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养生 > 内容

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针灸心得体会500字(中医杂谈精品班第二十期刘福聚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二天心得体会)

关于【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针灸心得体会500字,今天向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中医杂谈精品班第二十期刘福聚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二天心得体会2、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

1、中医杂谈精品班第二十期刘福聚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二天心得体会

中医杂谈,等你一起来谈中医,谈学习,谈养生,谈经验,谈行医故事!

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针灸心得体会500字(中医杂谈精品班第二十期刘福聚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二天心得体会)

导引

中医杂谈精品班第二十期,刘福聚老人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一期正式结业啦!结束了两天的忙碌的学习后,大家纷纷众志成城的记录下今天的所知所学,这就是他们以后行医的底气,更是中医发展的传承,让我们来一起关注学员们的学习感言!

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针灸心得体会500字(中医杂谈精品班第二十期刘福聚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二天心得体会)

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针灸心得体会500字(中医杂谈精品班第二十期刘福聚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二天心得体会)

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针灸心得体会500字(中医杂谈精品班第二十期刘福聚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二天心得体会)

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针灸心得体会500字(中医杂谈精品班第二十期刘福聚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二天心得体会)

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针灸心得体会500字(中医杂谈精品班第二十期刘福聚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二天心得体会)

学员:苏义祯

培训班学习的第二天

上午,我们对昨天的知识要点进行了复习和巩固。刘老简单讲述了五味与五脏、诊脉口诀等;之后,就是实操体验。鹤发童颜的刘老,给大家讲述了烧山火的具体操作手法,针对铁老师多年的肘部寒症进行了操作演示,效果惊人。

下午,学员们尝试用所学针法,相互进行了实操体验。刘老则对每位学员分别进行了指导。最后,刘老在我身上给大家演示了椎体疾病的针刺治疗手法。刘老先后在我疼痛部位的阿是穴和椎体上扎了针,留针期间行针八次,之后又扎了左侧承山,起针后感觉疼痛缓解不少,同时,双肩和全身有一种用语言无法形容的感觉。这种体验真是奥妙极了。

再次感恩刘老精心传授和指导!感谢中医杂谈举办传承学习班,让大家有机会学习甄权针法!

学员:雷佳禧

今天是开课的第二天,刘老给我们复习了十二经络的走形,然后继续讲了阴阳手法操作。

1、九阳法

2、三阳法

3、六阴法

4、三阴法

字数虽然不多,但是操作起来还是要靠基本功的支撑,老爷子行针的手法娴熟于心,烧山火心法自己操作从凉到热,确实很值得我们大家敬仰学习。手法讲完之后讲了脉法的心诀,干货满满。

下午是针灸手法演习与操练,很荣幸老爷子给末学行针6次,起针之后头不晕了,头痛减轻,前后不到十分钟。同时也演习了椎骨损伤的针刺方法,起针之后苏老师腰椎疼痛减轻了,真是针到病除!

当然除了看老师的演示,我们也自己动手实践,然后让刘老纠正相关的错误,还是有很多需要向老人家学习的地方。感恩中医杂谈给的学习平台,希望我们可以共同进步感恩大家

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针灸心得体会500字(中医杂谈精品班第二十期刘福聚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二天心得体会)

学员:吕媛璟

甄权针法心得体会。 今天是学习甄权针法的第二天,刘老巩固了昨天所讲的十二经络,以及重点知识,具体的操作方法,除了三阴三阳法,九阳六阴法外。强调了男女行针的次数,退针的手法,根据患者的敏感度,灵活应用刺激量,刘老还为我们演示烧山火的手法,并且我亲自感受到发热的过程,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刘老还取了双侧的合谷,列缺,太渊穴治疗了我的鼻炎,进针后,立刻出现了强烈的针感,刘老行八次针后,从刚开始鼻孔感到干涩,到现在鼻孔出现湿润通畅的感觉,效果是立竿见影,太神奇了。感恩刘老。学习针灸光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只有亲自动手才能掌握这项技能,勤加练习,才能在临床中熟练应用。感谢中医杂谈给予这个学习的平台!也感谢刘老的无私传授经验!

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针灸心得体会500字(中医杂谈精品班第二十期刘福聚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二天心得体会)

学员:铁海云

今天是跟师的第二天,今天先是复习十二经络和针法,然后是练习针法和体验,我感受的是烧山火,其针感之强,效之神速,让我震撼,感谢刘老传授毕生总结的干货,感谢中医杂谈,感谢彭大小姐给我们基层医生这个机会。

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针灸心得体会500字(中医杂谈精品班第二十期刘福聚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二天心得体会)

重要通知

为了满足更多学员学习要求,中医杂谈精品班第二十期,刘福聚老人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二期开始报名啦,名额有限哦!

刘福聚老人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二期要求如下:

为人诚实、谦虚、人品好、爱学习、爱中医,有执业医师资格证者优先。

时间:2018年1月19日报名 2018年1月20日正式开班

负责人:王老师

联系电话:私信回复“报名”两字,小编将为你发送联系电话

凡是在本次精品班学习结束后,成绩合格的学员,都可享受福利:

1,免费赠送中医杂谈收藏书籍一本。

2,长期免费跟门诊学习。

中医杂谈精品班介绍:中医杂谈精品班是中医杂谈线下的一个学术交流平台。我们将挖掘民间有一技之长的老师及省级名老专家,协助推广宣传学术思想交流,技术的传授,希望更多的人来学习传承,由于线上人多,学习人员的学习程度无法掌控,特此推出精品班栏目,精品班人少而精,人少范围小,专家手把手传教,保证每位参加学习的学员都能学到东西。每期精品班6—10人。学习为期3—7天,其余时间根据学员个人情况而定,终生免费跟师学习。

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针灸心得体会500字(中医杂谈精品班第二十期刘福聚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二天心得体会)

刘福聚

甄权二十九代传人,中医针灸师。擅长针灸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尤其眼部行针,令人叹为观止!

甄权,隋唐年间著名针灸医家,约生于南朝梁大同七年(公元541年),卒于唐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许州扶沟(今河南扶沟)人。

甄权因为母亲常年体弱多病,所以与他弟弟甄立言一道潜心学医,广泛涉猎方书,并行医济世,经他救治的病人很多,同时他在针术与脉理方面的造诣颇深。隋开皇初(公元581年),甄权曾官至秘书省正字,后来称病辞职,一直专心研究医学并诊治疾病直至去世。

有关他的医事活动在《旧唐书·甄权传》有如下记载:在唐朝的时候,鲁州刺史库狄嵚在一次练习射箭的时候扭伤了肩部,不能挽弓射击。他找了很多有名的大夫来治疗,但都不见效,最后他找到了针灸大夫甄权。甄权治病非常有意思,他所选择的治疗穴位和前几位大夫完全一样,但有一点特殊的要求,就是在他针刺的时候,要求库狄嵚保持原来射箭的姿势,结果一扎针,库狄嵚的肩病就好了,甄权一举成名,这个病例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他治疗疾病多半如此例一样效验神速。

在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卷二十六中亦有关于甄权诊病佚事的记载:一次,深州刺史成君绰患颈肿病,喉中闭塞,连续三天均水谷未进,求治于孙思邈,孙氏则将患者介绍给甄权治疗,甄权用针刺其右手次指之端,过了将近一顿饭的功夫,患者的气息即通,第二天就饮食如常。甄权从此也就名声大振。

甄权不仅针术娴熟、朝野闻名,还精通颐养摄生之术,深知吐故纳新是健身延年的有效方法,并主张饮食清淡,可使胃气调和,增长精气。在他103岁那一年,也就是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亲临他家,请教有关药性及养生方面的道理,于是他就将所著的《药性论》呈上。唐太宗授他为“朝散大夫”,并赐他寿杖衣物。

【著作与成就】

甄氏一生著述颇多,绘有《明堂人形图》一卷;撰有《针经钞》三卷、《针方》、《脉诀赋》各一卷、《药性论》四卷。可惜这些著作均已亡佚,只有部分内容可见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著作中,对后世有一定影响。尤其是甄氏的《明堂人形图》在当时流传广泛,唐代名医孙思邈即根据其所绘图形重新绘制修订为“人体经络俞穴彩图”,可惜也已散佚。

在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唐朝政府鉴于腧穴命名、定位的混乱现状,命少府甄权、承务郎司马德逸、太医令谢季卿、太常丞甄立言等修订“明堂”,校定经络腧穴图谱,对针灸经络腧穴的名称及定位实施全面修整与厘定。

这次主要由甄权负责的腧穴整理工作,实际上是在针灸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发起的有明确记载的腧穴整理工作,也是继《针灸甲乙经》以后对腧穴学的又一次历史性总结,是针灸学发展史上一件承先启后的大事,对针灸学发展的意义相当重大。它结束了两晋、南北朝、隋、唐初期间腧穴出现的纷杂局面,使经络腧穴理论进一步得到了充实和发展,为启发后人,开办针灸教育,推广针灸医学都做出了卓著的贡献。

申版权明:由中医杂谈编辑部编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审:彭家大小姐

校编:宋利强

编辑:张珊丽

2、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

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学习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学。何况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传统的学习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动不动十几年以上才可以出师。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学习条件和方法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这是我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至于执业医师考试,我指导的几个学生都能超分数线近一百分过关。也可以证明这一套方法对付应试教育还是同样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术,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以临床疗效来验证。

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这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无法分辨是非,轻易转进中医各家学术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没有别的收获。

我常常说看一个人学医的水平,看看他买了些什么书,可以得知八九,也是这个意思。

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

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

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

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医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是一个需要首先探讨的问题。很多朋友学习中医之前没有很好地思考这个问题,入门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的一头扎进伤寒论等经典里,苦读了数年,出口成章,大段的经文背得烂熟,临床时,边都摸不着,开口动手便错,进而怀疑经典,怀疑中医。

有的执迷于药物学里,变成了草药医生,单方医生,把个别中药和处方视为绝密,越求越奇,以为不是深山老林里的神药或者异人奇方就不能治病。

还有的求于易,求于道,将中医和气功,宗教混于一谈,强词夺理,故弄玄虚,不提也罢。

我想,这些不应该是朋友们学医的初衷。

我虽然出生在中医世家,却也在医学上走了很多弯路,对临床疗效的追求也曾经让我倍感艰辛,回首这20多年的学医路途,我的最大感悟就是-------------------中医本来是一个简单明白,好学易用的学科,却被有意无意的蒙上一层又一层的神秘面纱。

在这个处处追求效率的时代,还原中医的本来面目,破除中医迷信,节约后来者的精力和时间,就是我现在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唯其如此,中医界方可吸引优秀的年轻人,才能发扬光大。

学习的方法和路径---先从端正态度开始。

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人说过,而且各有各的道理,我要强调的是,下面这种学习方式适合有一定基础,希望深入系统掌握中医体系的人,也适合已经学医几年,或者读完了中医院校还一头雾水,愿意重新钻研的情况。

一,先宏观后微观。

一定要先对中医的学术体系有一个整体的大概印象,先通过走马观花式的浏览,然后再去学习具体的知识而不是一下就陷入到各种秘方,技法当中,纷纷扰扰,一锅浆糊。

临床上遇到很多医生已经号称可以攻克绝症了,结果自己得了感冒,还分不清是风寒还是风热。基本的概念都是一塌糊涂,如何能够登堂入室?

二,培养提高思辨能力,不要强调死记硬背。

中医学让人望而生畏的原因之一就是要背诵大量的内容,而这是否有必要呢?我的体会是中医学里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其实是不多的。远远不如法律,外语等专业。

很多内容,理解以后就会记得,而没有理解,记来何用?当然,理解也是分层次来的,先浅后深,先一般后特殊。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关键是能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在一定的范围内有所建树,善莫大焉。

我记得当年背了好几百个处方,但是临床根本不怎么用,现在还能背的处方不会超过50个吧,也没有临床开不出方的情况,呵呵。

学习方剂的问题,我以后会单独论述。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一个临床医生真的不需要学那么多处方。千招会,不如一招精。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

很多老医生喜欢炫耀自己当年是如何过目不忘,博闻强记。先大量的背诵,以后慢慢理解,对于幼儿学医,这个当然是有道理的。

但如果是成年人记忆力差,理解力强,就不应该这样学。何况这些出口成章的老先生很多人临床水平真心不怎么样,可惜了背书受的那些罪哟。

传统的学习方法,打杂三年,抓药三年,抄方三年,动不动十几年以上才可以出师。真正学医的时间并不多,这些规矩里面,包含着对学徒劳动力的残酷盘剥。

而我以为,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中等资质,学习条件和方法合适,三年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这是我通过实践得出的结论。至于执业医师考试,我指导的几个学生都能超分数线近一百分过关。也可以证明这一套方法对付应试教育还是同样有效。

三,保持批判的精神学中医。

一定在建立好自己的医学体系以后,再去研究各家学术,对前辈的经验,带着怀疑的态度学习,以临床疗效来验证。

凡是科学的体系,一定有可以理解的逻辑,无法理解的东西,可以存疑,先放一放。

这是因为你没有一定的基础,无法分辨是非,轻易转进中医各家学术的嘴仗里,除了更糊涂,没有别的收获。

我常常说看一个人学医的水平,看看他买了些什么书,可以得知八九,也是这个意思。

本文关键词:针灸的心得体会200字,针灸学感悟心得体会200字,针灸心得体会1000字,针灸学心得体会1000字,对针灸学感悟认识800字。这就是关于《针灸学习心得体会800字,针灸心得体会500字(中医杂谈精品班第二十期刘福聚亲传弟子针灸学习班第二天心得体会)》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梯队是什么意思,人才梯队建设是什么意思(如何做好人才梯队建设)

下一篇: 形容星星的成语,描写星星的成语(人跑和星星打一成语是什么)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