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日昳是什么意思】,时辰分上中下命,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唐诗宋词里的十二时辰,每分每秒都有诗意2、日昳是什么意思:时辰分上中下命1、唐诗宋词里的十二时辰,每分每秒都有诗意
我们的祖先白天观日、夜间观星,根据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将一天平均分为十二个时段。又因古人将天穹以北极星为中心划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方位,他们认为太阳每昼夜绕北极星旋转一周,分别经过这十二个方位。
除了用地支计时,古人还给这十二个时辰起了富有诗意的名字: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下面让我们来一起品读诗词里的十二时辰,领略时间之美。
唐诗宋词里的十二时辰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整理:马洪萌
子时,即夜半,又名子夜、中夜,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左传·哀公十六年》中的“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是迄今所见到的,“夜半”一词作为时间使用的最早用例。
枫桥夜泊
唐代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丑时,即鸡鸣,又名荒鸡。诗经中曾多次提到“鸡鸣”,如“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而“鸡鸣”一词作时间使用,源于《春秋左传正义》。古代,汉人将鸡褒称作“知时畜也”。赞曰:“守夜不失时,信也。”
登飞来峰
宋代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寅时,即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这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孟子·告子上》说:“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是迄今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早上五盘岭
唐代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谿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卯时,即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日出”一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濡。”古代官员上早朝,卯时在衙门口点名, “点卯”一词作为上班报道的说法,沿用至今。
次潼关先寄张十二阁老使君
唐代 韩愈
荆山已去华山来,日出潼关四扇开。
刺史莫辞迎候远,相公亲破蔡州回。
辰时,即食时,又名早食。这一时间,是古人吃早饭的时间。秦汉时期,民间一天只吃两餐,以早餐为主餐。“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便已出现。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
拟寒山自述 其七
宋代 释咸静
五更一盂粥,辰时一顿饭。
昼夜两觉眠,一日事俱辨。
毁我还自毁,赞我还自赞。
是非与荣辱,红炉赤金弹。
巳时,即隅中,又名日禺等,是临近中午的时候。“隅中”一词最早出现于《淮南子·天文训》:“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粥罢
宋代 程珌
饭已茶三啜,隅中粥一盂。
陶然咏皇化,安用东封书。
午时,即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此时,太阳行至中天,烈日当头。在古代,午时是集市交易的时间,《易经·系辞下》中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也说,“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
菩萨蛮•初夏
宋代 王齐愈
暑烦人困妆时午。午时初困人烦暑。
新诗得酒因。因酒得诗新。
缕金歌眉举。举眉歌金缕。
人妒月圆频。频圆月妒人。
未时,即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昳,以中天为界,与隅中相对。日昳最初作为时间名词出现是在《史记·天官书》中:“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
幽事绝句
宋代 陆游
客生闻吠犬,草茂有鸣蛙。
日昳方炊饭,秋深始采茶。
申时,即晡时,又名日铺、夕食等,是古时汉人吃晚饭的时段。“晡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文学作品中,古人常以“晡”字来代替“晡时”。《资治通鉴·唐纪》里:“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十二时行孝文
唐代 白居易
晡时申,父母堂前莫动尘。
纵月些些不称意,向前小语善谘闻。
酉时,即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古人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 “日出为昼,日入为夜。”日入始见于《春秋左传正义》:“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庄子·让王》说:“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
饮酒·七
魏晋 陶渊明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戌时,即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屈原在《离骚》中初次使用黄昏一词:“昔君与我诚言兮,曰黄昏以为期,羌中道而改路。”
乐游原
唐代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亥时,即人定,又名定昏等,是十二时辰中最末一个时辰。此时夜色已深,人们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孔雀东南飞》有“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
人定
唐代 白居易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
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2、日昳是什么意思:时辰分上中下命
时辰分上中下命
时辰分上中下的详解
1、古代一时辰分上中下三个时刻
不是上中下,而是一二三刻,一刻15分钟。常说的午时三刻,而没有说午时下刻的
一个时辰分为八个时刻。 又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2、算命中的已时上中下啥意思
“已时上中下”是算命学中将一个时辰分为三刻来计算。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120分钟),一刻等于40分钟。总称上中下三刻,也叫一时三刻。
3、时辰分为上下两刻,这种说法准确吗?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时辰分上中下命
时辰分上中下的详解
1、古代一时辰分上中下三个时刻
不是上中下,而是一二三刻,一刻15分钟。常说的午时三刻,而没有说午时下刻的
一个时辰分为八个时刻。 又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2、算命中的已时上中下啥意思
“已时上中下”是算命学中将一个时辰分为三刻来计算。一个时辰为两个小时(120分钟),一刻等于40分钟。总称上中下三刻,也叫一时三刻。
3、时辰分为上下两刻,这种说法准确吗?
1、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15时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17时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21时至23时)。
2、二十四时辰制。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出现于先秦。昼夜各五分。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即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4、五时辰制。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可能起源于商代。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时辰分上中下命
丑时出生
也就是凌晨1点到3点,这个时间出生的人待人热情大方,骨子里有种不服输的干劲,不管面对再大的难题,他们都有信心和能力去解决,虽然在少年的时候经历很多不平顺,但是到中年之后,运势开始凸起,不管是做自己的事业,还是进入职场,都注定顺风顺水,后福多多,老来安乐。
辰时出生
生在早上7点到11点的人,此生事业运极佳,能力出众。无论在什么行业中,都能混的'如鱼得水,身居高位。尤其是女人,她们的旺夫能力也是数一数二。在自身发展顺利的同时,还可以为老公带来好运,大吉大利。虽然外貌出众,多才多艺,却低调做人,聚财能力一流。婚后十年富裕安乐,平安顺遂。
亥时出生
出生在亥时的人,往往是上等命格。因为亥时五行为水,水为财,还是出生的人水旺,所以命中的财旺,财旺之人多半是好命之人,因此这个时辰出生的孩子多数是属于上等命格。而且这个时辰出生的人,往往性格随和,踏实勤奋,这样的性格给他们带来了不少的朋友与知己,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从来不会觉得寂寞。加上他们聪明上进,所以事业发展也相当好。
卯时出生
卯时的人似乎都是心肠善良慈悲他们性格和顺,个性温柔体贴体谅别人。颇受人欢迎,卯时人的后半生注定大富大贵,事业有成,享福无穷。他们一辈子积累下广泛善缘。年纪越大,越富贵逼人,喜事当头,鸿运高照,钱财丰隆,财门大开。卯时出生的人,他们命格五行为土,厚土生金,无论出生时遭遇如何,他们在今后的风云变化中依然能够获得无上财富,成就光荣事业,名垂千古。
本文关键词:时辰上中下算命,一个时辰上中下怎么分,每个时辰上中下克吉凶,上中下命格,命格上中下。这就是关于《日昳是什么意思,时辰分上中下命(唐诗宋词里的十二时辰)》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