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图为鱼跃医疗雾化器生产线一角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提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没有什么比一份骄人的成绩单更具有说服力,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插上科技创新的翅膀
图为鱼跃医疗雾化器生产线一角。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提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没有什么比一份骄人的成绩单更具有说服力。
这五年,丹阳市创新驱动成效明显,成立了市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中心,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63%,科技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创新型县(市、区)第14位;丹阳市纳税200强工业企业中60%以上是创新型企业,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73家;高性能合金材料产业基地国家评价排名连续三年位居江苏省第一位;认定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实施市科技发展专项计划,财政累计投入5.23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超130亿元……12月6日,省科技厅公布了首批江苏省创新型示范县(市、区)建设名单,丹阳成为入选的10个地区之一。
依靠科技创新,恒神股份将大家眼中遥不可及的碳纤维“萃取”出了亿万财富,以尖端科技为指引,尽一己之力推进朝阳产业升级,打破了国外企业对技术和市场的垄断;依靠科技创新,鱼跃医疗成功掌握了高端医疗器械核心技术,将专业的健康管理理念与先进的产品方案带入万千医院及家庭,2020年度集团销售额已超百亿……近年来,“丹阳智造”的脚步在丹阳市加快转型、新旧动能转换、绿色发展的路上越来越稳健,为“强富美高”新丹阳和创新型城市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王军:见证了创新活力迸发的五年
近年来,丹阳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营造了创新创业良好生态,激发了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不断推动丹阳市高质量发展。
图南合金、大亚车轮、鱼跃医疗……说起丹阳市各大企业的发展情况和现下困境,市科技局副局长王军都十分清楚,对于丹阳市的科技政策、人才新政,他也都了然于心。
其实,在升任副局长之前,王军一直奔波业务科室一线,丹阳市大大小小的企业都调研过不止一次。现在,他仍然主持着科技创新中心的工作。“2016年,丹阳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为175家。到今年底,丹阳市有效高新技术企业为346家。五年来,丹阳市高新技术企业增加了近一倍,各大企业的积极性显著提升。”王军告诉记者,工作16年来,这几年丹阳的变化最令他感慨。这些年,他见证了丹阳市创新主体加快集聚、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创新活力充分迸发的可喜发展,也见证了丹阳市入选省科技厅首批创新型示范县(市、区)建设的荣耀。“这代表着丹阳市科技创新进入江苏省县域第一梯队,这既是一份荣耀,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只有革故鼎新、海纳百川,方能汇聚丹阳创新引领、转型升级的强大动能。”王军说,在面临转型升级的阵痛时,丹阳市坚持创新驱动,聚力创新、聚焦人才,拿出“真金白银”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及“卡脖子”技术研发。为了解决企业在人才上的缺口,丹阳市积极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培养和引进了近400人的科技领军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真正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
谢公兴:双轮驱动,打造世界级高端产品
在科技创新这条路上,企业正成为创新要素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12月16日,明月镜片股份有限公司在创业板挂牌上市,成为注册制背景下中国镜片首家IPO企业。上市后,明月镜片集团总裁谢公兴越发忙碌,记者在会客室等待时,谢公兴匆匆赶来,他刚和各部门负责人开完“明月镜片新生产线改造升级”的会议。
“眼镜产业要进行大的战略转型,必须从简单的制造基地转变为有技术支撑的品牌高地,甚至成为技术研发基地。”谢公兴告诉记者,他最近正在着手关停老旧镜片生产线,增设全新的自动化生产线,采购高端设备,对现有产能进行提档升级。
18年风雨兼程,明月镜片作为一家集镜片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从“隐形冠军”逐步走向镜片行业领导者,在产品结构、品质上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这一历程,对中国广大制造业企业如何通过实施定位战略,打造品牌、投入研发,跳出价格战,取得更好的经营绩效,从而带动全行业良性发展,具有广泛示范效应。
“我们不缺产品,但缺高质量的产品。立足市场、享誉业内,必须要增加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的品牌附加值。”这是谢公兴反复提及的话题。根植于镜片行业,明月将目光放眼世界,对标全球最高端的产品和技术,不断提高科技水平,力求打造最优质的产品。
为持续积极布局新型材料的研发与技术储备,明月与全球知名光学专家、国家探月计划专家组成员庄松林院士及其团队合作,建立了行业示范性的院士工作站和眼镜工程技术中心,对眼视光行业的前瞻性课题进行专项攻坚,获得12项发明专利、54项实用新型专利和21项外观专利。经过长期的技术积淀,明月已经具备了完善的产业链及一站式服务体系,并致力于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镜片品牌企业。
“以品牌为拉力作为前轮,技术为后轮,并通过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工程中心,提升产品品质,形成驱动力,以这样的双轮驱动,打造消费者真正认知的中国品牌。”谢公兴表示,明月已经完成了从“模仿”到“追赶”的过程,如何成为行业“引领者”,生产出具有高端技术含量的产品,成为明月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汪待发:向“脑健康”万亿级蓝海市场进发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我们做出了最好的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但这仅仅是起步,我希望我们能成为脑健康领域的领头羊企业!”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汪待发在提到企业发展前景时,清澈透亮的双眼里透着自信。
从一个由10人团队组成的籍籍无名的初创企业,到如今成为行业内有较高知名度的高端医疗装备领军企业,慧创医疗走过了6年的“泥泞路”。“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变化巨大,而这五年,也是我公司大阔步发展的黄金时期。”回望过去,汪待发认为,他现在的成绩离不开他对“科技创新”的坚持,离不开国家、政府对“科研人才”的扶持。
6年前,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就职的汪待发来到丹阳,立足深耕十余年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汪待发成立了慧创医疗,专注于脑健康领域,陆续推出了“十年磨一剑”的两款产品——近红外脑成像装置、便携式近红外脑成像系统,将从前医生诊断时的经验性判断转化为定量性诊断,大幅提高了脑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填补了国内空白,为脑疾病患者带去了福音。
今年,包括丹阳慧创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在内的产学研医联合团队申报的“近红外脑功能成像系统开发及临床应用”项目,获得了我国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最高科技奖——“黄家驷生物医学工程奖”技术发明二等奖,项目成果已在包括301医院、上海华山医院、上海新华医院等200余家单位示范应用,开展临床检查应用和脑科学研究,获得了众多行业专家的广泛认可。
“江苏省‘双创计划’人才”“镇江十大杰出人才”“镇江‘金山英才’计划人才”……荣誉不断加身,汪待发深感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但他的动力也愈发足了。
“技术创新和研究都是以十年为一个尺度。作为科学家,做研究要能沉得下心;作为企业家,要能看到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前景。风物长宜放眼量,面对脑健康领域这片万亿级的蓝海产业,我满怀信心。”汪待发常说自己是一名“科学企业家”,他的工作就是以慧创医疗这个平台为基础,将实验室里“金点子”化为制造生产线上的“产品”。可以说,汪待发填平了脑功能健康需求和医疗诊断之间的鸿沟,而丹阳市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则填平了汪待发公司科研与转化之间的鸿沟。
“只引领,从不跟随;只创新,从不模仿。”面对心中的目标,汪待发始终没有停止科研的脚步。未来,他希望能为更多有需要的人提供脑疾病诊断、干预和治疗,努力为中国人的脑健康作出更多贡献,将科技成果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聚焦人才、聚力创新,成就了丹阳活力涌动、自强不息的发展传奇。展望“十四五”,丹阳市科技创新步伐必将走得更加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