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作为“第五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电影哲学一向是发人深省的,但是我们在探求他镜头底下的思考与万物时,其实都忽视了他的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中国最杰出的“美学大师”。
从电影《红高粱》开始,张艺谋的电影美学,其实就已经超越了他的电影内涵,到了《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电影,可以说他对于美学的运用和电影镜头的结合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而今天我想从叙事方式、美学镜头、场景寓意三个角度去重新解读1999年上映的这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作为张艺谋为新人章子怡量身打造的一部电影佳作,这部电影具有不一样的寓意!
通常情况下,我们看到的电影都喜欢用直叙的方式,按照时间线去前进,但是张艺谋的这部《我的父亲母亲》,却剑走偏锋,用了不一样的叙事方式。
1,倒叙以及闪回
这部电影在主脉络不变,即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只讲了儿子(孙红雷饰)回家奔丧的几天发生的事情。
在奔丧这条主线里,又夹杂着找人抬馆、送葬等等琐碎事情。
而随着这些琐碎事情,从而引发了另外一条主线,那就是母亲心中对于父亲的美好回忆。
这种从现实主线,引发回忆主线的做法,其实在现在的电影里经常发生,但是在90年代,在新世纪到来之际,张艺谋能将这种技法运用的这么熟稔,其实是非常难得的。
2,主次的颠倒
在看这部电影之处,可能大多数都会认为“孙红雷”回家奔丧这一条线就是本片的重点和核心,但是在看过全片以后,我们不难发现,本片的重点,其实在母亲的回忆,在母亲的絮叨里。
而现实,现在,反而成为了无关紧要的镜头。
这种大胆的尝试,也是张艺谋在叙事方式上的一次大胆尝试,毕竟很少有人敢用这种方式去完成一个完整的作品。
当然对于张艺谋的敬佩,大概还是在于,最后一刻现实和回忆的重叠,也就是最后一个镜头:
儿子循着父亲的脚步,重新站到了父亲站了几十年的讲台之上,念着父亲念过的课文,教着父亲教过的歌谣,这种穿越时空,这种跨越空间的交织,本身就是本片最温情,也是最经典的一幕。
1984年陈凯歌和张艺谋一起拍电影《黄土地》的时候,陈凯歌对张艺谋说了这么一句话:
你电影里的色彩运用,可能是我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
确实从《红高粱》,到《菊豆》,再到《我的父亲母亲》,张艺谋一再用他心中的色彩,一再用他心中的美学,为我们在电影屏幕上呈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
而对于张艺谋最重要的两个色彩,大概就是“红色”和“黄色”。
在《我的父亲母亲》里,张艺谋就将对于“红色”的喜爱,对于“红色”的执念,发挥到了极致,特别是在新人章子怡身上,这一抹红,确实加了分。
面对心上人的时候,这红,映衬着她脸上的笑容,映衬着眼里的爱意,这红是红辣的,是热情的,是奔放的,是青春的。
而在偷偷看自己的心上人时,这红,代表了一种生涩,代表了一种偷窥欲,也代表了一种焦躁。
到了心上人离开村子,消失在眼前的时候,这红又变得孤独,变得沉默,变得死寂。
能用一个“红色”,就把人物的心理变化刻画出来,在中国可能只有张艺谋这位美学大师能通过镜头表现出来。
张艺谋镜头里的另外一个最重要的色彩就是“黄色”,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他镜头底下的黄色,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意味。
特别鲜明的一个对比就是章子怡在得知心上人要走的时候,她赶去送饺子这一幕:
在很能够追赶到心上人,还能看到心上人的时候,这“黄色”代表希望,代表可能,代表爱意;
而在追赶无望,一个人意兴阑珊的回家路上,这黄色,也从明亮,变得灰暗。
也恰好就映射了主人公的复杂内心。
在这部电影里,美学大师,其实还有另外一个突破,那就是对于“雪白”的妙用。
比如在约定的日子:
母亲一个人又穿上了父亲最喜欢的红棉袄站在了雪白的风雪之中。
雪白里的一点红,这即是对爱情的歌颂,也是对纯洁爱情的向往。
即便是后来,母亲发了烧,生了病,她依然义无反顾的想要走进风雪里,想要去城里寻回父亲,这种对于爱情的执念,这种对于爱情的不屈服,不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得不到的爱情,这不就是我们大多数人向往的美好吗?
而正是这些镜头的构建,正是这些色彩的妙用,才有了后来“我的父亲母亲”长达四十年的坚守,才有了一辈子不离不弃的说服力。
真爱过,才会懂,这就是色彩的魅力,也是张艺谋的镜头艺术。
以往张艺谋的镜头里的场景,都透露着一种荒凉,都透露着一种寂寞。
特别是在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张艺谋就特意将极少的人物,置于庞大的场景之下,给人一种镜头里的无力感,和寂寥感。
而这部电影从一开始,也给人一种很孤寂,很荒凉的感觉。
比如从始至终章子怡都是以个人形象出现,比如整个村子给人的一种人丁稀少,再比如当章子怡奔跑在密林之中,被大自然完全包裹,被原野完全覆埋的那种渺小感,更是让人感到无力。
这种场景的孤独,这种镜头的展示,其实无非透漏着张艺谋的一个小心思,那就是试图从“人与自然”的角度,去探讨人性,试图从“人与时代”的角度,去谈论爱情。
跨过时间的河流,每个人都只是时间河流里的一叶扁舟;跨过岁月的视野,人类也不过只是宇宙长河里一瞬。
除开,这点寓意以外,其实略显“残忍”的张艺谋还是试图用另外一种新生的力量,来给予人们希冀,最能论证这一观点的细节,大概就出在“儿子”请人为父亲送葬这一幕。
当他还在担心请不到足够的人把自己的父亲从县城拉回老家的时候,真实情况却是许多当年父亲的学生,许多当年听过父亲教导的孩子,从四面八方自发的来送老师最后一幕。
而村长也偷偷将钱还给了“儿子”,说道:“大家谁都不肯要钱”。
这就是人性,这就是美好,也是张艺谋试图从四十年的黄金时代,试图从岁月的长河里,为我们拾取出来的一点希望。
但是光有传承,光有美好,还不够,张艺谋镜头里的另外一个场景,也给人以深思:
在得知小学校就要拆除以后,母亲一个人又回了一次父亲站立了四十年的教室,一抬头,她又瞧见了初识父亲时,为她织的那块红布。
四十年的时间里,很多次村长都想换掉那块红布,可是父亲都不许。
而这块红布,这个残破的课堂,其实就代表了四十年的爱情坚守,其实就代表了四十年的细水长流。
只要红布不破,只要爱情之火不熄,岁月也好,时光也好,都不能真正将一对恋人拆散,都不能真正将一对爱人杀死。
这就是爱情的纯粹,也是“我的父亲母亲”那一辈人的爱情故事。
无关金钱,无关地位,只是单纯的“我爱你,所以我守候了你一辈子!”
虽然这部电影上映已经快二十年l ,但是张艺谋通过电影镜头向我们传递的单纯,向我们传递的美好,时至今日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探寻的问题。
而《我的父亲母亲》作为章子怡的处女作,对于她也有着特殊意义,虽然到目前为止,豆瓣上对于这部电影的褒贬不一,但是从我而言,这部电影无论是剧情的温度,还是镜头里的美学,乃至背后的深层意义,都可以称得上一部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