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理白。
容貌焦虑,是这段日子以来的一个热议话题。
感觉,有必要好好聊聊了。
01.
小的时候,我就是传统意义词汇上“龅牙妹”的图片范例。
我不爱和别人讲话,我怕我的“龅牙”会让别人退避三舍。
我也不爱笑,因为我的笑容总是很“突兀”。
外貌上的焦虑给我带来了社交上的障碍。许多学生时代的美好,我觉得我全都配不上。
不仅如此,到了中学时代,我的皮肤问题成了我社交上的雷区。
满脸的痘痘、痘印、小雀斑、黑头,都成为了我无比讨厌的缺陷。
最严重的时候,我甚至不敢直视别人的眼睛。
和男生说一句话,都会脸红,这种脸红,不是喜欢时候的肾上腺素飙升,只是羞耻地觉得自己丑带来的自卑而已。
所以疫情来临时,人人都觉得戴口罩闷,可我只觉得:
“太好了,没人可以看到我的‘龅牙’了。”
心理学上把这种过分的“外貌焦虑”称为BBD,中文释义为躯体变相障碍。指的是身体外表并不存在缺陷或仅仅是轻微缺陷,而患者想像自己有缺陷,或是将轻微的缺陷夸大,并由此产生心理痛苦的心理病症。
它通常有两个特征:假象的外表问题的先占,和因为自感丑陋不欲为他人所知而出现的回避行为。
每次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不是沾沾自喜自己有多漂亮,而是不断提醒自己哪里有多丑,哪里还可以再改变一下。
可在努力变美的自己,真的收获了快乐和自信吗?
02.
学习化妆,学习穿搭,只是为了更吸引别人,也更吸引自己,变美总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没有人不愿意变得漂亮,变得帅。就像这个世界上,好看的人总是更为受到优待的。
曾有数据显示,好看的人的工资普遍比长相普通的人要高。
这仿佛给我们这些“爱美人士”寻找了一个最恰当的理由:颜值即正义。
人们都是视觉动物,总是在偏向自己认为好看的那一方。
随后就有了所谓的“标准审美”——高鼻梁、瓜子脸、大眼睛、双眼皮……
我们为了把眼睛放大,去割双眼皮,开眼角,去学习化妆;
为了高鼻梁,做假鼻;
为了脸小,做颧骨内推,收下颌……
我们以为我们终于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终于可以在各种同学聚会上大放异彩,可惜那天不小心被蹭掉的“假睫毛”,变成了压垮我们的最后一棵稻草。
“标准审美”正在摧垮我们,让自己容貌上的瑕疵被无限放大,我们开始变得焦虑、变得自卑、变得封闭。
我们学习主流审美的一切,学习最为人所接受的“美”。所以在BM风开始流行的当下,仿佛女孩不瘦成皮包骨,根本就不配穿衣服。
这种畸形的审美,潮流的风向标,让我们不断地踏进“标准审美”的漩涡当中。
那天,我无意间看到一些“中国风”模特,我觉得她们好丑,怎么可以被作为模特,怎么可以代表中国?网上的很多评论,和我的想法不谋而合。
但是,还有另一种声音说道:
“女孩为什么一定要是你们说的那种好看,为什么不可以有不一样的美?”
那时的我才猛然发现,原来女孩可以有很多种美。
原来女孩可以不用追寻“标准审美”,不用开眼角,不用割双眼皮,更不用嫌弃自己。
03.
《魔镜》里有一段台词:
我不完美
完美多苍白
我很完美
完美地成了我自己
从前,那么多的港台女演员,不是高鼻梁、大眼睛、瓜子脸,但依然美得不可方物。
在她们身上,我们看不到所谓的“缺陷”,她们有自信,有涵养,有气质。
不同的人本就有不同的美,如果硬要说自己不好看,那么即使你改变了容貌上的缺陷,也改变不了内心的自卑。
每个人身上其实都有很多优点,不要让那些不起眼的缺点,掩盖你的光芒。
“标准审美”最致命的弱点就在于:她们的美,一模一样。
我们的确没有办法改变社会的想法,改变主流审美,可我们可以让审美多元化。
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别样的美,你要学会去接受现在的自己,不要一味地寻找自己身上的缺点。
你真正需要认识到的,是你的独特之处。
我们从不否认比我漂亮的人有很多,可我也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不那么大的眼睛又如何?不那么高的鼻梁又如何?
我可以摆脱用精修照片去开启一段关系的方式,或者,我可以不再伪装自己。
我们的价值远远不仅仅是容貌上的,没有谁可以规定你是什么样子的,只有你自己可以决定。
杨绛先生曾说:
“无论人生上到哪一层台阶,阶下有人在仰望你,阶上亦有人在俯视你。你抬头自卑,低头自得,唯有平视,才能看得见真正的自己。”
真正的自信,是发自内心地接纳自己,接受自己的全部,能够与一切批判自己的声音共存,并坚定地经营自己的小美好。
追求完美的我们本身没有错,错的是完美的一成不变。
“要相信自己,有时候缺点也是很可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