以狩猎游牧为主。羌族是最早在青海劳动生息的民族。在殷商以前,青海被称为“三危地”。在 夏代(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生活在 河湟地区的居民称为 西羌,仍以畜牧业为主,农业开始使用牛、马耕作。

商代到 周、 秦时,青海称为“西戎氐羌地”。商代牲畜异常繁盛,当时戎羌游牧部族,放养牲畜也很发达。 西周时代(约公元前11—前8世纪),当时的居民已能制造 戈、刀、镞等铜质武器,周代农业和牧业均较发达。自夏商至周,青海即属雍州地,羌人与 匈奴、华夏关系密切了,接近中原地区的部分羌人逐渐同华夏族融合,成为后来的汉族。

公元前5世纪到前2世纪。从战国时代开始,中国即进入封建社会。由于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河湟地区人羌人由狩猎、畜牧转到农业。由于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四方依附的部族越来越多,选爱剑(是当时受到羌人尊敬的历史代表人物)为首领,后实行 世袭制,由其子孙继承。西羌人首领称为“豪”、“酋长”、“戎王”,是当时部落的统治者。他们不仅奴役本部落人民,还驱使族人向外 扩张。在各部落间的争斗中,人、畜、牧地是争夺的对象,俘获的人充作放牧的奴隶。马逐渐用于军事,以马驾战车,所谓“ 万乘之君”,即战车万辆。羌自古即用骑兵作战,动辄十数万骑。当时牛在河湟地区作为耕畜,游牧部落则作为驮畜。

唐朝以前

参见:吐谷浑、北魏破吐谷浑之战、隋与吐谷浑之战

公元前221—前207年, 秦灭六国,结束了封建领主的分立局面。“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后汉书·西羌传》),青海一隅比较安定,羌人有较大的 繁衍。爱剑曾孙忍及弟舞仍留在 湟中,其叔向南越赐支河西迁数千里,以牧为业,很是兴旺。当时贸易是以物易物,牛在以物易物贸易中作用突出。冶铜技术的传入,改进了生产工具和生活工具,手工业有所发展。公元前2100—1000年间,河湟羌人正式进入了青铜时期。由于生产发展,战争增多,使“豪”的事务增多,权力扩大,逐渐成为军政首领。所以,河湟地区的羌人,这时就正式进入了 奴隶社会,但尚未形成完善的国家政体。

公元前206—公元220年。 汉武帝为了截断 羌人与 匈奴之间的联系,进兵湟中,赶走羌胡诸部落,在青海设立 临羌县和 破羌县(今乐都一带),同时带来了先进技术和文化。 汉宣帝元年,令将军 赵充国引兵攻先零羌,获胜,羌人降者万余人。同时实行屯田,开地2000公顷。这时羌人分化为生羌、熟羌户。羌汉杂居,促进了河湟一带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西汉末年, 王莽要 西海羌人献地称臣,卑禾羌首领良愿同意让出西海周围的土地。王莽在今海晏县三角城设 西海郡,置太守,下设五县。东汉建国后七八十年,羌人移居甘肃 陇东、陕西西部、宁夏南部等地,称为 东羌,陇东以西地区的羌人称为 西羌。东汉与羌人曾多次战争。从汉羌战中,汉军胜利后缴获的羌人牲畜数量很大,以及收麦数万斛,说明当时羌人畜牧业发达,农业也具有相当的水平

公元3—6世纪,中国处于纷乱割据局面。魏、蜀、吴 三国鼎立,忙于战争,它们都力图争取羌人。魏在青海置 西平郡(今西宁市)。从天水、 狄道以西, 黄河以南,均为羌人游牧范围。晋统一后,仍设西平郡,并设将军于茫拉川(贵南境内)挟制羌人。在茫拉河两岸,羌人众多,产业发达。这时青海社会秩序较中原安定,中原人避难至此的很多,地方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公元397年至414年, 鲜卑族势力扩大,并在 乐都、西平(西宁)先后建立了地方割据政权,控制了数万羌胡部落。 西平王曾在战争中掠夺人口,发展河湟地区

青海

生产。 鲜卑人的一支 吐谷浑建立的吐谷浑王国,设立学校,选拔人才,开科取士,设置官职,开辟了东、西交通孔道, 西宁成了交通要道。四世纪为吐谷浑最盛时期,其范围东西三千里,南北千余里。他们与羌人杂居,从事游牧。此时,青海东部河湟谷地种植业也较发达。青海广大牧业区进入了游牧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也促进了汉、羌、鲜卑各族人民的互相融合,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东晋十六国时, 前凉、前秦、 后凉、 南凉、西秦、 西夏、 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公元589—618年。6世纪末,隋朝建立,攻灭陈朝。并接受了吐谷浑“奉表称蕃”。但吐谷浑伏允对河西走廊丝绸商道壅遏和劫掠。公元608年,隋朝进攻吐谷浑,进兵西平(西宁),击败吐谷浑伏允,隋炀帝设西海、河源等郡,但是除了极短暂的控制最东边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几个郡并未被隋朝控制,隋炀帝派伏顺去管理余众,才到西平,就不能前进到达,不得不返回了。几年之后,吐谷浑伏允收复全部失地,还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县抵御不了。 居住在边远的羌族,完全过着游牧生活,与东部河谷地带的民族相比,在各方面悬殊很大。

唐宋时期

参见:唐击吐谷浑之战、唐蕃古道、青唐唃厮啰

公元618—896年。唐 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改 西平郡为 鄯州,任命刺史以控制青海。

贞观九年,唐太宗派李靖、李道宗、李大亮等将领攻打吐谷浑,这些将领多次击败吐谷浑,俘获吐谷浑伏允的心膂之臣慕容孝隽,缴获杂畜数万。李靖进军到赤海,大破吐谷浑天柱三部落,收杂畜二十万;李大亮有俘获吐谷浑名王20人,牲畜五万,到达且末西境。薛万均追击,击破吐谷浑余党。吐谷浑王伏允的儿子伏顺率全国投降于唐军,伏允自缢而死,吐谷浑归附于唐朝。 公元638年,吐蕃首领 松赞干布击败了青海东部吐谷浑,进军到唐朝羁縻少数民族的松州。韩威率轻骑侦查吐蕃军,反为所败。唐朝派出侯君集、执失思力、牛进达等将领与吐蕃交战,唐军主力侯君集部还没出手,唐军先锋牛进达部已经击败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退兵谢罪,退出党项、白兰羌、吐谷浑等地,唐朝恢复了对党项、白兰羌、吐谷浑的控制。松赞干布派其相禄东赞献金五千两、其他宝物数百,前来求婚。 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将一个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公元710年,唐中宗将宗室女 金城公主嫁给吐蕃弃隶绪赞。唐与吐蕃并立碑于 赤岭(今 日月山),“交马”与“互市”均在赤岭。唐与吐蕃交往密切,青海便成了拉萨至长安的交通要道(即 唐蕃古道)。同时,唐的农业、牧业和手工业技术,渐渐传入青海各地。公元737年,唐与吐蕃关系恶化,唐遂折毁赤岭界碑。在吐蕃统治青海的三个世纪里,形势比较安定。唐末,吐蕃在青海地区的统治被推翻后,广大牧区出现了许多小部落,形成割据局面,互相争战;杂居河湟地区,民族互相融合,生产发展。

公元10—13世纪。公元960年, 赵匡胤取代 后周,建立 宋朝,结束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公元11世纪初,青海东部的封建势力拥立吐蕃 普约后裔为王,称“唃(音古)厮啰”,号为宗喀王,建都“青唐”(今西宁)。它一方面保持吐蕃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接受中原地区的汉族文化,使青海东部的文化、经济有进一步发展。到公元1099—1104年间,北宋中央政权力量到达河湟地区,并将鄯州改为西宁州,于是西宁名称开始使用。北宋政权在河湟地区屯田,直到1127年,金兵攻入陕西时,北宋才放弃在青海的屯田。

元明时期

青海

公元1271年, 蒙古人统一全国,建立了元朝。 13世纪初, 成吉思汗由 中亚细亚回师,亲率大军经 临洮进占西宁州,并在 河州(今 临夏县)设置“吐蕃宣慰司都元帅府”,管理甘肃、 川北、青海一带 吐蕃等族广大牧区, 湟水流域各县,均受制于 西宁州。当时牧区推行 土司制度,并封吐蕃部落的上层分子为土司、千百户等职,以统治所辖地区。在这一时期,青海的游牧部落获得了安定生息。这时,在成吉思汗的支持下,藏传佛教在青海逐渐盛行起来,并建立了许多寺院。

公元1370年,明军进入青海东部地区。公元1373年改西宁州为 西宁卫,并采取“裂土分爵,俾自为守”的办法,使他们互相牵制,作为明朝的统治工具。公元1386年,在西宁州旧城址的基础上建筑新的城垣。明朝建国后,认为用茶易马,可以巩固国防,以制羌、戎,使茶马互市制度更趋完善。

公元1371年,在秦、洮、河、雅诸州设 茶马司,专管以内地茶叶换取西宁、河州、 洮州、 甘州等地的马匹。从元代起,统治阶级用宗教迷信推行 愚民政策,使西番人口日有减少,生产发展逐渐停滞。明代 西番的社会生活、地方建制与内地趋于一致,青海的农牧业区分已具体化,以土司、千百户管理牧农业生产,每年向王朝官府纳税。 青海蒙古族人系明代由新疆迁来,其首领顾实汗牧于 青海湖周围、 柴达木盆地及黄河 河曲一带,人畜兴旺,势颇强盛。

青海地处边卫,文化落后,明初尚无学校设立,至 宣德年间经多方奏请才设立西宁卫儒学。另外在西宁、碾伯二地又有民间自立社学2处。明时青海也曾出现了一些著名的边塞诗人,如西宁卫人 张问仁。另外也有曾在青海任职的官吏及曾来青海的文人如 刘敏宽、龙膺、石贾、 万世德及僧人宗油等也都留下不少描写青海的诗赋。此外, 张芝的 嘉靖《西宁卫志》(已佚)和刘敏宽、龙膺纂修的万历《西宁卫志》开创了青海地区编史修志的先河。而藏土回蒙汉等民族共同创建的寺院建筑与绘画艺术,也都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明代末年, 李自成起义军 贺锦部曾挥戈西进,控制西宁地区达1年之久,势力达青海湖地区。贺锦在西宁不幸遭地方豪强势力杀害。随着清朝的建立, 大顺军在西宁地区的活动也宣告终结。

清朝时期

参见:罗卜藏丹津叛乱

公元1644年, 清军入关,清朝统一全国。 16世纪初, 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 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17世纪, 顾实汗控制青海。1643年冬, 李自成农民军贺锦部攻下西宁,翌年贺部从西宁撤走,顾实汗又乘机进驻西宁。1653年(清顺治10年), 五世达赖赴京觐见 顺治皇帝返藏途中,清政府派员赐给 金册金印,从此,达赖的地位得到正式确认。同时又册封顾实汗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赐金册金印,使顾实汗在青、藏的统治地位合法化。1713年(康熙53年)又册封后藏班禅喇嘛为“ 班禅额尔德尼”,也赐金册金印。

清雍正初年,清政府平息顾实之孙和硕亲王 罗卜藏丹津事件后,于1725年(雍正3年),改西宁卫为府,设 西宁县、碾伯县和 大通卫。并设立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各 扎萨克和 果洛、 玉树等藏族部落,其前哨设于今 茫崖新镇,由驻西宁大臣直辖管理。这项措施为后来青海建省铺平了道路。罗卜藏丹津事件后,清廷加强了对青海蒙、藏人民的统治,设蒙古29旗,划定藏族各部落25族牧地,使之卫不相属,并不得越渡黄河。

咸丰末年, 太平天国派人到 陕甘联络 回民,西北回民反清斗争爆发, 撒拉族首领马尕三率众起义,乐都、西宁、大通、贵德、湟源等地纷纷响应,清廷派 左宗棠率军镇压了起义。 光绪初年,循化撒拉族中 伊斯兰教发生新老教派之争,后发展成为撒拉族、回民的反清斗争。1911年,丹噶尔厅组成“黄表会”。这些起义虽被镇压,但这时清廷已气息奄奄了。由于清朝时期征收课税相当严重,青海农牧业生产无大建树,反而明显衰落。

民国时期

公元1912—1949年。 辛亥革命后, 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右派继承了清王朝。1912年以后, 马麒历任“西宁总兵”、“蒙番宣尉使”、“甘边宁镇守使”等官职,马家势力开始深入到青海。直到1949年,马氏家族统治了整整40年。这一段时间里,马氏家族对青海人民进行的经济榨取、军事镇压、政治迫害等,空前残酷。1915年,由国民党出面解决了四川隆庆与玉树25族之争,决定玉树属西宁总兵管辖。

1928年,国民党进入青海,决定新建青海省,将甘肃省原西宁道属之西宁、 大通、 乐都、 循化、 巴燕、 丹噶尔、贵德等地划归青海省管辖。1929年1月正式成立青海省,由 孙连仲任主席。青海建省后,行政区划屡有变更,至1949年前夕,全省县以上行政区划为1市(西宁市)、1专区(玉树专区)、2个设治局和19个县。当时的旧政权横征暴敛,拔兵扩军,豢养了一支10多万人的军队,对人民镇压,先后火烧色航寺,掳掠拉秀寺,焚毁达日江寺;屠杀玉树 休马等部落,3次血洗同仁兰采,7次血洗果洛,杀害从新缰流离来青的哈萨克族群众2万多人。1936年堵截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北上,大量杀害红军。在马氏家族的统治下,生产下降,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已经是“工商凋零,民不聊生,田园荒芜,十室九空,草原衰败,人畜不宁”。

解放后期

1949年9月5日, 西宁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

1950年1月1日 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2014年11月,青海省区被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

2015年2月16日,国务院(国函[2015]38号)批复同意撤销平安县,设立 海东 市平安区,以原平安县的行政区域为平安区的行政区域,平安区人民政府驻平安镇平安大道199号。[6]

2

行政区划

编辑

截至2016年11月8日,青海下辖2个地级市,6个自治州,6个市辖区,3个县级市,27个县,7个自治县,3个县级行委。[7]基层行政单位有:369个乡,34个民族乡,36个镇。

区划详情行政区市辖区、县级市、县车牌代码西宁市城中区、城东区、城西区、城北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湟中县、湟源县青A海东市乐都区、平安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青B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三角城镇)、祁连县、刚察县、门源回族自治县青C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隆务镇)、尖扎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青D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恰卜恰镇)、同德县、贵德县、兴海县、贵南县青E果洛藏族自治州玛沁县(大武镇)、班玛县、甘德县、达日县、久治县、玛多县青F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镇)、杂多县、称多县、治多县、囊谦县、曲麻莱县青G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格尔木市、天峻县、都兰县、乌兰县青H

3

名称由来

编辑

青海

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 。

唐、宋属 吐蕃;元朝其土地属 宣政院管辖;明朝属 朵甘都司等;清朝初为 卫藏地,后分设西宁办事大臣,又称青海办事大臣,为青海得名之始。

民国初设 青海办事长官,后属甘边宁海镇守使,之后建青海省,省名至今未变。

位置境域

青海

青海位于中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因境内有国内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简称青。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故被称为“江河源头”,又称“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本省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青海四周相邻的省、区,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

地形地貌

全省地形差异显著。

东北部由 阿尔金山、 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 冰雪资源。位于 达坂山和 拉脊山之间的 湟水谷地,海拔在2300米左右,地表为深厚的黄土层,是本省主要的 农业区。

西北部的 柴达木盆地,是一个被 阿尔金山、 祁连山和 昆仑山环绕的巨大盆地,海拔2600~3000米,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300公里,面积20万平方公里,盆地南部多为湖泊、沼泽、并以 盐湖为主。“柴达木”在蒙古语中为“盐泽”之意。

南部是以昆仑山为主体并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现已对外开放的 阿尼玛卿峰(即 玛积雪山),在果洛藏族自治州 玛沁县境内,峰高6282米。

全省地势自西向东倾斜,最高点(昆仑山的 布喀达坂峰6860米)和最低点(民和下川口村约1650米)海拔相差5210米。青海省地貌以山地为主,兼有平地和丘陵。

气候特征

青海属于 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长、 太阳辐射强等特点。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各地区气候有明显差异,东部湟水谷地,年平均气温在2~9℃,无霜期为100至200天,年降雨量为250~550毫米,主要集中于7~9月,热量水分条件皆能满足一熟作物的要求。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温度2~5℃,年降雨量近200毫米,照长达3000小时以上。东北部高山区和青南高原温度低,除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江河源头以西的山地外,年降雨量一般在100~500毫米。青海地处中纬度地带,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间长,年 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可达690.8~753.6千焦耳,直接辐射量占辐射量的60%以上,年绝对值超过418.68千焦耳,仅次于西藏,位居中国第二。

青海省气象灾害较多,主要为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

景点概述

2018年4月,青海省旅发委表示,今年该省将推动旅游业开展“616”提升行动,提升重点景区品质和档次,重点打造十大旅游知名景区。青海省今年的旅游目标是接待游客4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0亿元,增长20%以上。

青海已形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旅游区, 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旅游措施。

省内以古墓群,古寺庙,古岩画,古城堡为特征的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哈萨克,撒拉等

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类型繁多。

2018年1月至7月,青海的旅游总人数达到2325.22万人次,累计增速为19.1%;旅游总收入为260.38亿元,累计增速为21.7%。[24]

主要景点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 咸水湖,面积4,573平方公里,湖面高出海平面3,260米,是 泰山顶峰的2倍。湖水

青海(15)

最深处为32米。湖中有 鸟岛( 海西山、 海心山,海西皮),三槐石和 沙岛。可供游客游览。 陈运和诗《青海湖》描写“始终流不出内陆的壮怀踪影,映入日月山眼帘,属于一种水天空旷的雄浑气概”。鸟岛在青海湖的西部,面积约1平方公里每年春季有约10万只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以及印度半岛飞来的十多种候鸟在这里繁衍生息甚为壮观,其集群繁殖密度之大,为亚洲罕见。

孟达林区在 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区内古木参天,芳草没膝,山花烂漫,鸟雀啾啾,溪水潺潺。生长社热带,亚热带与温带植物540余种,被称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位于群山环抱中的“ 天池”,面积20公顷,景色秀丽,气候宜人。

塔尔寺位于距省会西宁西南27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黄教创始人宗喀巴

青海(19)

的诞生地。建于明朝 嘉靖三十九年,已有400多年历史。香火鼎盛,影响深远。全寺建筑格局与众不同由许多独立的佛塔,殿宇,经堂,僧舍组成,是藏汉结合式建筑群,占地40多公顷。大金瓦殿, 小金瓦殿和大经堂金碧辉煌,光彩夺目,尤为著名。 酥油花,堆绣,壁画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

三江源长江、黄河均发源于青海境内。长江源头景色秀丽,几十米高的冰塔林耸入晴空,绵亘数十里,婉如一座水晶峰峦,千姿百态。黄河源头风光宜人,水草丰美,湖泊,小溪星罗棋布,甚为壮观。黄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适于探险性漂流。江河源头是探险,考察胜地,在这里你会领略到那袒露无遗而又神秘莫测的大自然之酶。

“万丈盐桥”是格尔木至敦煌的一段从达布逊湖上穿过的公路,15~18米的盐盖构成天然的“盐桥”2公里,折合市制可达万丈,因此人们称它“万丈盐桥”。桥上路面光洁平坦,山色湖光相映,景致很美,堪称举世无双。

都兰县境内有巴隆国际狩猎场,这里山峦起伏,草木茂盛,是野生动物理想的栖息场所。凡青海当地的野生动物,这里几乎都有。猎场面积4,400公顷。

阿尼玛卿山 、昆仑山、新青峰是青海对外开放的三座山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要防止缺乏 内源氧),冰峰峻峭,气势不凡吸引着众多登山爱好者。

茶卡盐湖,位于青海乌兰县茶卡镇,蒙古语为“达布逊淖尔”,是青海省的主要盐产地。与国内其它盐湖不同

青海(20)

的是,茶卡盐湖是固液并存的卤水湖,镶嵌在雪山草地间而非戈壁沙漠上。盐湖水域宽广,银波粼粼。漫步湖上,犹如进入盐的世界。自1980年开发以来,茶卡盐湖景区已发展成生态游与工业游并举的3A级新型景区。

门源油菜花海,门源是青海省的油料作物产区,种植范围西起浩门河畔的青石嘴,东到 大通河畔的玉隆滩,北到与 甘肃省交界的冷龙岭,南至高峻的大坂山,绵延数十公里,气势壮观。七月中旬,油菜花竞相怒放,花景与当地的蓝天白云、高山流水、 林海草原和独有的民居、蜂农等交相辉映,变幻出一道道独具特色的迷人风光,令无数游客迷醉其间。

东关清真大寺,西宁的重要历史古迹,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迄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具有我国古典建筑和民族风格的建筑特点,画梁雕栋,玲珑精致。寺院平时可容3000名教徒礼拜。

瞿昙寺,位于海东市乐都县,是西北地区保存最为完整、规模宏大的 明朝寺院建筑。为藏传佛教寺院,其总体结构布局和北京故宫相仿,人称“小故宫”。拥有历史悠久的壁画和石雕,以佛教为主题,技法纯熟,色彩鲜艳。

青海是一个美丽而神奇的地方,是您旅游观光的胜地。青海境内更多的具有高原特色的旅游资源尚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旅行指南

青海的最佳旅游时间是短暂的夏季,即5~9月。5月中旬左右,草原渐渐泛起绿意,各种候鸟逐渐飞聚青海湖,冰消雪融,高原进入生机勃勃的时期。7月是青海的最热月,此时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地区,气温甚至可以达到摄氏三十六度,而青海东部地区则温润凉爽,非常适合消夏,但这时候旅行者如果要去青海南部地区,如玉树或者五道梁、 唐古拉山口等地点,仍要特别注意防寒。

夏季旅行的时候道路状况相对较好,但遇到集中降雨期,道路滑坡、山洪阻断等问题仍然会给旅行带来难以预料的麻烦。其它时间除了气温方面不适合旅行,景点风景视觉效果差,还有一些公交车减班次,停运,旅游服务设施撤点等因素。总之,决定出行前,对目的地做相应的了解是必要和理智的。

获赞:602

收藏:55

回答时间:2022-12-14 08:58:09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下水道水管漏水怎么办(排水管漏水?这些防水补漏方法你要知道)

下一篇: 喜迎圣诞歌(长沙岳麓二小举办双语双节亲子游园会 智力闯关欢乐多)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