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立春的民间风俗】,北京立春的民间风俗是什么,今天犇涌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老北京立春有哪些习俗?迎春,报春,打春,咬春!2、北京立春的民间风俗1、老北京立春有哪些习俗?迎春,报春,打春,咬春!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一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所谓“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具体的时间点是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关于立春,史料中有记载,《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就有这样的表述:“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立春揭开了春天的序幕,这个时候草木开始萌芽,农人开始播种。
正是由于立春是季节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以老百姓对这个日子都非常重视。民间专门有庆贺立春之日的习俗。清人留下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在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到清朝时北京官方对“立春”节日的重视。
关于立春,全国各地的风俗习惯都不一样。老北京人对这个节日非常重视,这从他们的庆贺活动的有趣、热闹、复杂中就可以看出来。具体来说,老北京人庆贺立春的活动主要有“迎春”“报春”“打春”“咬春”等。
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作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指主管农事的春神)接回来。
据史料记载,迎春活动自周代起就出现了。在周代,迎春是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帝王和庶民都要参加的迎春庆贺礼仪。据文献记载,周代迎春的仪式大致如下:在立春那天的前三天,周天子就开始了斋戒活动,及至立春那天,他会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之所以要到东郊迎春,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迎春活动所祭拜的句芒神就居住在东方。可是,发展到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在东郊了。据宋代的《梦粱录》记载:“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在宋代的时候,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及至明清,由于立春文化达到了鼎盛时期,所以迎春仪式成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据史料记载,明清时京兆尹和各府衙官员,都必须将官服穿戴整齐,去“东郊”的东直门外五里的“春场”去迎春,即按规定的仪仗,制作的春牛芒神、柳鞭等举行迎春礼仪,然后进宫朝贺并接受赏赐。
报春
所谓“报春”,就是在立春那天的前一天,由扮成“春官”“春吏”的人在街市道路上高喊“春来了!春来了……”将春天即将来临的消息报告给邻里乡亲。据了解,北京最近一次规模较大的“报春”活动,是1910年在东直门附近举行的,百姓希望通过这一习俗祈福。然而,随着后来战乱等原因,这项活动逐渐销声匿迹。
令人高兴的是,在2011年的立春前一天,为了满足老北京人对“报春”活动的欣赏欲求,北京东四街道办事处在东四八条社区举办了传统的“报春”活动。那天东四八条胡同里的居民通过高声报春的形式,为龙年祈福。
打春
“打春”是重要的立春活动之一,主要是指打春牛,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打春牛由3个人接力完成,每人打三鞭,象征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将牛肚子里的20袋装满红豆、小米、江米等杂粮的粮食袋取出,分发给现场的居民和嘉宾,寓意丰收、和谐。
打春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说,最早来自皇宫。相传在立春的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京都风俗志》一书中曾记载:宫前“东设芒神,西设春牛”。礼毕散场之后,“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那时,人们纷纷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之为吉祥的象征。
咬春
在每年的立春这一天,北京人都要吃春饼、春卷、萝卜等,名曰“咬春”。所谓春饼,又被称为“荷叶饼”,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拼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用来卷菜吃。吃春饼的习俗历史悠久,《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前一日,顺天府街东直门外,凡勋戚、内臣、达官、武士……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互相宴请,吃春饼和菜。”这一习俗,可追朔到晋,而兴于唐。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有吃春饼的习俗。
春卷,是清朝的满汉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点中的九道点心之一,也是试春盘内的传统节令食品。《岁时广记》云:“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以肉或素做馅……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后来蚕字音谐转化为卷,即当今常吃的“春卷”。
咬春之俗还有嚼吃萝卜。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燕京岁时记》中就有这样的记载:“是日,富家多食春饼,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曰‘咬春’。谓可以却春困也。”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
如今,立春日的庆祝活动虽然不如从前隆重,但立春这天寄托着人们的希望,所以北京各地仍会有一些特殊的方式来迎接立春,比如“打春”“咬春”、挂风车、踏青等。
2、北京立春的民间风俗
北京立春的民间风俗
1、炒合菜
在中国北方,特别是北京地区,吃“合菜”十分讲究。一是节令性强,立春日必不可少;二是吃“炒合菜”需要春饼卷食,方能品出味道。吃过春饼卷合菜,杨柳吐絮,燕语呢喃,春天来临。
《四宝鉴》中曾记载:“立春日,都人(指北京人)做春饼,生菜,号春盘”。并有诗云:“咬春萝卜同梨脆,处处辛盘食韭菜”。将韭黄、肉丝、粉丝、豆芽菜、嫩菠菜炒在一起,便是“合菜”,上面若再盖上一张摊鸡蛋饼就是北京名吃“和菜戴帽儿”,北京人则称之为“金银满堂”。
合菜的做法并不复杂,大体是这样的:先把洗干净的瘦猪肉切成一寸来长、火柴棍儿粗细的丝儿,再把粉丝用温水泡成水粉丝。葱花、姜丝炝锅儿后,煸炒猪肉丝儿,加上点儿料酒、酱油提味儿,然后再放进去发好的粉丝稍微煨一煨,起锅时翘上点一寸来长的蒜黄儿,这算一盘儿荤的。
另一盘儿是先把豆芽菜洗干净了切了须子,炝锅后旺火爆烹,再把事先准备好的,切成一寸来长的菠菜和马莲韭段儿推进去,出锅后点上点儿香油,这算一盘素的。炒这盘儿要找准了火候儿,得做到菜熟而不塌秧,色儿正,利口,不能出汤才算地道。也有人家儿把这两盘儿搅拌成一盘儿,再摊个鸡蛋饼放盖上头的,就叫做炒合菜盖帽儿。
2、萝卜
老北京人还遵循着在立春那天买萝卜吃,谓之为“咬春”的风俗,这是由于老北京人认为立春这天吃萝卜可以解春困。立春时吃萝卜以脆嫩多汁的青萝卜为上,红心萝卜更佳。吃萝卜不仅可以解春困,还可以增强女性的生育机能,所以立春萝卜又称为“子孙萝卜”。
萝卜有很大的药用价值,它可祛痰、通气、止咳,甚至解酒、解毒、补脾胃、御风寒。由此可见,吃萝卜表面看来仅是一种风俗,实际上它是古人关于营养、健身、祛病的经验之谈。
生吃水红萝卜是立春的一个民间习俗,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不宜过度。一般情况下,吃煮熟了的红萝卜,其所含的胡萝卜素在人体内吸收率比生吃要高。如果过量食用红萝卜会引起黄皮病,虽然于健康无损,但也要停食2-3月,才会自行消退。
3、春饼
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立春时节的北京往往还看不到什么绿色的春意,便发明了春饼,就像是人们寄予春天的希望,薄薄的两张小饼卷着满满的春意盎然,一口咬下去,讨了个好彩头,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了。
北京人吃春饼是用白面擀成圆形的饼,经烙制而成。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卷着菜吃。
清《调鼎集》记载春饼的制法是“擀面皮加包火腿肉、鸡肉等物,或四季时菜心、油炸供客。又咸肉腰、蒜花、黑枣、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饼切段。”这是清朝的吃法。但现在演变为春饼抹甜面酱,卷洋角葱后食用。
老北京人立春吃春饼与普通的烙饼不一样,讲究用烫面,烙出来不仅要薄,而且一张春饼要能一分为二地揭开。饼里夹上菜,菜样一定要多,要荤素搭配,有驴肉、熏肚、熏肘子、酱口条、酱小肚等肉菜,还要有炒粉丝、炒菠菜、炒豆芽等素菜,老北京吃春饼还讲究有头有尾,就是吃春饼前用羊角葱丝蘸六必居的甜面酱,抹到春饼里,夹上合子菜一卷,从一头吃到另一头,这就叫作“有头有尾”,寓意合家欢乐。
北京立春的民间风俗
立春的民间风俗
燂春
这种立春跨火堆的传统仪式,即是“燂春”。“燂春”是华夏民族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料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在民间盛行。因立春之日阳气将出地面,燃放爆竹,焚烧樟树枝可祛退阴气,宣达阳气,助阳气生发,有驱邪迎祥之意,而孩童跨火,则更蕴含着平安成长的美好祝愿。“燂春”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会 吃“春茶”,“春茶”是用红豆、红枣、桂圆、陈皮、桂花、红糖等6种配料烧煮而成的。
按照民间的习俗,过了立春,孩子又长了一岁,而吃了“春茶”,在新的 一年里,不仅祈盼生活红红火火,而且也能护佑孩子们健康成长,平安吉祥。
躲春
在传统民俗学上,到了立春这一天就该躲春。因为立春这天气候开始交接,新的气场会对部分人群有不利的影响,更甚者会影响一年的运气,所以躲春的习俗 就出现了。在民间,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风俗与忌讳,也就延伸出各式各样的躲春方法与习俗。
传统留下来的`习俗,每到立春这一天不能有口舌之争、必须要和和睦睦、心平气和地迎接这一天。更有一些地方习俗里面,躲春这一天不宜搬迁、看望病重患者及参加丧事等,以免招惹晦气,影响一整年的运气。
鞭春牛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鞭春牛的意义,不限于送寒气,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术意义。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塑制春牛时,往往要在肚子里塞上五谷,当牛被打烂时,五谷就流了出来。人们欢笑着拾起谷粒放回自己的仓中,预示仓满粮足。如今很多的农村有这些习俗。
句芒神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清人让廉撰写的《京都风俗 志》中说:“立春之仪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芦棚二,东西各南向,东设芒神,西设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纵观,至立春时……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然后,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
北京立春的民间风俗
立春有哪些风俗
1、迎春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
2、送春
立春这天,民间艺人会制作许多小泥牛,称为“春牛”,送往各家各户,谓之“送春”。也有的地方在墙上贴一幅画有春牛的黄纸,黄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农事。
3、贴宜春字画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
4、籍田礼
古代在立春日举行的籍田礼,籍田的内容包涵有对地母的祈求。在籍田仪式后聚饮,这是后世“团拜”和“贺年”的一种雏型的仪俗。
5、糊春牛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
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
6、鞭春牛
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
7、吃春饼、春卷
立春这一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一俗。据《四时宝鉴》说:“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形状根据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
8、咬春
立春这一日,中国民间讲究要买个萝卜来吃,叫做咬春。因为萝卜味辣,取古人“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之意。老北京人讲究时令吃食,立春这天要吃春饼,吃春饼就是咬春,也有叫吃春盘的,这一日从一大清早,就有人挑着担子在胡同里吆喝:萝卜赛梨。那时候,再穷的人家,也要买个萝卜给孩子咬咬春。
本文关键词:北京立春有什么讲究,北京立春的民间风俗有哪些,北京立春的民间风俗是什么,立春时民间有着怎样的风俗,北京立春的民间风俗有什么。这就是关于《北京立春的民间风俗,北京立春的民间风俗是什么(迎春,报春,打春,咬春)》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