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生活 > 内容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关于【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形状差这么多,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2、和氏璧故事

1、形状差这么多,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中国历史上国宝可谓数不胜数,但论及重要性和神秘,恐怕没有一件能比得上传国玉玺。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我国历史上最富有神秘色彩的国宝:传国玉玺)

说到传国玉玺,咱们脑海中可能闪过的第一印象就是“得玉玺者得天下!”没错,它被视为天命的代表,无上的圣物,是野心家和帝王们梦寐以求的目标。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李斯乃是传国玉玺的缔造者)

首先对于传国玉玺的由来大家肯定都不陌生。李斯奉秦始皇命之命用和氏璧雕琢成传国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自此以后传国玉玺就成了历代皇帝是否占据正统的证明,有了传国玉玺就代表得到了老天的认可,而要是遗失则代表“气数已尽”。要是皇帝登基没有玉玺则往往被讽刺为“白板皇帝”,多少显得有点底气不足。历史上朱元璋就因为没有传国玉玺所以颇为遗憾,派遣徐达远征漠北主要就是为了向蒙古人索取传国玉玺。

不过对于传国玉玺,我始终有一点疑惑。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在咱们印象中玺一般是长这个样子。

您看看袁术这个憨态可掬的样子,咱都不用怀疑下一秒袁术会舔上去。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虽然袁术很陶醉,但很遗憾秦汉时期的印玺并不长这样)

这么大用来砸核桃一点问题都没有......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王莽篡汉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王政君要传国玉玺)

历史上王政君曾经用传国玉玺来砸王莽,得亏王大人逃得快,这么个大疙瘩要是砸在了脑袋上那当场就死了。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而咱们印象中的玉璧呢?估计也就跟咱们的光碟差不多.......

那么问题来了,这么薄薄的一片玉璧是怎么做出这么大个疙瘩玉玺?反正我是疑惑了很久,朋友们你们是否也有过这样类似的疑问呢?

那咱们今天就来分析一番这和氏璧是否存在雕成传国玉玺的可能性。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这才是我们印象中的玉璧)

首先咱们来介绍一下玉璧。玉璧是一种中央有穿孔的扁平圆形的玉器,是我国传统的礼器之一,其形状根据中央空洞的孔径大小可分为玉璧、玉瑗、玉环三种。《尔雅·释器》记载:“肉(周围的边)倍好(中间的孔)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玉璧可作为祭天的圣物、邦交的信物和饰品等等,形状上可大可小,既可佩戴也可作为祭祀陪葬的器物。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完璧归赵的故事咱们在小学就已经耳熟能详,但这和氏璧到底长啥样史书并无描写)

很遗憾的是历史上对和氏璧虽颇多描写(这时候就必须要@蔺相如了),但都没有明确提到和氏璧的尺寸。咱们拿出土的其他玉璧来做个比较,一般的玉璧直径在十五到二十厘米之间,不过也曾经出土过七十厘米以上的玉璧!所以和氏璧的尺寸应当不小,雕琢成玺在长宽上没问题,那么问题就在于玉璧的厚度了。这也恰恰是和氏璧能否雕成传国玉玺的最大问题,这玉璧再厚也不可能厚过板砖吧,能雕成这么大一玉疙瘩么!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楚国出土的玉玦,根据它的厚度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玉璧并不只有薄片一种形状)

春秋战国时期对玉璧的厚度并无明确的规定,但是可以指出的是玉璧并不只有薄片这种构造,就比如说淅川下寺春秋中晚期楚国墓群中出土的玉璧玉玦,这个玉玦就非常厚,具备了由璧改玺的基础。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电视剧《大秦帝国》中就采纳了这个观点,您看蔺相如手中的和氏璧就非常厚实,抡起来砸死人应该问题不大!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这样大的玺再厚的玉璧也没办法雕刻)

但就算玉璧足够厚,对比起玉玺的尺寸还是差了不少,看上去还是觉得够呛啊!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明清时期的印基本上都是贼大一个)

其实这就涉及到中国历史上印玺的尺寸变化问题了。咱们看电视剧,皇帝用的玉玺真是大到夸张,基本上不用两个手拿根本就抱不起来。但玉玺并不是生来就这么大,它也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玉玺尺寸的骤然增大发生在隋唐时期,衍生到明清更是能直接用来砸核桃,但在春秋战国时期,玉玺其实非常玲珑小巧。

首先您来看看出土的战国“军司马印”,就只有指甲盖大小。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小巧玲珑的军司马印)

您觉得这玩意怎么这么小,其实这已经是算大了,您再看看青铜的,更小.......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还没有指甲盖大小的青铜印)

好家伙,这么个小东西揣在兜里会不会掉出来啊......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与后世印玺越大越好不同,春秋秦汉时期的印玺都非常小巧)

有人可能会说,小是因为这些印都是下级官吏们所用,皇帝用的肯定更气派,尺寸当然要大得多了!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西汉时期的皇后之玺,虽然为国母所有,但这印玺尺寸仍然小得惊人)

那咱们就来看看皇帝皇后用的印玺吧,当然秦朝的咱们暂时缺少文物,那么就来看看汉朝的印玺吧,毕竟两个朝代就差个几十年,不可能就在这段时间印玺的形状骤然改变吧?

这是陕西咸阳出土的著名的皇后之玺,根据史书记载皇后玉玺的形状为:“皇后之玺,文与帝同;皇后玉玺,金螭虎钮。”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两厘米的印玺比起当年诺基亚手机还要小多得多)

您看着觉得还挺大?我告诉您这个尺寸是多少:边长2.8厘米,高只有2厘米.......这尺寸别说和咱们现在用的手机比了,也就只有以前的诺基亚手机屏幕大小吧,都可以直接藏在拳头里了!

当然了,有人会说这好像也有点不对,按照史籍记载这传国玉玺上可还有五龙钮呢!如果传国玉玺真如同你所说这么小,那也没有这么大的空间来雕啊。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既然提到了龙,咱们印象中的龙长上图这样。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而秦汉时期的龙长得如上图这样......怎么样,是不是特别呆萌?因为咱们现在接触的龙大部分都是明清时的龙,形状上已经固定(“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而秦汉时期的龙形状古朴,还存在着早期特有的粗糙感。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那么咱们来看看汉朝天子“祭天之宝”玉玺,上面就雕刻了五龙纽,当然了这几条龙您就说是小蚯蚓估计也有人信......没办法,那时候人们认为这龙就长这样,所以既然外部条件上都满足了,那这汉天子玺的尺寸是多少呢?

还是一样的小,长宽都只有2.7厘米,也就稍微高点儿,但也没超过5厘米......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秦汉时期的游龙印,同样十分袖珍,可见这一时期并不流行大印)

而这件秦汉时期“如意游龙”纽玉印,同样继承了小巧精悍的特点,长宽均为4.2厘米,而高只有2.6厘米,也就只有几个指甲盖这么高而已。

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

其实介绍了这么多也是向你说明秦汉时期的玉玺并不像后世一般放在印盒里,需要使用时再拿出。这一时期的玺小巧到是可以佩戴在身上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赵高在杀死了秦二世之后妄图称帝,这货就把传国玉玺佩在自己身上,走上了只能天子有资格上的殿堂。您想想如果这传国玉玺要真的如同后世所想象的这么大,佩这么一大坨就像提溜着个西瓜,那也不好看啊!而且要真这么大,这个动词就该改为提,而不是佩了!

更何况传国玉玺只是一种象征,一种代表,根本就不用多大。秦始皇有六玺:皇帝行玺,用于封命;皇帝之玺,用于赐诸侯王书;皇帝信玺,用于调兵;天子行玺,用于征大臣;天子之玺,用于策拜外国事;天子信玺,用于事天地鬼神。

这六玺中并不包括传国玉玺,可见这玉玺实际上并不用于处理政务,更多只是皇权的象征,至于个头大小只在其次,所以始皇帝完全可以随身携带,以示君权神授。

那这样解释下来就可以说得通了,历史上的和氏璧并不薄,而秦汉时期印玺的个头又非常小,这才能把和氏璧刻成传国玉玺。

笼罩在传国玉玺身边的,是重重的刀光剑影,是殿堂的尔虞我诈,更是王朝更迭的见证,卞和献玉、完璧归赵、王莽夺玉、孙策借玉,千年之间传国玉玺屡屡易手,辗转于神州大地,忽隐忽现扑朔迷离,终于销声匿迹。而我们只能根据史籍、文物来幻想猜测,真希望在有生之年看看传国玉玺究竟是怎么样的!

作者:胡羽

2、和氏璧故事

和氏璧故事

传说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上砍柴,偶然发现一只美丽的凤凰栖在一块青石上。按民间传说“凤凰不落光宝地”,卞和认定这块青石是宝贝,于是将它献给楚厉王。当时王宫的玉石匠不识此宝,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命令武士砍掉了卞和的左足。厉王的儿子武王继位后,卞和又把这块宝石献给了武王,仍被说是普通的石头,武王以同样的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右足。若干年后,武王的儿子文王即位,卞和还想去献宝,可是因为失去双脚而无法行走,便抱着这块宝石坐在荆山下哭了整整三天三夜,一直把眼泪哭干,眼中滴出鲜血来。有人把这件事禀告了文王,文王派人问卞和:“天下受刑被砍掉双足的人很多,为什么数你悲伤得最厉害呢?”卞和回答说:“我痛心的并不是自己双足被砍断,而是这块宝石,被人认为是普通石头!”于是,文王派人把卞和接进王宫,并命令玉石匠精心琢磨,剖开石头,果然从中得到一块润无瑕、晶莹光洁的奇宝,文王再命令工匠将它雕成一块玉壁。世人为纪念卞和 的发现,便给它取名为“和氏壁”。

“和氏壁” 作为权贵的象征,被后人争来抢去:秦昭襄王愿以15座城池来交换,未果;秦灭赵后,夺 “和氏壁”,并由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从此,“和氏壁”作为传国玉玺保留;王莽篡权时被太后摔坏一角;三国时孙坚,又为它命丧黄泉;到五代十国时,已下落不明,给后人留一悬案。

纵观 “和氏壁” 的来去,在感概卞和的执着同时,也叹息楚王的偏听偏信,如果楚王不全信那几个玉石专家,当面将它敲开,一切不是都明了吗?何必搭上卞和 的双足呢?!两代玉石专家同说它是石头,想来不会是假话,因为他们没有说假语的必要,只是他们的认知能力未免低了点,识不了金玉慧珠的。可见,专家不是万能的,偏听偏信就更不该!专家也会害人哪。

和氏璧故事

“将相和”的故事我们在小学期间就已经学过了吧!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现已成为千古流传的佳话,这件和氏璧在春秋战国时期被各诸侯国视为镇国的宝贝;为了把和氏璧占为己有,各诸侯想尽办法互相争夺!因此,上演了战国时期一幕精彩的历史剧。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这件和氏璧便不知落到何处,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疑案! 现在就让我给你讲讲这一段曲折的故事吧!春秋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名叫卞和,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座山下发现了一件貌似普通的玉璞;为了表示自己对君主的忠心。便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楚历王,(玉璞是一种天然五料,如果不经锯割;外表看起来和普通的石块没什么区别。)楚历王找来相玉家进行签定,玉工认为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价值!楚历王很生气,认为卞和有意欺骗他;就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脚。并把他驱逐出楚国!

多年后,楚厉王驾崩,楚武王继位。卞和赶回了楚国,于是,又把这块玉璞献给了武王。玉工签定后仍定为石头,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右脚。又过了几十年,武王之子文王继位。这时的卞和又想把玉璞献给楚文王,但无奈自己已是风烛残年,又被砍掉了双脚;行动很不便,眼看自己的愿望无法实现;他便怀抱玉璞来到楚山下痛苦三天三夜不止,眼泪都流尽了、直往外滴血。这件事传到了楚文王那里,文王派人问卞和:“天下被砍掉双脚的人很多,你为何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答道:“我并不是因为被砍掉双脚而痛苦,而是因为明明是宝玉却被误认为是石头,我忠贞之士却被当成欺君之臣;我是为大王哭泣啊!他是非颠倒,黑白不分!”文王听后,命人把卞和带到宫殿,并叫玉工当面剖开玉璞;果然得到一块无暇的美玉。为了嘉奖卞和的忠君之心,文王将此玉命名“和氏之璧”,并把它奉为国宝珍臧起来!

“和氏璧”发现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各诸侯国,各诸侯国国君都想亲眼看看这件宝玉。公元前333年,楚国吞灭越国,楚威王因相国昭阳灭越有功;便将和氏璧赐给了昭阳。可就在这时,和氏璧失窃了;国宝的不翼而飞震惊了朝廷内外,人们纷纷寻找这件价值连城的宝玉,但终无结果。人们便把怀疑的目光投向了张仪,因为张仪当时正在楚国游说;曾与昭阳一起饮酒,人们认为他有条件、有机会,偷窃和氏璧。便对张仪严刑拷打,张仪死不认罪,无奈!只好将他放了,张仪受辱后辗转到了秦国,最终成为了秦国的宰相,为秦国日后的强大立下了汗马功劳。楚国为一件国宝损失了一个人才,这是他们所没预料到的。

和氏璧销声匿迹几十年后,突然有一天在赵国出现了;(至于和氏璧是怎样流落到赵国的,现已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赵惠文王时,一个名叫缨贤宦官从一个外人手中购买到这块玉;经玉工签定后,方才得知是失踪多年的.和氏璧。这件事不巧被赵王知道了,便将和氏璧强夺去了。谁知赵国得到和氏璧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秦昭王的耳朵里,秦昭王对这件稀世之宝也产生了觊觎之心。于是,派人送信给赵王,用15座城来换取和氏璧。赵王明知秦国想强取豪夺,但想到秦国势力强大;怕得罪秦国会招来灭国之灾!所以只好派蔺相如奉壁出使秦国。

蔺相如到了秦国,把和氏璧献给了秦王;秦王看到和氏璧,认为果真是名不虚传,非常高兴,将和氏璧传给左右嫔妃大臣观看;众人皆呼万岁。蔺相如见秦王根本无意割城给赵国,就走上去说:“壁上有点假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看。”于是,秦王便将和氏璧递给了蔺相如;蔺相如持壁而立,大怒道:“大王您想得此壁,派人送信给我王。我王召集群臣商议时,群臣认为秦国依势欺人,拿15座城换壁只不过是一种空话。可我认为百姓之间交往都不会欺骗,何况秦国是一个大国呢!再说因一块壁得罪秦国实在不值。所以我王采纳了我的意见,但为了表示对秦国的尊重;我王还斋戒五日后,才派我将和氏璧送给你。但我看大王你根本无意割城换壁,就取回此壁。您若再逼我献出此壁,我的头就和这壁一起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蔺相如说罢,便高举和氏璧,做出撞击柱子的样子。秦王惟恐和氏璧被撞碎,连忙道歉;并叫人拿来地图。指出给赵王的15座城,蔺相如看出这不过是秦王的缓兵之计,就对秦王说:“我王派我送壁之前曾斋戒五日,现在大王您也应斋戒五日;并设九宾之礼。这样我才会献出和氏璧!”秦王无法强夺,只好同意了。蔺相如回到宾舍,便派人乔装打扮;带着和氏璧连夜逃回了赵国。

五日后,秦王在宫廷内设九宾之礼,命人请蔺相如。蔺相如进宫后对秦王:“秦国至开国以来20余位君主,没有一位是信守承诺的。我担心因您的失约而辜负我王对我的重托,所以已派人把和氏璧送回了赵国。秦国强盛而赵国弱小,如果大王先割15城给赵国;赵国怎么会留壁而得罪您呢?我知道欺君之罪当杀!我愿下汤锅,你看这办吧!”秦王和众臣听后面面相觑。有些大臣建议将蔺相如囚禁起来,再攻打赵国!可秦王想即使杀了蔺相如也得不到和氏璧,而且还会使两国关系恶化;不如厚待蔺相如,并把他送回赵国;还可得个明君的声誉!于是,秦王在宫廷里以隆重的礼节款待了蔺相如,并将他送回了赵国。这就是历史上“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用自己的智慧抱住了和氏璧。

直到公元前228年,秦国大军攻占赵国;赵幽王投降。并献出了和氏璧!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建立了强大的秦王朝。和氏璧最终落到了秦国的宝库之中!但从此以后,和氏璧便从历史记载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那么,和氏璧到底流落到何处呢?目前有三种推测:一是做秦始皇的陪葬品埋在了秦始皇陵内,二是被项羽掠夺走了。三是被秦始皇做成了传国玉玺!

和氏璧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件无价之宝,在它流传的几百年间;有多少人的命运、多少国家的命运都和它紧密地联系起来了,而它的神秘失踪,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大悬案!

和氏璧故事

楚国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发现一块叫做璞的玉石。他把这块璞玉拿去奉献厉王。厉工不懂璞中含有宝玉,所以把玉匠召来进行鉴定。那匠人看了璞后对厉王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听了这话勃然大怒,他大声喝道:“好一个胆大包天的贱民,你竟敢以乱石充玉欺骗我!”紧接着他命令刀斧手砍掉了和氏的左脚。和氏忍痛含冤离去。

厉王死了以后,武王继位。和氏带着那块璞进宫去献武王。武王也找了玉匠鉴定那块璞。玉匠仍然说它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和氏因此又惨遭与第一次献璞相同的灾祸,被武王命人砍掉了右脚。

武王死了以后,文王继位。和氏来到楚山脚下,抱着那块璞痛哭起来。一连三天三夜,和氏把泪水哭干了,又从眼里哭出血来。附近的村民和过路的行人见此情景都感到悲怆。这件事很快被文王知道了。他派人到楚山察看情况。那差官见了和氏以后问道:“天下受砍脚之刑的人很多,为什么唯独你长期悲痛不已呢?”和氏回答说:“我并不是因为脚被砍断才这样悲痛,我痛心的是一块宝玉被人说成是普通的石头;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被说成是骗子。”

文王听了差官的汇报以后,觉得有验证和氏的“璞中有玉”之说的必要,所以令玉匠用凿子把璞的表层敲掉。果然像和氏所说的那样,里面露出了宝玉。文王又命玉匠把玉石雕琢成璧,并给它起了个名字,叫“和氏璧”,用以昭示和氏的胆识与忠贞。

这一故事的主人翁和氏,是一个有才干、有忠心的人。他在两次献璞都遭受砍脚冤刑以后,仍在楚山下大哭三日以鸣其冤,体现了他为坚持真理把生死置之度外的顽强精神,他的忠诚和执着实在是令人感动。

本文关键词:和氏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和氏璧故事概括,和氏璧故事中的秦王是谁,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的寓意。这就是关于《和氏璧故事,和氏璧故事读后感(扁平的和氏璧是怎么雕成传国玉玺这个大玉疙瘩的)》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室内活动有哪些项目,室内休闲活动有哪些(6种室内锻炼法+运动小贴士)

下一篇: 梦见白天放烟花,梦见白天放烟花爆竹(若梦中出现这八种情景)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