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包车为什么姓“黄”】,黄包车是什么年代的,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旧上海具有时代意义标志性的黄包车2、黄包车为什么姓“黄”1、旧上海具有时代意义标志性的黄包车
黄包车的前身叫“东洋车”又称人力车,约1870年为日本人所创制。是一种用人力拖拉的双轮客运工具。
1873年,法商米拉看到上海租界市面日趋繁荣,交通工具的不敷应用,向法租界公董局呈报一份计划,要求“在两租界设立手拉小车客运服务机构”,并申请十年专利经营,后经法租界公董局与公共租界工部局协商,同意由两局发放人力车执照,并批准路程价格。次年首批300辆黄包车从日本引进。1月20日,上海首家外国小车洋行登报启事:“外国小车出赁”。启事云:“今有本行新到洋车,比中华车大不相同,不论天暗下雨,一样可推。车上另有篷帐,下雨不湿衣服,格外奇巧,贵客商欲坐者,请至本行贾可也”。启事还订明路程远近的价格。
先期引进的几批东洋车车身很高,木制的双轮同马车后轮差不多大小,轮外包镶铁皮,行路时隆隆作响,车座颠得厉害,乘坐很不舒服,一般人都不愿问津。后来加以改进,放低车身,用钢丝铁圈代替木轮,外箍橡胶车胎,由此行车时声音很小,车身也平稳,乘客再无震颤之苦,乘坐者也渐渐多起来,到辛亥革命后开始流行起来。这种经改进的东洋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非常醒目,所以被称之为“黄包车”。
旧上海的黄包车绝大部分是车行出租给车夫的。外国人米拉所开车行的黄包车有300辆之多,由于使用率高,多数车辆肮脏破旧;也有精美的黄包车,那是有钱人购置、雇用车夫的自备车;还有一种是拉车人自购的车,多为半新旧的车子,经修饰后,也上街拉生意,并逃捐照会,故称“野鸡车”。
黄包车初时为双人同坐,男女可同坐,1879年,因认为男、女同坐有伤风化,车夫拉双人车也颇困难,因而禁止双人同坐。1890年车价约为1英里内5分,2英里内1角。随着城市经济发展,黄包车的数量也不断增加,至抗战前夕,由租界发放照会的黄包车已经有八万多辆。当时上海人出门乘坐黄包车去办事、购物、串亲访友已成为一种时尚,也是主要的代步工具。40年代原后因三轮车的出现,黄包车逐渐淘汰。解放初,黄包车几乎绝迹。1956年,上海最后两辆黄包车被送进博物馆,作为展品供人参观。
2、黄包车为什么姓“黄”
“黄包车”其实是东洋车的另一种叫法,这个名字起源于1913年。当时为区别私人拥有的东洋车与用来营运拉客的公共东洋车,公共租界工部局规定后者必须漆成黄色。由此,东洋车逐渐被称为“黄包车”。
在电影中我们都会经常看到黄包车的出现,黄包车作为最简单的人力交通工具,不仅方便,还能遮风挡雨。有的小伙伴就有疑问了,为什么黄包车要姓“黄”呢?
黄包车的起源
上海由于租界比较多,接到比较窄,马车确实不灵活,一位法国商人,叫做米拉,自从来到中国就看准了这个痛点,瞄准了这个商机,在煞费苦心的周转下,终于在1874年3月24日,成功完成了上海第一家人力车公司的注册工作,他旗下的300辆人力车终于可以上路了。
因为黄包车最初的构想起源来源于日本,因此在当时的主流叫法应该是“东洋车”。东洋车的商业化,很快适应了上海的现状,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而由于其随时随地可以上下客的优点,即使此后晚晴民国时期公共汽车、有轨电车不断在上海出现,“东洋车”依旧能够依靠差异化优势持续生存发展下去。
随着人力拉车的风靡,不仅仅商人开始打着这块蛋糕的主意,同样很多富豪,私人也开始配备“东洋车”。
政府为了区别商业用车跟私人用车,规定,商业用车必须刷成黄色的进行运营。
有点类似今天的的士,虽然都是汽车,但是我们能一眼就能分别出哪个是私家车,哪个是的士。
而随着东洋车的盛行,黄包车的名字不胫而走,随着近年来以老上海为背景的电视剧热播,黄包车的概念更是深刻烙印了下来。
为什么是黄色,而不是别的颜色?
这也商人的营销的一种手段,在中国黄代表的是尊贵,为了给客人更好的体验。黄色成为了主流色。
退出历史舞台
黄包车夫长期以来都给人留下了悲惨的印象。除了工作本身的高强度,坐车人的锦衣玉食与拉车人的衣衫褴褛这种视觉上的鲜明对比,无疑也助推了人们对于这个职业群体的同情,使得黄包车夫成为那个时代被压迫者的一个典型代表。
1956年,黄包车在上海退出了历史舞台。
声明:本篇经验系酷知网「www.coozhi.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关键词:黄包车长什么样子,黄包车的意思是什么呢,黄包车是啥意思,黄包车名字由来,黄包车为什么叫黄包车。这就是关于《黄包车为什么姓“黄”,黄包车是什么年代的(旧上海具有时代意义标志性的黄包车)》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