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钢琴家电影观后感】,钢琴家电影观后感300字,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无言而浓烈,悲怆而伟大》——电影《钢琴家》影评2、钢琴家电影观后感1、《无言而浓烈,悲怆而伟大》——电影《钢琴家》影评
相信大家都看过这个画面,一个高大体面的男人,如同孩子一般无助地在废墟中大哭,这个画面来自于2003年的奥斯卡获奖电影《钢琴家》。
这是一部根据真实故事、真实历史改编的二战电影,讲述了一位知名钢琴家在战争中四处躲避、饱受折磨。这部电影相较于《辛德勒的名单》中法西斯的暴行,相比较更为克制,却也震撼人心。无声而浓烈,情重而少言。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也凭借这部影片斩获金棕榈、奥斯卡等多项大奖。故事开始于二战伊始,波兰首都被纳粹占领。主角是波兰知名的钢琴家,享誉盛名。即使才华横溢,也因战争没了工作,在得知首都被占领后,世界各国向侵略者宣战时,一家人高兴不已,认为只是一场小风波,很快就会相安无事,于是全家人举杯相庆,却不知一场巨大的灾难正席卷而来。
很快,波兰彻底沦陷,德国宣布犹太人一家只能有2000波币,剩下的钱要上交,交吗?当然不交,往哪藏?花盆底下,桌子腿里,或者直接摆在桌子上,钢琴家则想到一个办法,把钱一张张塞进小提琴里。即便如此,钱还是花得很快,一段时间后,妈妈坐在床上大哭,因为全家只剩20块了。没有办法,一家人迫于生计,只好变卖家产。可悲的是,钢琴家视若生命的名牌钢琴仅能出售2000元。哥哥愤怒地冲上前大骂这个奸商,可无济于事,钢琴家还是决定将它卖掉。
铁网慢慢收紧,很快,全家人都被命令搬到犹太人特区,40万人被围禁在一起。从今往后,最大的问题不再是歧视,而是如何生存下去,众人纷纷变卖家产,路边随处可见饿死的人,他的孩子拼命呼喊,可终归无用,人的生命与尊严在这一刻显得一文不值,围墙围住了地狱。
这天,家里来了个犹太警察,是德国人雇的犹太人,让他们管理自己人,他想帮犹太人和他哥哥加入警队,待遇很好,一家人不必再愁吃,但二人都拒绝了,他们不愿帮着德国人欺凌同胞,但他们不做,总有人做的。生活愈发艰难。这天,钢琴家经过围墙,有小孩会从围墙的那一边偷食物回来,他们瘦小,能钻过狗洞,但不是每一个都能安全回来,孩子一直被对面的德国人往死里打,当钢琴家拼命抢他过来,孩子已经被打的没了呼吸,钢琴家脸上充满了绝望。即使生活在围墙之中,却也有人贪财无礼,这天,钢琴家正在工作弹奏钢琴,正当他沉浸音乐其中时,一桌客人却让他暂停演奏,只为了听金币的声音辨别真假。
对犹太人的政策越发的严苛,犹太人需要工作证才能继续生存下去,钢琴家委托朋友帮忙为父亲取得了工作证,但好景不长,工作证也无法保住性命,一家人被命令搬走,并没收所有行李,来到像监狱一样的混合居住区,在这里,他们被纳粹喊出去,一个女人只是轻轻的问了一句“要把我们送去哪里?”就成了纳粹枪下的亡魂。
没过多久,一家人要被送去集中营了,之前被选出去前途未卜的哥哥姐姐也要求回到家庭,和家人共生死。前往地狱的火车来了,他们往上走。就在路边,那个犹太警察看到了钢琴家,突然把他拽了出来,钢琴家想回到家人身边,却被警察们拦住,爸爸看着他,不敢叫他回来,而是挥挥手,钢琴家想回去,再次被犹太警察扑倒,他在救钢琴家,钢琴家逃了,从此,他必须孤身一人求生,而家人已经永别了。他回到家门口,楼下全是之前躲起来的孩子们的尸体,四处举目破败,他来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被躲在里头的老板叫住,喊他进来一起,老板说他已经贿赂了一个警察,之后会救他们出去。
后来,钢琴家就作为犹太人幸存者,来到围墙外工作,但 这样就安全了吗?他再次遇到了之前认识的一位很有手段的犹太人,他听说他们在策划反抗,但他无意参战,他求他帮他逃出犹太区,对方说,逃出去容易,但活下去难。不久,时机到了,他将犹太臂章丢掉,趁人不注意,走出了犹太区,他不知道日后的生活会是怎样。他之前认识的一对歌手夫妇冒死收留了他,他在这里终于感受到了活着的感觉,但他需要独自躲在一个公寓中生活,在这里透过窗户能看到围墙,相比在里边,围墙外边的生活总是要好些的,但是他心中还是放不下自己的音乐。
这是一部特殊的二战电影,导演没有纯粹的讲述犹太人怎么样,也没有主观性地描绘战争的残酷,他几乎是以一个第三视角,冷静的客观的告诉你:看吧,这就是战争。就像导演波兰斯基说的:你看不到导演的痕迹。而影片中多处运用长镜头来展示战争场面以及特写镜头,来表现钢琴家痛苦的内心世界。在镜头的运用上,影片利用低平的角度,将身材瘦弱的钢琴家置于画面的中心,通过一系列的长镜头来强调他的悲惨命运与残酷的现实。导演波兰斯基说:钢琴家的要义是宽恕与希望,它展示了个人的求生力量,当然它也展示了音乐的力量,展示了音乐是如何帮助钢琴家在战争中幸存下来。
对于钢琴家而言,音乐是他一生的热情,求生是他生命的杰作。我认为这部电影与其他的战争电影最大的不同,就是它仿佛把所有的情感都抛置一边,它只是在静静的叙述事实,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叙述战争,不但没有减轻震撼心灵的效果,反而使得影片更加迷人,更具思考。
战争笼罩下的日子何其艰苦,钢琴家顾不得脏水已经臭了,捧起来就喝,即便小心翼翼地活着,纳粹也不给这个机会,他们施行摧毁一切的计划,将一切都毁掉,眼看就要被发现,钢琴家连忙逃跑,只为了苟且的活着,迫不得已,钢琴家又逃回了围墙内的废墟中,饥饿难耐的他,发了疯的寻找食物,所幸,他发现了一罐腌黄瓜,但虚弱的他却无法打开罐头,这天,他听到德国人搜寻的声音,他连忙抱着唯一的罐头爬上阁楼,小心的躲避起来,求生经验告诉他将梯子拿上来,这样就找不到他了。
直到夜深人静,他才敢悄悄出来,寻找打开罐头的工具,他太虚弱了,不小心将罐头掉落,可是他却没有捡起来,顺着一看,原来他面前正站着一位德国军官,这个德国人和以往的德国人不一样他只问了他在干嘛,问他是不是住这,问他以前干什么的,当他听说,对面是个钢琴家时,就带他来到了一架钢琴前,让他弹奏一曲,钢琴家战战兢兢的坐下,五年了,这是他五年来第一次弹钢琴,弹奏的是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这首曲子藏着肖邦对故乡祖国满腔的爱,月光下,狼狈消瘦的钢琴家的身影有种特别的优雅与美,精神力量在这一刻完全绽放。一曲终罢,德国军官脸上藏不住惊讶的表情。
他放过了钢琴家,并询问了他的名字,有没有食物,表示还会再来。他开始悄悄给钢琴家送吃的,面包、果酱、还有一把开罐刀。临走前,还把自己的大衣送给钢琴家御寒。
不久之后,苏军过来了,钢琴家激动地跑下楼,在一番交涉后,钢琴家终于获救,重获新生。
德军战败后,那位德国军官被俘,他请求钢琴家的朋友让钢琴家来救他,可惜的是,最后没能如愿,死在了异国他乡。
艺术最大的价值是活在人心中,而生命最大的价值是活着。在时代洪流下,不论是硝烟还是和平,活着就是最大的价值。祝万事皆安。
2、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这是一部描述二战期间生活在波兰的一位犹太裔钢琴家的故事,导演没有用浓重的炮火和血腥的屠杀来表达战争的残酷,他讲述了一个弱者的故事。
他曾是上层社会的儒雅绅士,是波兰最著名的钢琴家,然而德国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们大肆迫害犹太人,使波兰的犹太人从50万直降到6万。影片中的钢琴家一直是个懦夫,他从来没有一丝反抗,他一直忍受、逃跑,经常可以看到他翻箱倒柜地找食物,他要的很简单,仅仅是生存。
看完电影,我经常回想起这样一幅图景,一个高大却虚弱的身体,带着一脸络腮胡子,狼狈不堪地跛行于已被完全破坏的房屋中,时不时地一些凶残的德国大兵目无表情地从空旷的街道上踢踏而过……我在想,这些士兵,他们真的明白这场战斗的意义吗?一张摆在军官桌前的全家福似乎在说,或许只是那个时代,那种环境造成了这一切,军人的职责永远只能是服从。
故事的结尾,一位德军高级将领帮助了这位钢琴家,是真的人性逆转吗?我想或许不是,或许只是因为他知道战争即将结束,或许他经历太多的血腥,需要一些心灵的救赎,我以为他只是一个人,而人心都是肉长的。有人说这段描述是为了煽情,而我了解到这的的确确是真实发生的事实。
听说钢琴家的原型出过一本书,真实地讲述了这段不堪的历史,但由于内容涉及波兰参与屠杀而被禁,很希望能知道书名,有机会一读,我,只想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
影片的名字是钢琴家,但我们却极少听到琴音,或许那个时代不容许美的东西蔓延,因为温柔流淌的琴音会穿越人的心灵,洗涤人们心中邪恶的灵魂,或许那位军官也是被音乐征服了。我注意到这位钢琴师在自由年代弹奏的音乐是轻柔而舒缓的,好似一股暖流在身边环绕。而当他带着恐惧,在饥渴的状态中为那位德国军官演奏时,他手中流淌出来的音乐却似乎在咆哮,在斥责德国人的暴行,他以为这是他最后一次演奏了,懦弱的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一个犹太人的心情……德国军官没有怒,他似乎想明白一些道理,其实铁蹄下的沉寂才是最强有力的控诉,他知道他们能征服一个民族的肉体,却永远征服不了这个民族的灵魂……(我很想知道影片中的这几段钢琴曲是什么年代的曲子,原曲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到此,我还时不时地回想起那个落破的像被缚的耶稣像的钢琴家,他怯生生地走进屋子,怯生生地演奏,他始终不忘抱着那个已经洒了大半的水罐,他实在太需要它了,所以仅管懦弱、仅管害怕,他却始终抱着它,就像守着自己的一笔财富……
我想,或许我们不需要用枪炮去表达残暴,也不需要用所谓壮举来展示人格魅力,一个普通人的一段剪影,或许就能很好地解释整个世界,这样的艺术表达才最真实,最撬动心灵……
有人说波兰人在这场战争中也表现的相当残暴,所以波兰人民不值得同情。我在想时间过去了这么久,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如何把这段历史真实地还原,让更多的人了解,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才是实实在在的。记得影片的结尾处,那位小提琴演奏家帮助钢琴家找寻那位军官,虽然他也曾受过很大伤害,虽然他曾很愤怒向德国战俘吐口水,但他还是以德报怨,这是一种宽恕,对别人,也对自己。记得美国的南北战争之后,林肯总统被杀,临死前说“不要报复”,或许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
钢琴家的影片中有许多隐含的历史背景,如果之前不能很好了解,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近期了解了一些二战的历史,但还是感觉不足够,未来要多了解,再回头看这部片子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印象最深刻的,是瓦列在雪中奔跑的那一段。漫天的白色,远处有行人走过。他们不会明白这个仓惶的男人经历了什么。而他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迈出那一步。
靠在墙上的时候,惊魂未定的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
影片中对于人性的刻画已经被太多文字所赞美。那种客观的'视角,描述了整个时期的状况。客观到了近乎冷酷和精确的地步。
罗曼·波兰斯基导演在这部片子里更多地使用着第三视角转切第一视角,用主角的眼睛去看待战争的残酷。在表现屠杀和局部战争时,丝毫没有含蓄的成分,德军连续近乎荒诞的屠杀的场景被直白地表现出来。在街头无辜被杀害的流民,亲手杀死自己婴儿的母亲,不明白要拿钱做什么却执着兜售牛奶糖的孩子,没有人情的犹太警察,只因为问了一句话而被枪杀的妇女...这些都被审视的镜头表露出来,令人情绪沉重。
这是一首剖析人性的残酷悲歌。
犹太酒吧里,肖邦的音乐和自私地验证金币的商人,瓦列在极端困顿状况下依旧颤动的手指,在脑海里响起的旋律,在饥饿和恐惧中揉搓泥灰的双手,钢琴上端放的德国军服,依旧忧伤、动情的旋律。这些都是细节,而正是细节决定了影片的深刻。
而这部影片真正令我着迷的,则是它独特的视角。
艺术不是奢侈品,它的根基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生活,在绝境中让我们更坚韧.战争中幸存下来的人成千上万,每个人遭遇不同。瓦列是一个钢琴家,他有音乐傍身,比别人可能要坚强一点,柔韧一点,淡薄一点。他逃脱死亡的同时也在雕刻着死亡,带给我们一种生的期望,给我们勇气应对我们自己所遇到的一些挫折。
记得上课时,老师向我们分析这首肖邦第一叙事曲。说它是肖邦为了祖国和战争而写下的曲子。那时并不能够理解这其中的含义,匆匆记下了曲式分析要点,还有那些美丽的和声。好吧,该激情的地方,就激情。该柔情的地方,就柔情。当时的想法就是这样。然后到了上课时,老师很不满意地告诉我们,你们的演奏没有灵魂。你要去理解作曲家的感受。
此刻重新看了这部影片,似乎理解了老师想要表达的东西。因为那个德国的军官,居然让瓦列演奏肖邦的曲子。或许它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对战争的唾弃,然而美的事物终究是不分国界的。
钢琴家电影观后感
这是一部描述二战期间生活在波兰的一位犹太裔钢琴家的故事,导演没有用浓重的炮火和血腥的屠杀来表达战争的残酷,他讲述了一个弱者的故事。
他曾是上层社会的儒雅绅士,是波兰最著名的钢琴家,然而德国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他们大肆迫害犹太人,使波兰的犹太人从50万直降到6万。影片中的钢琴家一直是个懦夫,他从来没有一丝反抗,他一直忍受、逃跑,经常可以看到他翻箱倒柜地找食物,他要的很简单,仅仅是生存。
看完电影,我经常回想起这样一幅图景,一个高大却虚弱的身体,带着一脸络腮胡子,狼狈不堪地跛行于已被完全破坏的房屋中,时不时地一些凶残的德国大兵目无表情地从空旷的街道上踢踏而过……我在想,这些士兵,他们真的明白这场战斗的意义吗?一张摆在军官桌前的全家福似乎在说,或许只是那个时代,那种环境造成了这一切,军人的职责永远只能是服从。
故事的结尾,一位德军高级将领帮助了这位钢琴家,是真的人性逆转吗?我想或许不是,或许只是因为他知道战争即将结束,或许他经历太多的血腥,需要一些心灵的救赎,我以为他只是一个人,而人心都是肉长的。有人说这段描述是为了煽情,而我了解到这的的确确是真实发生的事实。
听说钢琴家的原型出过一本书,真实地讲述了这段不堪的历史,但由于内容涉及波兰参与屠杀而被禁,很希望能知道书名,有机会一读,我,只想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
影片的名字是钢琴家,但我们却极少听到琴音,或许那个时代不容许美的东西蔓延,因为温柔流淌的琴音会穿越人的心灵,洗涤人们心中邪恶的灵魂,或许那位军官也是被音乐征服了。我注意到这位钢琴师在自由年代弹奏的音乐是轻柔而舒缓的,好似一股暖流在身边环绕。而当他带着恐惧,在饥渴的状态中为那位德国军官演奏时,他手中流淌出来的音乐却似乎在咆哮,在斥责德国人的暴行,他以为这是他最后一次演奏了,懦弱的他用这种方式表达了一个犹太人的心情……德国军官没有怒,他似乎想明白一些道理,其实铁蹄下的沉寂才是最强有力的控诉,他知道他们能征服一个民族的肉体,却永远征服不了这个民族的灵魂……(我很想知道影片中的这几段钢琴曲是什么年代的曲子,原曲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意境)
到此,我还时不时地回想起那个落破的像被缚的耶稣像的钢琴家,他怯生生地走进屋子,怯生生地演奏,他始终不忘抱着那个已经洒了大半的水罐,他实在太需要它了,所以仅管懦弱、仅管害怕,他却始终抱着它,就像守着自己的一笔财富……
我想,或许我们不需要用枪炮去表达残暴,也不需要用所谓壮举来展示人格魅力,一个普通人的一段剪影,或许就能很好地解释整个世界,这样的艺术表达才最真实,最撬动心灵……
有人说波兰人在这场战争中也表现的相当残暴,所以波兰人民不值得同情。我在想时间过去了这么久,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如何把这段历史真实地还原,让更多的人了解,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才是实实在在的。记得影片的结尾处,那位小提琴演奏家帮助钢琴家找寻那位军官,虽然他也曾受过很大伤害,虽然他曾很愤怒向德国战俘吐口水,但他还是以德报怨,这是一种宽恕,对别人,也对自己。记得美国的南北战争之后,林肯总统被杀,临死前说“不要报复”,或许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该学习的。
钢琴家的影片中有许多隐含的历史背景,如果之前不能很好了解,对这部影片的理解就会大打折扣。近期了解了一些二战的历史,但还是感觉不足够,未来要多了解,再回头看这部片子或许有不一样的收获。
本文关键词:钢琴家电影观后感1000字,钢琴家电影观后感400字,钢琴家电影观后感200字,钢琴家电影观后感800字,钢琴家电影观后感600字。这就是关于《钢琴家电影观后感,钢琴家电影观后感300字(悲怆而伟大》——电影《钢琴家》影评)》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