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树银花不夜天
——咏元宵节古诗词赏析(二)
王传学
宋代的元宵夜灯市更是壮观,许多诗词均有描述。如北宋词人柳永的《迎新春》:
嶰管变青律,帝里阳和新布。晴景回轻煦。庆嘉节、当三五。列华灯、千门万户,遍九陌、罗绮香风微度。十里然绛树。鳌山耸、喧天箫鼓。
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太平时、朝野多欢民康阜。随分良聚,堪对此景,争忍独醒归去。
柳永(约公元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地方官,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是一首写元宵节的词,记录了当时京城元宵节的繁华和民俗。
词先写整个春节的氛围,然后强调出元宵佳节,继而描写花灯盛况。下片写节日的人文活动,取“灯”和“会”两处节日特点进行了描写,使读者感受到当时富丽热闹的节日氛围。
上片写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嶰管,嶰中之竹,易为乐管。青律:指笛箫之类乐器,也指好听的音乐。前三句写春节京城的详和景象,其后重点写元宵节时的华丽欢庆场面。处处华灯,处处光明,处处香绮。鳌山,鳌是传说中的海中大龟,鳌山指的是用灯彩扎成的大鳌,突出了彩灯的高大、壮美。
下片写夜时花灯游会场面。首二句写入夜。古俗,游会时青年男女可将自己身上物品掷于所喜爱之人,并约会谈情。第三至五句即是写此。尾三句写青年男女一夜欢爱,天明而不愿面对分别的痛苦,故“独醒”离去。为节日注入了一丝婉曲之情。
再看宋代女诗人朱淑真的《元夜》:
压尘小雨润生寒,
云影澄鲜月正圆。
十里绮罗春富贵,
千门灯火夜婵娟。
香街宝马嘶琼辔,
辇路轻舆响翠軿。
高挂危帘凝望处,
分明星斗下晴天。
朱淑真(约公元1135—约1180年)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此诗先写元宵的天气与月光;再写大街上放灯与看灯的人,五彩绚丽的服装,耀目辉煌的彩灯,香车宝马中的妇女,使人犹如置身其中;最后写观灯回来,独上高楼,挂上帘子,凝望街上,只见到灯火罗列,恍如满天星斗降落人间。
元夜是灯节,街市上十分热闹,一般写元夜的诗,都从热闹处入题。这首诗先退一步,写天气与月光,为放灯的顺利进行提供先决条件。一场小雨,沾润了街市上的尘土,空气清新,微带有初春的凉意,月亮升上了天空,澄明透亮,是那么的圆。这样的好天气,这样的好月色,又逢上元宵,外面华灯齐放,人是憋不住不出去游玩的。这么一跌,诗就自然展开,写繁华的夜景。
二、三联写放灯与看灯的人。十里长街挤满了人,都穿上了节日的服装,五彩绚丽,千家万户都高挂彩灯,把夜色装点得无比耀目。接着又加入了平时难得出门的妇女队伍,写香车宝马,给观灯的队伍增加了浪漫气息,使人犹如置身其中,闻着香气,听着笑语,看着千变万化的彩灯,涌现出欢快的情感。尾联总括一句,写观灯回来,独上高楼,挂上帘子,凝望街上,只见到灯火罗列,恍如满天星斗降落人间。
以星喻灯,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最出名的是唐代诗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一联。但苏味道是写自身在灯海中的感受,朱淑真是写登高俯视所见,且在极热闹后下此冷峻语,含有一种惘然若失的心理,蒙上了一丝淡淡的寂寞感。
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表现了刻骨铭心的爱情回忆: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他是宋代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散文创作成就卓著,开创了一代文风,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他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此词上片描绘“去年元夜时”女主人公与情郎同逛灯市的欢乐情景。“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起首两句写去年元宵夜的盛况美景,大街上热闹非凡,夜晚的花灯通明,仿佛白昼般明亮。“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女主人公追忆与情郎月下约定的甜蜜情景,情人间互诉衷情的温馨幸福溢于纸上。这两句情景交融,写出了恋人在月光柳影下两情依依、情话绵绵的景象,制造出朦胧清幽、婉约柔美的意境。
下片写“今年元夜时”女主人公孤独一人面对圆月花灯的情景。“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一年过去,眼前的景象与去年没有两样,圆月仍然高挂夜空,花灯仍然明亮如昼,但是去年甜蜜幸福的时光已然不再,女主人公心里只有无限相思之苦。之所以伤感,是因为“不见去年人”,往日的山盟海誓早已被恋人抛诸脑后,如今物是人非,不禁悲上心头。令人肝肠寸断的相思化作行行清泪、浸湿衣衫。“泪满春衫袖”一句是点题句,将女主人公的情绪完全宣泄出来,饱含辛酸蕴藏无奈,更有无边无际的苦痛。
词作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写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词的语言通俗,构思巧妙,上片写去年,下片写今日,重叠对应,回旋咏叹,具有明快、自然的民歌风味。结尾“泪满春衫袖”一句,则通过描写将物是人非、旧情难续的感伤表现得十分充分。
全词以独特的艺术构思,运用今昔对比、抚今追昔的手法,从而巧妙地抒写了物是人非、不堪回首之感。语言平淡,意味隽永,有效地表达了词人所欲吐露的爱情遭遇上的伤感和苦痛体验,体现了真实、朴素与美的统一。语短情长,形象生动,又适于记诵,因此流传很广。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描绘了一幅元夕求索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作于南宋淳熙元年或二年(公元1174年或1175年)。当时,强敌压境,国势日衰,而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恢复,偏安江左,沉湎于歌舞享乐。洞察形势的辛弃疾,欲补天穹,却恨无路请缨。他满腹的激情、哀伤、怨恨,交织成了这幅元夕求索图。
此词从极力渲染元宵节绚丽多彩的热闹场面入手,反衬出一个孤高淡泊、超群拔俗、不同于金翠脂粉的女性形象,寄托着作者政治失意后,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全词采用对比手法,上片极写花灯耀眼、乐声盈耳的元夕盛况,下片着意描写主人公在美女如云之中寻觅一位立于灯火零落处的孤高女子,构思精妙,语言精致,含蓄婉转,余味无穷。
上片首先运用想象,写东风还未催开百花,却先吹放了元宵的火树银花。它不但吹开地上的灯花,而且还又从天上吹落了如雨的彩星——燃放烟火,先冲上云霄,复自空而落,真似陨星雨。然后写车马,写鼓乐,写灯月交辉的人间仙境——“玉壶”,写那民间艺人们的载歌载舞、鱼龙曼衍的“社火”百戏,好不繁华热闹,令人目不暇接。其间用“宝”“雕”“凤”“玉”等丽字,传神的写出了元宵景色华丽、灯光灿烂的节日气氛。
下片写人。先从头上写起:这些游女们,一个个雾鬓云鬟,戴满了元宵特有的闹蛾儿、雪柳、金缕缠就的春幡春胜。这些盛妆的游女们,行走之间,说笑个不停,纷纷走过去了,只有衣香犹在暗中飘散。这些丽者,都非主人公意中关切之人,在百千群中他只寻找一个——却总是踪影皆无。忽然,眼光一亮,在那一角残灯旁侧,分明看见了她,她原来在这冷落的地方,还未归去,似有所待。
这发现那人的一瞬间,是悲喜情感的凝结与铭刻,是人生精神的顿悟和升华。读到此,我们才恍然彻悟:那上片的灯、月、烟火、笙笛、社舞交织成的元夕欢腾,那下片的惹人眼花缭乱的一队队的丽人群女,原来都只是为了那一个意中之人而设,而写,倘无此人在,那一切都没有意义与趣味。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引用此词结尾三句作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的最高境界;而梁启超则以为是“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艺蘅馆词选》)。这些有助于我们对此词意蕴的深刻理解。
历代皇帝不管什么节日,总要用很多物力人力铺张一番,供他游玩。还要大臣赋诗以纪,粉饰太平。那些官宦文士,多以词藻华丽的乐章歌颂天下升平以取悦皇上。而北宋大诗人苏轼的上元诗词则不同一般,诗内总是挂念着平民百姓。如《上元侍饮楼上三首呈同列》诗:
澹月疏星绕建章,
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观,
一朵红云捧玉皇。
薄雪初消野未耕,
卖薪买酒看升平。
吾君勤俭倡优拙,
自是丰年有笑声。
老病行穿万马群,
九衢人散月纷纷。
归来一点残灯在,
犹有传柑遗细君。
第一首的意思是:淡淡的月光,稀疏的星星围绕在建章宫,皇宫的气象犹如仙境一般,香烟缭绕。文武百官毕恭毕敬地站在通明殿前,等候皇帝驾到,这场景,就像一朵朵红云捧着玉皇大帝一般。这是一般应制诗的恭维之词。
第二首笔锋一转,联想到了百姓:降雪刚刚融化,而田地尚未耕耘,百姓卖掉柴薪换来酒肴祈求升平,但愿吾皇倡导勤俭鼓励农耕,农家获得丰收自有笑声。
第三首略论得失:我从皇宫出来穿过观灯的人群,看到大街小巷游人逐渐散去,但花灯仍然闪如繁星。深夜归家时家中点燃的蜡烛已快燃尽,我所得到的只有侍饮楼上赠给近臣的黄柑。
从诗的内容看,此诗不像是一篇取宠的应制诗,倒像一则进谏奏章。按照常规,众多大臣侍宴多是毕恭毕敬,“侍臣鹄立通明观”,觐朝山呼“万岁”,“一朵红云捧玉皇”。而诗人写上元侍宴却笔锋一转,“吾君勤俭倡优拙”,为民请命,“自是丰年有笑声”。真乃心系百姓,与百姓休戚相关,不计个人得失,敢于犯颜直谏,实乃耿情之东坡也!这是诸多上元诗中所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