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百科摘抄 > 内容

唐代倡导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兴起,理学家看来不应该过度重视)

网友提问

被浏览:3301

关注者:119

最佳回答:

对于唐宋古文运动,《中国大百科全书》在1993年版中称其为“唐宋时期的文学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在2009年版中称之为“其内容是在复兴儒学的旗号下,让散文反映社会实际;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生动自由的古文”。这都提示我们要注重唐宋古文运动思想性的一面。

唐宋古文运动的基本思想是要反映“道”,这里的道主要是指儒家思想中的圣人之道。不管是古文家还是当时的理学家,对于文和道的主次关系并不存在疑义。道是根本、文为道服务是常识性、共识性的看法。

绝大多数古文家都在讲文要为道服务,道第一,文第二。比如唐代梁肃就说:“文本于道。”柳冕说:“夫文章者本于教化,发于情性。”韩愈讲:“其所著皆约六经之旨而成文。”柳宗元更明确地说:“文者以明道。”李汉讲:“文者贯道之器也。”宋代的古文家和唐代的保持了一致性。王禹偁讲:“夫文,传道而明心也。”欧阳修讲:“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周敦颐更是讲:“文所以载道也。”成语“文以载道”就是从这里来的。可见这是唐宋古文家共同的表述方式。

但古文家和理学家还是有所区别。古文家喜欢文、重视文,认为文虽然用来表现道,但并不意味着文可以被放弃、被弱化。写作古文即是提倡古道,古文也因此享有崇高的地位,文和道共同存在,并不矛盾。

我的志向不但在古道,还在于兼通其辞。柳开更直白地说:“吾之道,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道;吾之文,孔子、孟轲、扬雄、韩愈之文也。”而道自在圣贤文中。苏轼的“吾所谓文,必与道俱”则公开宣称自己的文一定表达了道,与道同在,因此文不能被舍弃。苏轼给韩愈撰碑的时候说韩愈是“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赞美韩愈兼顾道统和文统,再次强调了文道并重的观念。

而在理学家,特别是二程中的程颐看来,过度的文对道会造成妨碍,认为古文家不能继承道统,这就是后世所讲的“周程欧苏之裂”。《二程语录·伊川语录》中有一段表达了他的观点。学生问他:“作文害道否?”程颐回答:“害也。凡为文不专意则不工,若专意则志局于此,又安能与天地同其大也。

《书》云:‘玩物丧志’,为文亦玩物也。”作文时不专心,文章就不会高妙,要专心,兴趣就会局限于此,而不会把全部精力用于悟道,文章也是一种物,沉迷于写文章也是玩物丧志。

他不像苏轼那样认为韩愈是文道兼通,他说:“有德然后有言,退之却倒学了。”韩愈先有言后有道,所以是“倒学了”。朱熹和二程一样,也认为韩、柳、苏这些人只用力于文章,而对修身、养性、求道用力不够,是不可取的。朱熹说:

获赞:611

收藏:43

回答时间:2022-12-16 15:00:10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中国古代文学之宋元明清文学)

下一篇: 糖精是什么(俗语:“要想生猪长得胖,糖精、苏打要跟上”,究竟是何道理?)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