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今河南沁阳人,唐代诗人。25岁中进士,曾任县尉、秘书郎和东川节度使判官等职。因受牛李党争影响,被人排挤,潦倒终身。所作咏史诗多托古以讽时政,无题诗很有名。擅长律绝,富于文采,构思精密,情致婉曲,具有独特风格。然有用典太多,意旨隐晦之病。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有《李义山诗集》。
今天复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原文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首诗的大意是:你来信问我什么时候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此时此刻,我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巴山连夜暴雨,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池塘。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一起剪掉烛花,秉烛夜话。那时我再回头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据资料记载,这首诗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家中的妻子之作。李商隐38岁那年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那时山高路远,通讯不便,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雨寄北》。也就是说,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李商隐并不知道妻子已经去世,谁知这首寄怀诗竟是二人最后的诀别。
李商隐这首《夜雨寄北》是其身居异乡巴蜀,写给远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是她给对方的复信。这首诗即兴写来,写出了诗人刹那间情感的曲折变化。语言朴实,在遣词、造句上看不出修饰的痕迹。与李商隐的大部分诗词表现出来的的辞藻华美,用典精巧,长于象征、暗示的风格不同,这首诗却质朴、自然,同样也具有“寄托深而措辞婉”的艺术特色。这首诗构思新巧,跌宕有致,言浅意深,语短情长,具有含蓄的力量,千百年来吸引着无数读者,令人百读不厌。
千百年来,李商隐一直拥有众多拥趸和粉丝,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就是人们普遍喜欢李商隐的爱情诗。李商隐的爱情诗格调凄美,低徘婉转。虽然写尽了男女主人公爱情实现的艰难,以及异地相思的痛楚,却凄而不苦,反而有一种酸楚、凄绝的美。恰恰因为如此,一千多年过去了,《夜雨寄北》的生命依然新鲜如初。多少人沉浸在这首诗里,反反复复地低吟浅唱;多少人在这首诗里,品味着爱情的离合悲欢;多少人因为遇见了这首诗,才感受到了情诗的巨大魅力,并不可遏制地迷恋上了李商隐。
2021年8月1号
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
开首点题,“君问归期未有期”,
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诗前省去一大段内容,可以猜测,此前诗人已收到妻子的来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归故里。诗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团聚。
但因各种原因,愿望一时还不能实现。首句流露出离别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三、四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心中满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将来。那时诗人返回故乡,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窃窃私语,情深意长,彻夜不眠,以致蜡烛结出了蕊花。他们剪去蕊花,仍有叙不完的离情,言不尽重逢后的喜悦。这首诗既描写了今日身处巴山倾听秋雨时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来日聚首之时的幸福欢乐。此时的痛苦,与将来的喜悦交织一起,时空变换,此诗语言朴素流畅,情真意切。“巴山夜雨”首末重复出现,令人回肠荡气。“何当”紧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现了作者思归的急切心情。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
一、出自
《夜雨寄北》唐· 李商隐。
二、全文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三、译文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
四、赏析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翻译一下,那就是:“你问我回家的日期;唉,回家的日期嘛,还没个准儿啊!”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
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愿望。
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何当”(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君问归期未有期”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共剪……”、“却话……”,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共剪西窗烛”,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
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此时“独听巴山夜雨”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五、作者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1],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著名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李商隐又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本文关键词:何当共剪西窗烛全诗,何当共剪西窗烛是谁写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什么情感,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就是关于《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却话巴山夜雨时赏析(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