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哪里,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苟利于民,不必法古――选自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2、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哪里1、苟利于民,不必法古――选自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
(一)课文原句:“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六年级下册第17课)
(二)文化因素:出自《淮南子·氾论训》:“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夫夏商之衰也,不变法而亡。三代之起也,不相袭而王。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度各因其宜,故变古未可非,而循俗未可多也。”
(三)文化内涵:引文的内涵是:只要现在实行的政策有利于人民,就不必效法先人的制度;只要新制度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老规矩。夏商的衰微,是因为不变法而灭亡的;禹汤武三代的兴起,是不互相因袭而称王的。
因此圣人执政,他的法律和时代一起变动,礼制与习俗一起变化,衣服器械各自方便它们的使用;法令制度各自依照它们的适宜情况而制定。因此改变古制无可非议,而依循旧俗不值得赞美。
由上述文字可知,这段《氾论训》实际上乃是一篇改革的宣言。意在强调: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本来就是历史的常态,只要坚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事业发展这两条原则,如果需要改革就应该努力推进。也只有推进改革,才能够达到有利于人民,有利于事业发展这一目的。如果拒绝改革,拒绝创新就只能被历史淘汰。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作者是刘安及其门客。此书的《氾论训》中有四句名言,前两句已列在上面,不再重复,另外两句为:“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古代善于进行奖励的人,可以做到奖励少数人而振作很多人努力工作;善于进行惩罚的人,可以用简易的刑罚警醒大多数人不犯法)。”这两句话非常好,与作领导者的关系密切,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治理方案。
说明:为了帮助小学生家长顺利地为自己的孩子答疑,帮助小学新入职的教师查找资料,帮助高年级学生顺利自读,本《随笔》将对这些含传统文化因素的名言警句做一些讲解。敬请阅读。
2、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哪里
淮南子·汜论训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西汉刘安的《淮南子·汜论训》,原文是:“荀利于民,不必法古;荀周于事,不必循旧”。意思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淮南子·氾论训》,相传是由西汉皇族淮南王刘安主持撰写,该书在继承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础上,综合了诸子百家学说中的精华部分,糅合了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因此对后世研究秦汉时期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原文是“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意思是只要对人民有好处,就不必一定要效法古人的制度;只要有助于事情的成功,就不必沿袭旧有的规矩。意义是因社会和自然在变化和发展着,因而人类以自身的力量和智慧不断地“去其所害,就其所利”,以变化发展的自我来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社会和自然。作者通过对远古以来礼乐变化发展的考察,强调了时变的重要性。他说:“先王的制度,不适宜的就废除它,而近代的处事方法是好的,就加以继承和发扬。”治理国家虽然有常规,但要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政治教化也要切实有效。所以法度要随时势的变化而变化,礼节随习俗的不同而变化,这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这就是一篇改革的宣言,是说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本来就是历史的常态。只要坚持有利于人民、有利于事业的原则,改革就应该推进,也只有推进改革,才能够达到所谓有利于民、有利于事业的这样一个目的。这也就是习近平主席说的,如果拒绝改革、拒绝创新,就只会被历史淘汰。
本文关键词: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哪里?,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于哪个,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哪里,苟利于民不必法古是出自谁,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于谁。这就是关于《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苟利于民不必法古出自哪里(不必法古――选自小学六年级语文课本)》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