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纸上谈兵的典故】,纸上谈兵的故事,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赵括纸上谈兵历史故事是怎样的?赵括真的不会打仗吗2、纸上谈兵的典故:纸上谈兵的故事1、赵括纸上谈兵历史故事是怎样的?赵括真的不会打仗吗
长平之战,赵王把廉颇换走让善于进攻的赵括顶上,结果赵括带兵被秦军全歼,也是历史上最悲惨的一次战役了。后人把赵国失败的原因对归结到了赵括的身上,说赵括是纸上谈兵,战术还没有经过任何的实践就拿出来用,导致了最后的失败。难道赵括真是长平之战最大的败笔么?下面还是先帮大家回忆一下长平之战的历史故事,再来讨论讨论赵括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秦昭襄王在位前期,对赵国基本束手无策,这主要是因为赵国有蔺相如﹑廉颇这样的贤能之人。另外也是因为秦国强大后,觉得不需要贤能之士了,国内无贤能出谋划策,才使秦﹑赵间相持许久,直到范雎为秦相后,赵国的灾难才彻底降临。
秦昭王采纳范雎的远交近攻之策,先消灭韩国这个心腹之患。公元前264年,白起率军攻破韩国陉城(山西曲沃东北),杀韩军五万。次年,秦又攻占韩国南阳(河南北部王屋山以南)的太行山路,截断了韩太行山的通道。公元前262年,秦派白起攻取韩国野王(河南沁阳)。至此,韩国的上党地区孤立无援。
上党地区在今山西东南部,治所在祭长治市。上党东面是太行山,西为太岳山,北有五云山,南临丹朱岭和金泉山。其中间是众山脉围成的高台。秦军的下一步行动就是夺取上党,上党与赵国邻近。上党郡守冯亭对当地百姓说:“郑道已绝韩必不可得为民。秦兵日进韩不能应不如以上党归赵。赵国接纳后,秦国必会转而攻赵。”于是,冯亭派人告知赵王。赵孝成王召集大臣商议,平阳君说:“不如勿受。受之,祸大于所得。”平阳君说:“白白地得到一个郡,不要白不要。”赵孝成王听取了平原君赵胜的建议,接受了上党郡。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体。利令智昏,贪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兵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秦昭王四十七年,公元前260年,秦派王龁攻占了上党地区,上党百姓都逃到了赵国。上党灭亡后,秦﹑赵就变成相邻的两个国家,秦国必然攻赵。赵派大将廉颇驻军长平(山西高平),成为上党百姓的保护神。四月,王龁先锋军与廉颇先锋军交战,赵军败,副将赵茄被秦军斩杀,廉颇坚守不出战。六月,秦军又乘机攻破赵军防线,夺取了两个城堡,抓了四个校尉。七月,赵军在加固防线的时候,遭秦军袭击,又丧失两校尉。赵军丢弃西部防线后撤,坚守不出。秦军多次挑战,赵军依然坚守不出,想以此和秦国打消耗战。结果赵王怕秦军终究会攻破赵军防守阵营,直赴邯郸。便派人多次命廉颇出战,廉颇为难。秦相范雎见秦军久攻不下廉颇阵营,便暗中派人带着千金去赵国收买人散布谣言:“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子赵括将耳。那廉颇,太容易对付,他马上要投降秦国。”赵王本来就对廉颇坚守不战,损兵折将不满,而今又听信谣言,改派赵奢的儿子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自小熟读兵书,对军事理论了如指掌,认为天下无人能及。父亲赵奢连他谈论兵法,也不及儿子,但赵奢并不认为儿子真有本领。赵括母亲问其故,赵奢说:“战争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而括却说的既随便又轻巧。赵国要是让他带兵打仗,必然失败。”赵孝成王任赵括为将时,赵奢已死。知子莫如母,赵括母亲对赵王说:“括不可使为将。”赵王问:“为什么?”括母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刚当上将军),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吾已决矣。”赵括母请求说:“那赵括以后一旦打了败仗,不要让我受牵连。”赵王答应。
秦国得知,纸上谈兵的赵括做了赵军主帅,就暗中任白起做主将,王龁改为副将。并令全军,谁要泄露白起为将的消息,格杀勿论。赵括来到长平,便立即出兵与秦军交战,秦军佯装败退。赵军追击,白起暗中派两万五千人从中间截断赵军,将其分成前后两段,再派五千轻骑夺占赵军营垒,使其粮草与士兵分离。赵军追击至秦军的防御阵线前,无法突破,加之粮道断绝,只有等待援兵。秦王知赵军已断粮,喜出望外,乃亲临河内(河南﹑山西交界处的黄河以北),征调秦国所有十五岁以上男子到长平参战。“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不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脣也,脣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救赵之务,宜若奉漏甕沃焦釜然。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义救亡国,威却强秦。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齐王不听。
至九月,赵军绝粮已四十六天,军心大乱。士兵相互残杀分吃人肉,赵括等不到援军,开始向秦军出击,将赵军分成四队,轮番突围。四次,都失败。第五次,赵括亲带精锐出战,身先士卒,被秦军乱箭射死。赵军大败。四十多万大军投降,人屠武安君白起考虑到:“之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于是,设计将四十五万赵军活埋,只留下二百四十个孩子,让其归国。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伤亡最大的一次兼并战争,赵国从此一蹶不振。长平大战的次年,即公元前259年,统一六国的千古一帝秦始皇在赵国邯郸城诞生。
2、纸上谈兵的典故: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的故事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用兵。
后比喻不切实际的空谈。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括是战国时赵国大将赵奢的儿子,由于他从小熟读兵书,所以对用兵之道,会引经据典,说得有条有理,这样,使别人误会他是一个合格的将才。
但是,他的父亲却始终不承认儿子精通兵法、善于用兵。
他甚至说:“我的儿子将来要是不做赵国的将军,那倒是赵国的福气;万一不幸让他当上赵国的将军,那他一定是个败军之将。
因为他从没上过战场,只会‘纸上谈兵’,一旦真的领兵打仗,绝对会出问题!”知子莫若父。
赵奢对儿子的看法十分正确。
秦昭王四十六年,秦王派大将王龁攻打赵国的上党,赵国大将廉颇奉赵王之命率兵二十万救援上党。
他采取固守政策,坚守长平,和秦军相持了四个多月,秦军没能攻下长平。
于是,秦王采用宰相范睢的离间计,到赵国去传布谣言说:“秦兵所惧怕的,只有赵括一个人。廉颇是个无能之辈,再过些日子,他就要投降了。”赵王听信了谣言,便派赵括去代替廉颇领兵。
赵王召来赵括,问他说:“你能击败秦军,为国争光吗?”赵括大言不惭他说:“要是碰上秦国名将白起,那我还得考虑一下对付的办法,现在是王龁领兵,我一定把他打得落花流水。”于是,赵括在接掌廉颇兵权以后,立即改变固守的策略,不久就被秦兵围困。
这时,秦王悄悄改派白起为主将,而以王龁为副将。
结果,白起大败赵括,赵军四十万人马被俘后全被活埋,而善于“纸上谈兵”的赵括也在突围时中箭身亡。
赵国在这场战役中损失了国家的有生力量,国家的元气大伤,从此以后,赵国好长时间才恢复到战前国力。
纸上谈兵的故事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占领了野王(今河南沁阳)。截断了上党郡(治所在今山西长治)和韩都的联系,上党形势危急。上党的韩军将领不愿意投降秦国,打发使者带着地图把上党献给赵国。
赵孝成王(赵惠文王的儿子)派军队接收了上党。过了两年,秦国又派王(音hé)围住上党。
赵孝成王听到消息,连忙派廉颇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去救上党。他们才到长平(今山西高平县西北),上党已经被秦军攻占了。
王还想向长平进攻。廉颇连忙守住阵地,叫兵士们修筑堡垒,深挖壕沟,跟远来的秦军对峙,准备作长期抵抗的打算。
王几次三番向赵军挑战,廉颇说什么也不跟他们交战。王想不出什么法子,只好派人回报秦昭襄王,说:“廉颇是个富有经验的老将,不轻易出来交战。我军老远到这儿,长期下去,就怕粮草接济不上,怎么好呢?”
秦昭襄王请范雎出主意。范雎说:“要打败赵国,必须先叫赵国把廉颇调回去。”
秦昭襄王说:“这哪儿办得到呢?”
范雎说:“让我来想办法。”
过了几天,赵孝成王听到左右纷纷议论,说:“秦国就是怕让年轻力强的赵括带兵;廉颇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们所说的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小时爱学兵法,谈起用兵的道理来,头头是道,自以为天下无敌,连他父亲也不在他眼里。
赵王听信了左右的议论,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不能打退秦军。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听了很高兴,就拜赵括为大将,去接替廉颇。
蔺相如对赵王说:“赵括只懂得读父亲的兵书,不会临阵应变,不能派他做大将。”可是赵王对蔺相如的劝告听不进去。
赵括的母亲也向赵王上了一道奏章,请求赵王别派他儿子去。赵王把她召了来,问她什么理由。赵母说:“他父亲临终的时候再三嘱咐我说,‘赵括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儿戏似的,谈起兵法来,就眼空四海,目中无人。将来大王不用他还好,如果用他为大将的话,只怕赵军断送在他手里。’所以我请求大王千万别让他当大将。”
赵王说:“我已经决定了,你就别管吧。”
公元前260年,赵括领兵二十万到了长平,请廉颇验过兵符。廉颇办了移交,回邯郸去了。
赵括统率着四十万大车,声势十分浩大。他把廉颇规定的一套制度全部废除,下了命令说:“秦国再来挑战,必须迎头打回去。敌人打败了,就得追下去,非杀得他们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边范雎得到赵括替换廉颇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间计成功,就秘密派白起为上将军,去指挥秦军。白起一到长平,布置好埋伏,故意打了几阵败仗。赵括不知是计,拼命追赶。白起把赵军引到预先埋伏好的地区,派出精兵二万五千人,切断赵军的后路;另派五千骑兵,直冲赵军大营,把四十万赵军切成两段。赵括这才知道秦军的厉害,只好筑起营垒坚守,等待救兵。秦国又发兵把赵国救兵和运粮的道路切断了。
赵括的军队,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守了四十多天,兵士都叫苦连天,无心作战。赵括带兵想冲出重围,秦军万箭齐发,把赵括射死了。赵军听到主将被杀,也纷纷扔了武器投降。四十万赵军,就在纸上谈兵的主帅赵括手里全部覆没了。
纸上谈兵的故事
[拼音]zhǐ shàng tán bīng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人物介绍】
赵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赵奢之子,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因指挥错误被秦军大败,自己也冲阵战死,赵军四十万人尽数被秦将白起活埋。
【成语故事】
赵奢是赵国名将,为赵国屡建战功。可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却不像父亲。赵括从小的确读了不少兵书,谈起用兵之道那简直是滔滔不绝,连他父亲都不如他。于是,赵括自以为是,觉得自己是了不起的军事家,他狂妄地认为自己在军事上已经是天下无敌了。然而赵奢却不这么认为,他不但从未赞扬过儿子的夸夸其谈,反而却常常担忧地说:“日后赵国不让赵括带兵便罢,如果让他带兵打仗,那么断送赵国前程的将必是赵括无疑。”
过了几年,赵奢死去了。
这一年,秦国对赵国大举进攻,赵国派了年龄很大的将军廉颇率军迎敌。开始,赵军连连失利。在这样的情况下,廉颇改变战略方针,他下令让军队坚守城池,以逸待劳,不要主动出击,保存实力把住阵地从而拖垮秦军。结果真的,秦军由于远道而来,经不住廉颇的拖延,粮草渐渐接不上,快要支撑不下去了,秦军十分恐慌。于是秦军也施展汁谋,派人悄悄潜入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担任大将。”
赵王正在为廉颇在军事上毫无进展而闷闷不乐,听到外面流传的那些说法,便撤掉廉颇,要派赵括为大将来统帅军队。赵括的母亲记住丈夫生前的嘱咐,再三向赵王说明情况,极力劝告赵王收回决定,可是赵王哪里听得进去,他真的任命了赵括担任大将来取代廉颇。
赵括一到前线,便开始胡乱指挥起来。他完全改变了廉颇的策略,大量撤换将官,一时间弄得人心惶惶军心涣散。
秦军得知赵军这些情况,自然正中下怀。一天深夜,秦军派一支队伍偷袭赵营,刚一交战,便佯装败走。同时,秦军又派兵乘机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不知实情,还以为秦军真的是败逃。他得意地想,取胜即在眼前,这正是表现自己的时候。于是他命令部队紧紧追击。结果,赵军追了一段后即被秦军伏兵将追兵拦腰截断,使赵军首尾不能相顾。然后,秦军一齐杀出,将赵军各个击破,团团围住。
赵军被秦军围困40多天,粮食早已吃光又没有接应,一时间军心大乱。赵括一筹莫展,满肚子的兵法也不知如何施展。眼看守下去也是活活饿死,便率军仓皇突围。可是怎敌秦军四面掩杀,哪里突得出去。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40万赵军也全军覆没。从此以后赵国就一蹶不振。
赵括并无真才实学,而赵王还对他委以重任,结果招致惨痛失败。看来,教条主义的危害是不可轻视的。
【人物评价】
历史评价
蔺相如:”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
赵母:“始妾事其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父子异志,愿王勿遣。”
另有学者认为纸上谈兵不是说赵括
战国时没纸,作史记时纸未广泛应用,这就很明显,这个成语不可能是战国时的,也不可能是司马迁所作。
纸上谈兵的雏形大约出现在唐宋,正式作为成语最早是在清代,但都是指书生用兵,跟赵括一点关系都没。连《东周列国志》也没有这个说法。
关于所谓赵括纸上谈兵的最早记载,应该是《上下五千年》第40节“纸上谈兵的赵括”,这是评价赵括为纸上谈兵,评价是否正确不提,但这显然不能说这个成语源自赵括。
至于该观点的发明,大概就是《现代汉语词典》的功劳了,这本书是明确把该成语的出处定义在长平之战的,依据说不定就是《上下五千年》。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4]
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但是,故事的背景是战国时期,那时中国还没有发明纸张。所以所谓的兵书应该记载在竹简、木简或者帛等丝织品上。
本文关键词:纸上谈兵的故事20字概括,纸上谈兵的故事视频,纸上谈兵的故事简短,纸上谈兵的故事所反映的是什么思维定势,纸上谈兵的故事50字。这就是关于《纸上谈兵的典故,纸上谈兵的故事(赵括纸上谈兵历史故事是怎样的)》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