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浏览:5983
关注者:347
最佳回答: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之后能经常温习是件愉快的事;有同学从远方来也是件愉快的事。遇到别人不懂时不嫌弃别人才是君子。”
【评析】
这段话可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的话。如今文中的“朋”已经演化成“朋友”的意思,这个“朋”原来是指“同学”的意思。所谓“同师为朋,同道为友”。孔子把复习学过的东西当成重新见到老同学那么高兴,仿佛把以前学习的东西都当成老同学一样。这一方面强调了复习对牢固掌握所学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孔子将学习知识当成结识同学一样的快乐心态。当我们把学习知识当成了结识同学、把复习知识当成同学聚会,当然就不会产生厌学的心态,也就不会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苦差事了。
有人把“学而时习之”理解成“学习了之后要经常练习,经常运用”,这也有一定的道理。
对于第三句话,有人解释成“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他”,我对此略有不同的看法。对这句话造成不同理解的关键是怎样理解“人不知”的意思。我对这三个字的解释是“别人不懂”,理由是,论语第二部分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这里的“不知”应该和后面的“不知”是同样的意思。
我的理解,孔子前面说了怎样学习和复习的问题,然后又说到了怎样对待同学的问题,在怎样对待同学的问题方面,孔子主张人要谦虚,所以才提出了“遇到不懂的同学时,不要嫌弃,才是一个真正的君子”的观点。
你觉得哪一种注释更加适合呢?有时间不妨思考一下,也许会得出你自己的观点。
获赞:156
收藏:60
回答时间:2022-12-21 12:2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