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抒发了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关于庭中有奇树教案一等奖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庭中有奇树教案一等奖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欢迎阅读与收藏。
庭中有奇树教案一等奖
【课题】《庭中有奇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关于《庭中有奇树》的文学常识;落实字词,可以熟练翻译文言文;积累文言语法。
2.过程与方法:运用想象描绘诗歌所描写的画面以配合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古人细腻的情感表达;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掌握常用字字义及用法
2、能够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并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
3、体会文中人物内心悠长细腻真挚的情感,了解古人朴素自然的情感,从中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图解法、提问法、小组讨论法、迁移练习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语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古诗十九首》的评论,经过上节课的了解,大家已经对《古诗十九首》和《庭中有奇树》有了一定的感知,那今天我们就一起更加深入地探究这首诗歌。
接着,全班诵读《庭中有奇树》。
走进诗歌
温故知新
《庭中有奇树》属于几言诗呢?
五言诗。
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
这首诗歌可以分成几个层次呢?怎么分?
全诗共八句,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与后四句描绘了两幅图画。
诗歌讲解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PPT展示,并配图)
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释词:
奇树:珍贵的树。奇:不一般。
发华滋:花开得正繁盛。华,同花。滋,繁。
荣:花。木本之花曰荣,草本之花曰华,这里上下句互通。
遗:读作wèi,赠送的意思。
所思:思念的人。
释句:
庭院里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
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
4、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
“奇树”说明了树的不一般,“发华滋”道出树的花枝繁茂,有如此美妙的树却无人与主人公一同欣赏,主人公内心的空虚、寂寞,感情的没有寄托、没有慰藉油然而生。独自摘下美丽的花朵,想送给心上人却不知该往哪送,更显出了主人公的孤寂之情。作者用几个字,便反衬了主人公寂寞悲凉的心境,勾画出一幅孤寂折花图。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PPT展示,并配图)
1、小组讨论,找出关键词、关键字
2、释词:
馨香:香气
盈:满
莫:没法
致:送到
别经时:离别已经有相当长的时间了。
释句:
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
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4、提问:这四句诗有什么妙处?表达了什么情感呢?
(小组讨论,再派代表发言)
一个“盈”字,表明了花的香味之浓,如此香郁的花朵本应愉悦地欣赏的,但此时心上人却在远方,使一切愉悦之情又淡然、惨然,更衬托出悲凉孤寂之情。“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用先抑后扬的手法,表达了主人公对心上人深深的思念之情,描绘出了一幅孤寂赏花图。
品味总结
1.本诗为什么要以折花写起?有什么样的作用或意义?
这是女子怀念远行情人的诗,因为古代女子受到封建礼教的严重束缚,生活的圈子很狭小,不像许多男子那样,环境的变迁,旅途的艰辛,都可能引起感情的波澜;这些妇女被锁在闺门之内,周围的一切永远是那样沉闷而缺少变化,使人感到麻木。唯有气候的变化,季节的转换,是她们最敏感的。而她们情感表达也非常含蓄、细腻。所以古诗中写女子的相思之情,就总是以季节的转换来引出下文的情感变化。将这种场面和思妇怀远的特定主题相结合,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形成了一种深沉含蕴的氛围,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
2、点明全诗主题的是哪一句?在这首诗中有什么作用?
点明全诗主题的是“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这是主人公无可奈何、自我宽慰的话,同时也点明了全诗的主题。诗人对于花的珍奇美丽,本来是极力赞扬的。可是写到这里,突然又说“此物何足贵”,其实,对花落下先抑的一笔,正是为了后扬“但感别经时”这一相思怀念的主题。无论说花的可贵还是不足稀奇,都是为了表达同样的思想感情。但这一抑一扬,诗的感情增强了,最后结句也显得格外突出。诗写到这里,算结束了。然而题外之意,仍然耐人寻味:主人公折花,原是为了解脱相思的痛苦,从中得到一点慰藉;而偏偏所思在天涯,花儿无法寄达,平白又添了一层苦恼;相思怀念更加无法解脱。
板书
折花图(奇树发华滋荣遗)
反衬
庭中有奇树思念孤寂
赏花图(馨香盈莫致别经时)
先抑
初中语文教学方法
一、学习准备
语文学习需要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比如工具书等。作为一个初中生,身边应有《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成语小辞典》;除此之外,为便于学习文言文,如果能有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学生古汉语词典》就更好了。当然有了以上提到的工具书只是一个基本的准备,关键还是要养成只要读书就查阅词典的好习惯。语文学习过程中还要用好一些相关资源如:语文课本、班级图书角、学校阅览室、家庭藏书以及考试资源等。
二、学习方法。
1、语文学习方法五原则
(1)循序渐进的原则。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切忌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每天,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仔细的读几篇文章;一个学期读几本名著,做几本读书笔记,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
(2)熟读精思的原则。就是要根据记忆和理解的辨证关系,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3)自求自得的原则。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4)博研结合的原则。坚持博研结合,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
(5)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原则。《红楼梦》语云:事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炼达即文章。语文学习,如果只局限于课堂是学不好的。
2、运用联想和想象
联想和想象伴随学习语文的始终,听说读写都离不开联想和想象。例如,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春》,就可以联想起我们学习过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浅草才能没马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诗句,还可以通过想象在头脑再现文章的内容和情景。
3、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活动
在学校里,语文学习主要表现为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语文课本的学习。对课本中的文章,老师有老师的理解,老师的理解融入了他们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是成年人的理解。老师的话也好,教参的话也好,都是一家之言。学生可以有也应该有自己的理解,这理解之中融入了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是未成年人的理解,说不定你们自己的理解会更好。课堂上同学们如果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一定很高兴,因为他希望与我们进行思想交流,心灵的沟通和智慧火花的碰撞。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既可以激活同学们的思维,还可以锻炼你们的多种能力。所以,学生应该多思考,多提问,多研讨,使课堂活动丰富多样,精彩纷呈。
4、掌握两种学习技能
第一,学会快速阅读。在实际学习中,许多同学习惯于上课听讲,下课做作业,即使是语文课本也不甚阅读,更不用说大量的阅读课外书籍。长期下去造成的结果是不会读书,没有形成熟练的阅读技能,对学习的发展造成严重障碍。这里我所讲的阅读技能并不是指能简单的读,而是指在阅读的同时能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阅读的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文章的不同的文体、内容、表现形式迅速分清文章主次、把握书中内容的一种技能。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多读书,注意了解不同阅读材料的特点和阅读技巧,加强读思结合,并且有意识的加快阅读速度,逐渐形成阅读技能。
第二,作好笔记。作笔记是一种与动手相结合的学习行为,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一种必须掌握的技能。初中生的学习笔记主要有课堂笔记、读书笔记和复习笔记等。课堂笔记应注意结合课文对老师所讲内容进行记录,不能全抄全录老师的板书,读书笔记应注意做好圈点勾画,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复习笔记应注意做好知识的归纳整理,如经常读错的字音、写错的字形,常用文言实、虚词等,理清知识结构和联系。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论哪种笔记都要做好疑难问题的记录,便于集中处理。
【庭中有奇树教案板书设计 庭中有奇树教案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