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
中国古代一直认为“天圆地方”,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西学东渐,地圆说慢慢为国人所接受,地球这一名词从利玛窦传入中国逐渐被广泛运用。
从麦哲伦环球航行、登高望远或者帆船出没、月偏食、到后来拍摄的卫星照片等,都是地球作为近似球体的证据。
这是一个表面积达到约5.1亿平方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最大的周长(赤道)4万千米的两极略扁、赤道微鼓的椭圆球体。
地球的运动
现在大家都知道地球是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之一,并和自己的卫星月亮组成了地月系。所以它有着围绕太阳的公转和自转。
公转: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轨道的平均距离为1.5亿千米,大约365天转完一圈,所以产生了年的概念;由于公转轨道面(黄道)和赤道并不重合,有个大约23.26°的夹角存在(黄赤交角),所以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不断移动,由此产生如下自然现象:1、因为太阳直射点的变化,产生了太阳高度角的变化;2、四季变化,白天长、太阳高度高的季节是夏季,反之为冬季,在此之间的是春秋;3、昼夜长短,当太阳直射点北移,北半球的昼逐渐加长,南半球的昼逐渐缩短;直射点南移正好相反。到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时候,北半球到达白天最长;到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的时候,南半球到达白天最长;到了二分日,全球昼夜平分;春分过后到秋分之前,无论地球怎样转动,北极始终朝向太阳,出现极昼现象,到了夏至日,整个北极圈内都出现极昼;秋分过后到春风之前,无论地球怎样转动,北极始终没有阳光,出现极夜现象,到了冬至日,整个北极圈都是极夜。南半球则相反。4、五带的划分,根据有没有太阳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将地球分为了五带,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是为热带;南北极圈之间产生了极昼和极夜现象,是为寒带;在回归线和极圈之间的是温带。
自转:地球绕着地轴自转,大约接近24小时转完一圈,所以产生了天的概念。由于地球本身不发光,所以自转的时候,对着太阳的是白天,背着太阳的是黑夜,昼夜由此产生。也因为各地区进入昼夜的时间不同,所以产生了时差。
地球仪
是地球的模型,是按照地球的近似球体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成的,方便认识地球。
相对于地图,地球仪接近于地球秋婷原貌,更能够避免长度、方向、面积、形状等方面出现误差。
一般地球仪倾斜角度23.5°,正对应南北回归线;南北极之间有根轴穿过整个球体,对应假想的地轴,与半径标尺(即地球仪的半圆弧形支架)相交,在球体表面画有主要的经纬度。地球仪表面会有七大洲和四大洋或简单或详细的分布情况。
他的作用:1、明确地球形体;2、明确地轴、两极、赤道的概念;3、明确主要的经纬线,包括0°、20°W、160°E,180°经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30°、60°纬线等及它们的意义;4、解释地球公转和自转两种运动及由此形成的自然现象;5、明确大洲、大洋、岛屿、国家等地理单元的分布、位置、方向、面积;6、计算地方时间、标准时差和区时;7、计算地理坐标、两地距离和地区面积;8、测定两点的相对方位。
关于地球和地球仪的知识,在上面的思维导图里可以清晰直观的学习哦,如果对大家有所帮助,别忘了点赞和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