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联的来历】,对联的来历和发展过程,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什么是对联,有哪些基本知识2、对联的来历1、什么是对联,有哪些基本知识
对联,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也叫楹联、对子,起源于桃符。
对联的基本知识,主要有基本概念、发展由来、规则特点和内容分类等四个方面。
一、基本概念。
对联,也叫楹联、对子、门对等,是一种源远流长、雅俗共赏的应用文体,是汉语特有的文学瑰宝。它要求字数相等、言简意赅,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独特文学艺术表现形式。
对联,由横批、上联、下联等三部分组成,被广泛使用于过年、名山盛景、居家、婚庆和生意开张等。一般情况下,谈论对联知识、规则等,主要是针对上下联。
二、发展由来。
对联,起源于桃符,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早在秦汉以前,中国的中原地区,就有过年时悬挂桃符的习俗。桃符,是在两块桃木片上分别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于门两边,有驱邪护宅之意。
现在的春联,就是由桃符演变发展而来。最早的一副春联,为后蜀主孟昶所做,他把过去桃符刻两个神的名字,换成了“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也是最早的对联。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期。 2005年,国务院将对联这一习俗列为了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规则特点。
对联在创作上,采用了律诗的格律要求,讲究字数相等、对仗工整、平仄相谐和内容相关等规则,类似于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
1.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不能有多有少。
2.对仗工整。同等位置的词语,要词性相当,都是名词、动词等;相同位置的词组语法,要结构一致或相近,都是主谓宾、主谓结构等。同时,相同位置不能是同一个字。
3.平仄相谐。上联末句尾字是仄声,下联末句尾字是平声。句内,词与词之间,平仄要间隔;上下联的对应位置词,平仄要相对。同时,上下联在节奏上的停顿,要一致。
4.内容相关。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呼应,但不能重复。
另外,横批,称为对联的题目,也对联的中心,可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四、内容分类。
1.字数多少。对联因字数多少,分为短联、中联和长联。
短联,为字数较少,一般不需要在文中断句的对联,如“山有色,水无声”、“夏雨、春风”。最短的对联,只有两个字。
中联,一般字数在十字至二十五字间,如“月落天光送曙,冰消地气回春”、“夜半星移惊起一林宿鸟,春深雷动震醒九渊潜龙”。
长联,一般是指全联超过四十字的对联。最长的对联,云南昆明滇池大观楼的长联,堪称"古今天下第一联”,为清朝孙髯翁所作,共一百八十个字。
2.内容体裁。有叙事联、状景联、抒情联、晓理联、评论联。
3.联语出处。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拆字联。
4.写作方法。有正对、反对、串对。
5.应用范围。有春联、门联、装饰联、交际联、婚庆联、开业联、丧联。
2、对联的来历
简要回答
早在秦汉时期以前,我国民间就有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的桃符,就是把传说中降鬼大神的名字,分别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在左右门两边,用来驱鬼压邪。
每逢过年的时候,中国民间都有贴对联的习俗,这个习俗的历史已经很悠久,那么对联的来历是怎样的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对联,是我国一种独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对联历史悠久,始于五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笔宝贵财富。
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诗。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一直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人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声明:本篇经验系「www.coozhi.com」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关键词:对联的来历英文版,对联的来历和风俗,对联的来历与发展,对联的来历100字,对联的来历30字左右。这就是关于《对联的来历,对联的来历和发展过程(什么是对联,有哪些基本知识)》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