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养生 > 内容

语文是一种积累(语文碎片之)

高中语文必修三,荀子《劝学》(节选)有这么两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至”与“致”,都是“到达”意,为什么是两个不同的字?有没有区别?能不能混用?

这里如果不弄清楚,对句意理解确实没什么妨碍,但不应该含含糊糊混过去。有人爱说“差不多”,“都一样”,玉山不喜欢这个调调,这不是个学习的态度。

这两个字,虽都是“到达”的意思,使用上是有区别的,荀子用得很准确。

“至”为什么表“到达”?要了解一个字,就要考其源流。甲骨文里,“至”写作

语文是一种积累(语文碎片之)(1)

,底下一横,当为地面,上面是羽箭的象形,箭不管射得多高,终归会落下来,“到达”地面。所以,这个字,表“到达”。

《说文解字》里,把上面的符号解释为鸟,“鸟飞从高下至地也”。玉山以为,不是鸟,是箭。画物象形,“箭”的形象特点非常突出。而且,鸟飞而落到地面,并不常见,大多时候是落在树上。前圣造字,岂有取用不常见之象的道理。

之所以许慎说是鸟,那是他没有见过甲骨文,他是从篆字上去探究,“至”小篆写作

语文是一种积累(语文碎片之)(2)

,上面确实像鸟。如果他见过甲骨文,断不会这样误解。

“致”的左半边,还是“至”,所以也表“到达”。右边是个反文。甲骨文里没有“致”,但是有反文,如“牧”“放”。 且看甲骨文“牧”

语文是一种积累(语文碎片之)(3)

,反文就是一个人手里拿着棍子或鞭子,干什么呢?放牛。就是“牧”。所以,反文的意义就是有外力作用,而使之如何。

“至”与“致”,都是“到达”,区别就在这个反文带来的意义上。没有外力作用,是自己到达,就是“至”。有外力作用,是别的什么因素使之到达,就是“致”。 《说文解字》里解释:“

语文是一种积累(语文碎片之)(4)

,送诣也。”就是送到。非常准确。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不是自己走到的,而是车马作用,使之到达,所以是“致千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自己一步一步走到,没有外力作用,所以是“至千里”。

这两个字的用法清楚了,最起码默写这两句时,心里就不会犯嘀咕了。对不?

玉山以为,遇事不妨多想几个“为什么”,少说什么“差不多”。脑子这东西,用进废退。要勤于查看工具书。江湖险恶,带本字典防身,还是有必要的。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为什么学不好语文课程(为什么学不好语文课)

下一篇: 罗斯福号舰长被解职(撤罗斯福号舰长的代部长被逼辞职)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