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青藏高原湖泊冬季水位不降反升?原来水从这里来……2、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1、青藏高原湖泊冬季水位不降反升?原来水从这里来……
该文章的第一和通讯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类延斌副研究员介绍,影响湖泊水量平衡的因素较多,如大气降水、湖面蒸发、冰冻圈消融、地下水补给或渗漏等。由于缺少系统的水文气象观测资料,此前对高原湖泊水量平衡的研究大多侧重地表水,难以直接监测和量化地下水对湖泊的补给。
青藏高原大多数湖泊在冬季湖面结冰期水位保持稳定或微弱下降。最新监测结果表明,青藏高原西部湖泊在湖面结冰期水位出现显著上涨,如鲁玛江东错、美马错、结则茶卡和龙木错等。
冬季湖面结冰期鲁玛江东错和美马错湖水水位变化
在鲁玛江东错和美马错,湖面结冰期的水位上涨幅度可达0.25-0.35米,约占全年湖水水位升高值的一半。
综合考虑冬季湖面降雪、入湖径流和湖面升华因素,科研人员发现,冬季湖面结冰期水位上涨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水补给,其补给量占流域内夏季总降水的13-25%。
对全年湖水水量平衡的计算结果表明,地下水补给占总入湖流量的59-66%,说明地下水补给不仅对高原西部湖泊水量平衡起到关键作用,还是区域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研人员进一步分析发现,青藏高原西部地下水的形成可能与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有关。
研究区域地质构造图和湖泊水量平衡观测点位置
研究区域基岩以石炭纪和二叠纪的灰岩为主,各个流域均分布有地壳断裂产生的活动正断层带,有利于地表水向下渗透形成地下水,并在下游补给湖泊。高海拔地区的冰川、积雪融水通过活动断层破碎带补给地下水,并在低海拔地区汇入湖泊。由于地下水补给稳定且循环周期长,大量地下水补给显著改变高原西部湖泊水位季节变化。
研究区流域水循环示意图
该成果相关数据——青藏高原西部湖泊水位监测数据已在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网站共享。
作者:许琦敏
图片:受访者提供
2、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
简要回答
特征包括:地势高亢、历史年轻、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高原动植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现象、垂直变化普遍并与水平地带紧密结合等。
我国的青藏地区自然环境复杂,气候恶劣,有部分地区不适合人居住,那么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都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吧。
详细内容
地势高亢、历史年轻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地球上最近一次强烈的、大规模的地壳变动——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密切相关,表现为大幅度的近代上升,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且有许多超过雪线、海拔6,000—8,000米的山峰,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高原。在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总轮廓中有三级阶梯,青藏高原是最高一级地势阶梯,是亚洲许多大河的发源地,由此向东逐级下降,最后经由我国东部低地及浅海大陆架没入太平洋海盆。
太阳辐射强、气温低、日较差大空气稀薄、大气干洁的青藏高原上,太阳总辐射高达130—190千卡/厘米2·年,比同纬低海拔地区高50—100%不等。但高海拔所导致的相对低温和寒冷是突出的。高原面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低达—10——15℃,与我国温带地区大体相当。暖季,我国东部夏季风盛行,最热月平均气温大多在20—30℃之间,且南北差异不大,唯独青藏高原成为全国最凉的地区。
冰雪与寒冻风化作用普遍巨大的海拔高程有利于冰川、冻土的发育和独特的冰缘与寒冻风化作用。青藏高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冰川作用中心,现代冰川发育,占全国冰川面积的五分之四以上。第四纪古冰川地貌遗迹广布于极高山区周围,部分地区还成为景观的重要要素。冻土在高原上广泛发育,其中多年冻土连续分布于高原中北部,厚达80—120米,成为中低纬巨大的冻土岛。
高原动植物地理和生态适应现象青藏高原上动植物区系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动物方面高原内部属古北界区系,东南部属于东洋界区系;植物方面相应地分属于泛北极区的青藏高原植物亚区和中国-喜马拉雅森林植物亚区,即历史古老的喜暖湿成分占据东南部,而较年轻的耐寒旱种类则分布于高原内部。
垂直变化普遍并与水平地带紧密结合青藏高原不仅边缘高山环绕、高差悬殊,而且高原内部也广布许多山脉,起伏不小。因此垂直自然带普遍发育,可以归纳为海洋性系统与大陆性系统两类性质不同的带谱。另一方面,范围巨大的青藏高原受大地势结构和大气环流特点的制约,形成了自东南向西北由暖湿至寒旱的水平分异梯度,表现为从森林—草甸—草原—荒漠的地带性变化。
本文关键词: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ppt,用两个字概括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思维导图,两个字概括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这就是关于《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特征,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青藏高原湖泊冬季水位不降反升)》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