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陶渊明传中陶渊明的性格特点】,陶潜传中陶渊明的性格特点,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是谁一手打造了陶渊明的形象2、陶渊明传中陶渊明的性格特点1、是谁一手打造了陶渊明的形象
如果问陶渊明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心里大概会浮现出这样一个形象:一个气定神闲的中老年男子,站在青山绿水之间,手握一支菊花。就像中国古代山水画上,那些几乎看不清楚的小人,跟环境融为一体。
但这个形象,就像时尚杂志的封面,是修图修出来的。那真实的陶渊明是什么样的呢?
没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流传很少,他死后,才过了50年,人们甚至都搞不清楚他的名字到底是什么了。有人说他字渊明,还有人说他字元亮。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如果从世俗成就来衡量,陶渊明只是个小人物。他在家族里的名望不高,官做的也不大,没有太多事迹可讲。
即使是陶渊明的那些官方传记,其实也有一些问题。我们都知道,陶渊明是以隐士和诗人的身份留在历史上的。在官方史书上,陶渊明的传记有4个版本。这4个版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开篇勾勒陶渊明的基本形象,用的素材都来自陶渊明自己写的文章《五柳先生传》。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典型的隐士,他无踪无迹、无名无姓,因为房子旁边有五棵柳树,所以就叫五柳先生。
这些传记的作者都觉得,《五柳先生传》就是陶渊明的自传。不过,这么说其实不太合适,因为陶渊明自己一上来就说了,五柳先生是个传说,我们不知道他是谁。
你也完全可以把《五柳先生传》当小说来看。陶渊明用旁观的视角描绘了五柳先生,他先说五柳先生这个人喜欢看书,喜欢写文章。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句话你肯定不陌生,好多读书人都喜欢拿这句话来自况。
速写画完,陶渊明又写了一个生动的细节。他说,亲朋好友都知道五柳先生好喝酒又买不起,就会请他去家里喝酒。他喝爽了起身就走,根本不在乎人情世故。这个人,一点不在乎得失荣辱,就这样度过一生。结尾,陶渊明还借别人之口夸了一下五柳先生。他是这么说的,如果说有人安贫乐道、不慕名利,说的就是五柳先生。真不知道他是生活在哪个美好时代的人。
陶渊明这么写,其实是在跟他的读者玩文字游戏。他一上来就宣称五柳先生是虚构的,但是他的写法又很像《世说新语》那种笔记小说。当时的人,一般可都是把这种笔记当真事看的。
而且,他一方面用旁观的视角来观察五柳先生,五柳先生安贫乐道,有点像孔子夸赞的颜回,他好饮放荡,又有点像竹林七贤。他们都是当时文人的理想人格。另一方面,他又好像能进入到五柳先生的内心世界,他知道五柳先生喜欢什么,明白他怎么看待人生。
这样的写法会造成一种效果。你会觉得,五柳先生,是他也不是他。就像桃花源,存在也不存在。如果说桃花源是陶渊明心中的理想世界,那五柳先生,就是他心中理想的自我。
然而,当时的人们似乎对《五柳先生传》信以为真了。从晋朝开始,传记作者在给陶渊明写传的时候,都说《五柳先生传》就是陶渊明在写他自己。于是,他们在写陶渊明生平的时候,也会根据是不是符合“五柳先生”这个人设来筛选故事。比如“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很多学者都指出过,它是虚构的。
在魏晋时期,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世说新语》里就记载了好几个类似的故事。最合理的解释是,传记作者是因为这个故事特别符合“五柳先生”的人设,能更好地解释陶渊明为什么辞官回家,才把它安在了陶渊明身上。那陶渊明到底为什么辞官呢?他自己在《归去来兮辞》里的解释是,因为家人去世了。这个解释是不是太没有戏剧性了?于是,传记的作者很有默契地集体忽略了这个细节,选择用“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故事来解释他隐居的原因。
我们甚至可以说,史书里那个所谓的真实的陶渊明,只是《五柳先生传》的加长版。
其实,历史上有不少人质疑过史书上《陶渊明传》的真实性。比如近代学者陈寅恪,他就曾经提醒我们,真实的陶渊明没有那么简单。他也有不满足的一面,也有不淡定的一面,也有矛盾,也很纠结。但是,后世的人们似乎还是更愿意接受五柳先生版的、简单化的、理想化的陶渊明。
这只是因为人们看不到学者看到的真相吗?显然不全是这样。如果细读《五柳先生传》,就算没有学者细微独特的洞察,你也还是能感受到他内心的复杂。就说一点吧,文章里有好多个“不”字。这种否定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呢:说不要富贵,能忘贫贱,其实都是忘不了,要说服自己罢了。这话是朱熹说的,这种心态,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类似的体会。
陶渊明让我们以为,五柳先生可能是他,或者说,他希望五柳先生可以是他。他的这种理想,通过后人为他写的传记实现了。这么看来,你甚至可以说,陶渊明的隐士形象,就是他自己一手打造的。
2、陶渊明传中陶渊明的性格特点
陶渊明传中陶渊明的性格特点
陶渊明的性格特点有大致三个,不违己心,不慕富贵,不弃亲情。
1、不违己心
陶渊明的真性情首先表现在对自己内心情感的不违背,能听从心灵的召唤。
正如《序》中所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陶渊明本性自然,不喜欢造作勉强的个性展露无遗,他既不勉强别人,更不会勉强自己,虽为官彭泽,其初衷仅是为养幼抚家,“口腹自役”。
正因为他本性不愿为官,所以未几便觉“心为形役”“眷然有归欤之情”;正因为他本性自然,所以才觉得做官是误入迷途,并领悟到“已往之不谏”,“今是而昨非”;正因为他本性纯真,所以一旦做出决定便急不可待地归去,以至于屡次“问征夫以前路”,而又“恨晨光之熹微”。急切莫如是,迷途其未远,来者犹可追,田园乐陶陶。
2、不慕富贵
陶渊明的回归田园出自本心对官场的厌弃,而这种厌弃却又是不慕富贵的最好证明。通过序言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陶氏的生活极艰苦,用他本人的话来说达到了“饥冻”的程度,而做官大致可以免去这种苦痛,但他还是归隐了,从大处说是“不违己心”,从小处来看就是不慕富贵,只有淡泊富贵的人才能有这种本心。
《归去来兮辞》多处传达了这样一种情感,既有直接的表白,“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又有曲折委婉的借景抒情,诗人流连田园之美景,如无心出岫之云,自然生出恬淡闲适之情来,此情去富贵远甚。
3、不弃亲情
《序》言道:“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据此可知,陶虽对自己为官“怅然慷慨(笔者注:慷慨,即感慨,感叹)”,但心中还有些许犹豫,公田还未收获,就此离去,幼稚挨饿,心生不忍,虽内心煎熬,“深愧平生之志”,还是决定等一季稻熟,获些“生生所资”,然后离去。但最终陶氏还是决定即刻归去,其原因便在于“程氏妹丧于武昌”,诗人“情在骏奔”,维生之物怎敌得过兄妹之深情。
归隐之后,诗人息交绝游,一方面,“乐琴书以消忧”,自得其乐,另一方面,又“悦亲戚之情话”,尽享天伦。这份亲情不限于亲人,扩而至于邻里,“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一起劳作的乐趣总离不了那一份纯真之情。
陶渊明传中陶渊明的性格特点
陶渊明的性格特点有大致三个,不违己心,不慕富贵,不弃亲情。
1、不违己心
陶渊明的真性情首先表现在对自己内心情感的不违背,能听从心灵的召唤。
正如《序》中所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陶渊明本性自然,不喜欢造作勉强的个性展露无遗,他既不勉强别人,更不会勉强自己,虽为官彭泽,其初衷仅是为养幼抚家,“口腹自役”。
正因为他本性不愿为官,所以未几便觉“心为形役”“眷然有归欤之情”;正因为他本性自然,所以才觉得做官是误入迷途,并领悟到“已往之不谏”,“今是而昨非”;正因为他本性纯真,所以一旦做出决定便急不可待地归去,以至于屡次“问征夫以前路”,而又“恨晨光之熹微”。急切莫如是,迷途其未远,来者犹可追,田园乐陶陶。
2、不慕富贵
陶渊明的回归田园出自本心对官场的厌弃,而这种厌弃却又是不慕富贵的最好证明。通过序言的介绍,我们可以知道陶氏的生活极艰苦,用他本人的话来说达到了“饥冻”的程度,而做官大致可以免去这种苦痛,但他还是归隐了,从大处说是“不违己心”,从小处来看就是不慕富贵,只有淡泊富贵的人才能有这种本心。
《归去来兮辞》多处传达了这样一种情感,既有直接的表白,“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又有曲折委婉的借景抒情,诗人流连田园之美景,如无心出岫之云,自然生出恬淡闲适之情来,此情去富贵远甚。
3、不弃亲情
《序》言道:“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据此可知,陶虽对自己为官“怅然慷慨(笔者注:慷慨,即感慨,感叹)”,但心中还有些许犹豫,公田还未收获,就此离去,幼稚挨饿,心生不忍,虽内心煎熬,“深愧平生之志”,还是决定等一季稻熟,获些“生生所资”,然后离去。但最终陶氏还是决定即刻归去,其原因便在于“程氏妹丧于武昌”,诗人“情在骏奔”,维生之物怎敌得过兄妹之深情。
归隐之后,诗人息交绝游,一方面,“乐琴书以消忧”,自得其乐,另一方面,又“悦亲戚之情话”,尽享天伦。这份亲情不限于亲人,扩而至于邻里,“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一起劳作的乐趣总离不了那一份纯真之情。
陶渊明传中陶渊明的性格特点
1、陶渊明诗歌的思想内容: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陶诗文共一百四十几篇,引用《列子》、《庄子》典故多达七十次之多,不能不说对老庄思想接受甚深。陶渊明崇尚老庄的自然美学观,同时又是生活劳动在田园之中,很自然地,田园生活便成了他的审美对象化,也因此成就了中国田园诗歌的辉煌。陶渊明以自然为美,以真为美的诗美思想,闪耀在诗情上,便是照亮了人物个性,使读者强烈感受到诗人傲岸不屈,追求自由的人格魅力;体现在内容上,则是把田园生活引进 了诗坛,为中国诗歌的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渗透在艺术上,则是产生了真朴淡远的艺术境界和冲淡自然的美学风格。这就是伟大诗人的陶渊明,千百年来,他的品格,他的诗歌,他的田园,连同他的那份悠然,一并成为后世诗人与读者崇拜和研究的对象,就足以说明他美学思想的无尽生命力。
2、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 语言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如农家口语,但塑造出来的艺术形象却生动鲜明。苏轼云:“渊明诗初视若散缓,熟读有奇趣。如嗳嗳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又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奇妙,遂能如此,如大匠运斤,无斧凿痕,不知者则疲精力,至死不悟。”体现了一种“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王安石语)的巧妙构思。 手法 他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风格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这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本文关键词:陶渊明的性格特点有哪些,陶渊明的性格特点及分析,陶渊明的特点和性格,陶渊明性格特点简介,陶渊明的人物性格特点。这就是关于《陶渊明传中陶渊明的性格特点,陶潜传中陶渊明的性格特点(是谁一手打造了陶渊明的形象)》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