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内容

十三经指的是什么,《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

关于【十三经指的是什么】,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41)2、十三经指的是什么

1、《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141)

141咸丰二年(1852年)七月二十六日

咸丰二年(1852年)正月,署吏部左侍郎。6月,充江西乡试正考官,途中因母丧归家。

字谕纪泽儿:(此时曾纪泽12岁半)

(由《家书》寻得的线索:曾纪泽两岁时,每日清早与曾国藩“同起,抱到外院,夜始抱入内宅(白天见不到妈妈?)”。4岁3个月入塾,读《三字经》启蒙,“字皆能认”,约70天读完,家塾老师冯树堂,湘籍举人。紧接着读《尔雅》(十三经之一,辞书之祖)。一年后,约5岁半读《诗经》 、《古诗十九首》、《古诗》。约7岁半,《论语》已读大半。7岁9个月,《孟子》读到第一篇下。7岁11月,《孟子》读到第三篇上。约8岁半,《孟子》读至第六篇上。9岁,读《尚书 ·商书·太甲上》)(《孟子》共7篇,每篇分上下卷。《尚书》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9岁两个月,作四言诗一篇“舜征有苗篇 ”。9岁5个月,《尚书》快读完了。重新点读《诗经》。夜间讲《纲鉴易知录》,正史约已讲至“秦商鞅、开阡陌”。9岁半,作史论(关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论文))9岁7个月,重新点读《诗经》至《》,重读《古诗》至左太冲《咏史》,《纲鉴易知录》汉高祖末年(《纲鉴易知录》是清代学者吴乘权编辑的史类文学作品。作品共107卷,180多万字。由于纪事简明,头绪清楚,使人一看了然,故叫做《易知录》。是一部记载从传说时代明末历史的纲目体通史,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12岁时,正在读《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预计明年即可读完经书,读完学八股。因当时“京师教子弟十四岁开笔者甚多”。曾纪泽系荫生(1.封建时代由于上代有功勋被特别恩赏具有任官资格的人2.旧制对因先世有功勋,而得入国子监读书的人的称呼),例不准赴小考(童试)。曾国藩:“实可学做八股者十年。若稍有聪明,岂有不通者哉?若十九、二十即行乡试,无论万万不中,即中得太早又有何味?我所以决计令其(曾纪泽)明秋始学八股,二十四始乡试也。”

七月二十五日丑正二刻,予(我)行抵安徽太湖县之小池驿,惨闻吾母大故。予(我)德不修,无实学而有虚名,自知当有祸变,惧之久矣。不谓天不陨灭我身,而反灾及我母,回思吾平日/隐慝tè(邪恶;罪恶;恶念)大罪/不可胜数,一闻此信,无地自容。曾国藩有此说的原由:

/尝观《易》之道,察/盈虚消息(古人认为,时运循环,生灭不已,可由盛而衰,也可由衰而盛 )之理,而知//不可/无缺陷也。

日中则昃(zè太阳偏西。太阳走到天的正中就会向西偏),月盈则亏,天有孤虚(古代方术用语。计日时,天干10,地支12,彼此相配为一旬,所余的两地支称之为“孤”,与孤相对者为虚。古时常用以推算吉凶祸福及事之成败),地阙东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

(剥卦: 顺势而止 )也者,复(复卦:寓动于顺 )(jī苗头,预兆 )也,君子以为可喜也。

(guài夬卦:决而能和 )也者,姤(gòu姤卦:天下有风)(征兆,迹象)也,君子以为可危也。( 夬卦与姤卦相反 )

是故/既吉矣,则由(非分贪求)以趋于凶;既凶矣,则由(守其缺,不敢求全)以趋于吉

君子但知有耳。悔者,所以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

小人则时时求全;全者既得,而吝(非分贪求)与凶/随之矣。

众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岂若是不公乎?

/吾家椿重庆(祖父母、父母均健在),兄弟无故,京师//比美者,亦可谓/至万全者矣。故//但求缺陷,名(命名)所居/曰“求缺斋”。盖/求缺于他事,而求全于堂上(祖父母、父母)。此则区区之至愿也。

家中旧债不能悉清,堂上衣服/不能多办,诸弟所需/不能一给,亦求/缺陷之义(道理)也。内人(曾国藩妻)不明此意,时时欲置办衣物,兄亦时时教之。今幸未全备,待其全时,则吝与凶/随之矣。此最可畏者也。(详见《家书43》)

小池驿去大江之滨尚有二百里,此两日内雇一小轿,仍走旱路,至湖北黄梅县临江之处,即行雇船。计由黄梅至武昌不过六七百里,由武昌至长沙不过千里,大约八月中秋后可望到家。

一出家辄十四年,吾母音容不可再见,痛极痛极!不孝之罪,岂有稍减之处!

兹念京寓眷口尚多,还家甚难,特寄信到京,料理一切,开列于后:

一、我出京时将一切家事面托毛寄云年伯(毛鸿宾字寄云,鲁籍,与曾国藩同榜同庚同入翰林院,相知甚深。同治二年官至两广总督。毛鸿宾生性刚烈,直言敢谏,不避权贵,关心民间疾苦,思想较为开放,支持洋务运动。1844年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后,他是当时中国最早照像的人之一),均蒙慨许。此时遭此大变,尔往叩求/寄云年伯/筹划一切,必能俯允。

现在京寓银钱,分毫无出,家眷回南路费,人口太多,计须四五百金,求/寄云年伯张罗。

此外,同乡如黎樾乔、黄恕皆老伯,同年(同一榜或同一年考上的人)如王静庵、袁午桥年伯,平日皆有肝胆,待我甚厚,或可求其凑办旅费。受人恩情,当为将来报答之地,不可多求人也。

袁漱六袁芳瑛1814~1859年,清著名藏书家。号漱六。湖南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协修,实录馆协修纂修官,擢陕西道监察御史、咸丰四年(1854)官至苏州知府,七年(1857)迁任松江知府。当时太平军和清军激战,外国列强入侵,他“介于夷寇之间,悒悒不得其志”,咸丰九年卒于任上,赠正二品资政大夫。。嗜蓄书,与朱学勤丁日昌并称为咸丰时三大藏书家。藏书之富足与瞿绍基恬裕斋、陆心源皕宋楼、杨以增海源阁相匹敌。)姻伯处(其子婚配曾国藩长女曾纪静),只可求其出力帮办一切,不可令其张罗银钱(他)甚苦也

一、京寓所欠之账,惟西顺兴最多,此外如杨临川、王静庵、李玉泉、王吉云、陈仲鸾诸兄,皆多年未偿。可求/寄云年伯/及黎、黄、王、袁诸君内择其尤相熟者,前往为我展缓,我再有信致各处。

外间若有奠金来者,我当概存寄云(毛鸿宾)、午桥两处,有一两即以一两还债,有一钱即以一钱还债,若并无分文,只得待我起复后再还。

一、家眷出京,行路最不易。樊城旱路既难,水路尤险。此外更无好路,不如仍走王家营为妥,只有十八日旱路。

到清江即王家营也时,有郭雨三(郭沛霖)亲家(其女婚配曾国藩次子曾纪鸿)在彼,到池州江边,有陈岱云(与曾国藩同年同乡同入翰林院)亲家(其子婚配曾国藩次女曾纪耀)及树堂(冯卓怀,字树堂,长沙人,己亥解元。任官四川万县知县。与曾国藩交好,曾经做过曾国藩儿子曾纪泽的私塾老师。曾国藩驻兵祁门时,冯卓怀又放弃四川万县县令职位,投其麾下充任幕僚。后因一事不合,受到曾国藩的当众斥责,毅然离去 )在彼,到汉口时,吾当托人照料。江路虽险,沿途有人照顾,或略好些。闻扬州有红船最稳,虽略贵,亦可雇。

尔母最怕坐车,或雇一驮轿亦可,然驮轿最不好坐,尔母可先试之,如不能坐,则仍坐三套大车为妥于驮轿大车之外另雇一空轿车备用,不可装行李

一、开吊散讣不可太滥。除同年、同乡、门生外,惟门簿上有来往者散之,此外不可散一份。其单/请庞省三先生(举人,直隶人,曾国藩家塾老师)定。此系无途费不得已而为之,不可滥也,即不滥,我已愧恨极矣

《家书124》曾国藩祖父去世时,“开吊之日,不收赙仪(向办丧事的人家送的礼)。讣帖刻“谨遵遗命,赙仪概不敢领”二语。共发讣帖五百余份。凡来者不送银钱,皆送祭幛、挽联之类,甚为体面。共收祭文八篇、祭幛七十五张、挽联二十七对、祭席十二桌、猪羊二副,其余香烛纸钱之类,不计其数。送礼物来者,用领谢帖,间有送银钱来者,用“奉遗命璧谢”帖。其原封上粘贴红签(旧式信封上书写收信人姓名的红纸条)璧去(璧,作动词用,退回赠送的礼品或归还借用之物 ),签上刻“旋吉”二字。

一、外间亲友,不能不讣告寄信,然尤不可滥,大约不过二三十封。我到武昌时,当寄一单来,并寄信稿,此刻不可遽发信。

一、铺店账目,宜一一清楚,今年端节已全楚矣。此外只有松竹斋新账,可请/省三先生/往清,可少给他,不可全欠他。又有天元德皮货店,请/寄云年伯/往清。其新猞猁狲皮褂即退还他,若已做成,即并缎面送赠寄云(毛鸿宾)可也。万一无钱,皮局账亦暂展限,但累/寄云年伯多矣。

一、西顺兴账,自丁未年(1847年)夏起,至辛亥年(1851年)夏止,皆有折子。可将折子找出,请一明白人细算一遍如省三先生、湘宾先生及子彦皆可,究竟用他多少钱,专算本钱,不必兼算利钱。待本钱还清,然后再还利钱。

我到武昌时,当写一信与萧沛之三兄,待我信到后,请/寄云年伯/去讲明可也。总须将本钱、利钱划为两段,乃不至 不清。六月所借之捐贡(明代由捐纳而取得贡生资格者称捐贡)银一百二十余金,须设法还他,乃足以服人。此事须与寄云年伯熟计其折子即交与毛,另誊一个带回

高松年有银百五十金,我经手借与曹西垣(戊戌同年),每月利息京钱十千。今我家出京,高(松年)之利钱已无着落。渠(他)系苦人,我当写信与西垣,嘱其赶紧寄京。目前求/黎樾乔老伯//西垣/清几个月利钱,至恳至恳。并请高与黎见面一次。

一、木器等类,我出京时已面许全交与寄云,兹即一一交去,不可分散于人。虽坑垫坑枕及我坐蓝缎垫之类,玻璃灯及镜屏之类,亦一概交/寄云年伯。盖器本少,若分则更少矣,送渠一人,犹成人情耳。锡器瓷器亦交与他。锡器带一木箱回家亦可。其九碗合大圆席者不必带。

一、书籍我出京时一一点明,与尔舅父看过。其要紧者皆可带回。

此外我所不带之书,惟《皇清经解》(《皇清经解》是汇集儒家经学经解之大成,是对乾嘉学术的一次全面总结。编辑者阮元1764~1849年。乾隆五十四年进士。历任户、礼、兵、工等部侍郎,两湖、两广、云贵总督等要职,加太子少保衔,擢体仁阁大学士。谥文达。生平持躬清慎,奖掖笃学之士。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尤精经学)六十函算一大部,我出京时已与尔舅说明,即赠送与寄云年伯。又《会典》(《会典》是记载一个朝代官署职掌制度的书。源出于《周官》(《周礼》), 唐 有《唐六典》。 元明清 改称“会典 ”,意思是“典章会要”。会典是大多属当代官修断代式政书,以职官为纲,记录中央与地方官职制度沿革;会典著重记述法令典章,而不详备史实。现存的会典有:《唐六典》、《元典章》、《明会典》、《清会典》。历代第一部会典为《唐六典》)五十函算一大部,可借与寄云用。自此二部外,并无大部,亦无好板,可买打磨厂油箱,一一请书店伙计装好上贯钉封皮,交寄云转寄存一庙内,每月出赁钱可也。边袖石/借《通典》(唐代政治家、史学家 杜佑撰写。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专叙历代典章制度及沿革变迁,分门别类、系统、全面而又概括,我国最早的一部专史巨著,开创了史书的新体例。出版之后,一直为历代学者视为不朽的名著。 全书共两百卷,内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法、州郡、边防9门,子目一千五百余条,约一百九十万字。《通典》是记录了上起黄虞时代、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典章制度之沿革,其中于唐代叙述尤详 )一函,田敬堂/借地图八副,吴南屏//梅伯言(梅曾亮1786~1856清代散文家。江苏人 。道光二年 (1822)进士。拜姚鼐为师。居京师20余年,承姚鼐余势,文名颇盛,治古文者多从之问义法,有继主文坛之势)诗册,俱往取出带回。

一、大厅书架之后有油木箱三个,内皆法帖之类,其已裱好者可全带回,其未裱者带回亦可送人。

家信及外来信,粘在本子上者,皆宜带回。

地舆图三副,皆宜带回,又有十八省散图亦带回。

字画、对联之类,择好者带回,上下木轴均撤去,以便卷成一捆。其不好者、太宽者不必带,做一宽箱封锁,与书箱同寄一庙内。

凡收拾书籍、字画之类,均请/省三先生及子彦帮办,而牧云(曾国藩妻兄)一一过目。其不带者,均用箱寄庙。

一、我本思在江西归家(充江西乡试正考官,途中因母丧归家),凡本家亲友皆以银钱赠送。今既毫无可赠,尔母归来,须略备接仪。但须轻巧不累赘者,如毡帽、挽袖之类,亦不可多费钱。如捞沙膏、眼药之属亦宜带些,高丽参带半斤。

一、纪泽宜做棉袍褂一副,靴帽各一,以便向祖父前叩头承欢。

一、王雁汀先生寄书,有一单,我已点与子彦看。记得《乾隆二集》(《清圣祖御製诗二集》)系王世兄取去,《五集》系王太史敦敏(明清两朝,修史之事由翰林院负责,又称翰林为太史)向刘世兄借去,余刘世兄取去者有一片,此外皆在架上,可送还他。

一、苗仙鹿(苗夔1783~1857年清代语言学家。字仙麓,直隶人。 不好制举文,嗜六书形声之学。治许氏《说文》,精研力索,若有夙悟。后又得顾亭林(顾炎武。明末思想家文学家)《音学五书》,慕之弥笃,曰:“吾守此终身矣!”

在教书时,苗夔不搞应试教育,很多考生因此离他而去,但他仍我行我素。后受到肃宁知县的青睐,聘为翊经书院的主讲。

曾国藩因赞赏苗夔的学识,与其交往甚厚,写“神光不可熄,长夜一孤灯”的诗句来赞美他。

49岁的苗夔入京应考,与33岁的何绍基、29岁的张穆相识,并结为忘年交。这就是后来的“古学三家”。

我们在诵读经典、KTV高歌时,若没有苗夔等前辈几十年如一日的形声韵定,那种情绪激昂、难以自我的神态就会大大打折扣。)寄卖之书,《声订声读表》(《说文声订》二卷,《说文声读表》七卷,《毛诗韵订》十卷 ,《建首字读本》 皆苗夔所著。 )共一种,《毛诗韵订》一种,《建首字读本》想到江西销售几部,今既不能,可将书架顶上三种各四十余部还他,交/黎樾乔老伯转交。

一、送家眷出京,求牧云(曾国藩妻兄)总其事。如牧云已中举,亦求于复试后九月二十外起行,由王家营水路至汉口,或不还家,仍由汉口至京会试可也。

下人中必须罗福、盛贵,若沈祥能来更好,否则李长子亦可。大约男仆须四人,女仆须三人。九月二十前后必须起程,不可再迟。一定由王家营走,我当写信托沿途亲友照料。

一、水路途费约计三百余金,买东西捆装行李指物及略备接仪约需数十金。男女仆俾支用安家约需数十金罗福、盛贵、鲁厨子多给几许钱亦可,共需五百金也。

开吊之所入不足,则求毛年伯及诸位老伯张罗,总以早出京到家为妥。其京中各账,我再写信去料理。

以上十七条,细心看明照办,并请袁姻伯(袁漱六,儿女亲家)、庞先生、毛寄云年伯、黎樾乔老伯、黄恕皆老伯、王静庵年伯、袁午桥年伯同看,不可送出外去看。

2、十三经指的是什么

简要回答

十三经是指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经》、《书经》、《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我国古代有很多经典的、有深远意义的书籍,下面我们就说说十三经指的是什么。

详细内容

儒家的最早经典,称为六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乐经》早佚,便只有五经。其中《易》、《书》、《诗》在孔子之前早已流传,《左传》中曾多次引用,《礼》是对当时社会礼仪的总结,不知成书为何时。相传孔子立学,曾以这四部书作为教材。(按,这四经在当时都有实用意义,《易》卜筮,据《左传》当时人在作重大决定前,均要卜筮;《书》,主要记载了古代先王的话语、政令、以及重要事迹,为史书;《诗》又称《诗三百》,当时社交场合常常赋诗以言志,通过吟诵不同的诗来表达各自的意思;《礼》即《仪礼》,是对当时各种礼仪仪式的规定和说解,比如成年的冠礼、葬礼的丧服等等。都有实用意义,掌握这些,也是当时社会对一个合格的士所作的要求。)《春秋》本是当时各国史书的通称,《春秋经》即传说为孔子删改《鲁春秋》而成,其中微言大义表达了孔子对历史的褒贬。

至汉武帝独尊儒术,将儒家思想作为官方意识形态,罢黜百家后,将五经列为官学,设五经博士。《易》、《书》、《诗》、《礼》、《春秋》便由儒家的教材,升格为“经”,正式称为《五经》。其中《春秋》一书,魏晋时,学人为了方便,将《春秋》的传文(传,即解经的文字)附在《经文》的后面,《春秋》经便不再单行了。《十三经》的内容极为宽博,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这十三种文献,当以“经”的地位最高,“传”、“记”次之,《尔雅》又次之。

《周易》《周易》是占卜之书,其外层神秘,而内蕴的哲理至深至弘。《尚书》《尚书》是上古历史文件汇编,主要内容为君王的文告和君臣谈话记录。《诗经》《诗经》是西周初至春秋中期的诗歌集,内分“风”、“雅”、“颂”三部分,“风”为土风歌谣,“雅”为西周王畿的正声雅乐。“颂”为上层社会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周礼》《周礼》该书原名《周官》,西汉时在民间发现,创作年代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在战国时期。主要汇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仪礼》《仪礼》主要记载春秋战国时代的礼制。《礼记》《礼记》是西汉的两位学者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编辑的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秦汉以前有关各种礼仪的论著汇编。《春秋》三传《春秋》三传是围绕《春秋》经形成的著作,《左传》可能是春秋末左丘明所作,但也有人认为是战国初的作品,重在史事的陈述。《公羊传》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谷梁传》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传。后二传重在论议。《论语》《论语》是春秋时孔子弟子对于孔子的语录笔记,是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录。《孝经》《孝经》西汉在孔壁中发现的藏书,至今作者仍有争论,但偏向于曾子学派的著作。为论述古代孝道的专著。《孟子》《孟子》战国时儒家学者孟子的著作。专载孟子的言论、思想和行迹。《尔雅》《尔雅》战国到西汉的学者编写的一本可以用来学习儒家经典的词典,《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训解词义,诠释名物,经学家多据以解经。

声明:本篇经验系酷知网「www.coozhi.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这就是关于《十三经指的是什么,《曾国藩家书》读书笔记》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新鲜柿子怎么吃呢好吃(新鲜柿子怎么吃呢)

下一篇: 屏幕保护设置密码,屏幕保护设置密码方法(电脑屏保一直进不去怎么办)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