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佛茶,又名普陀山吴韵茶,是中国古绿茶品种之一。产于浙江省舟山群岛的普陀山。这座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环岛约40公里,素有“海地佛国”之称。有以普济、法育、惠济寺为主的建筑;岛上还有百花山、佛顶山、美福园、杨柳园、文物博物馆、西天门、望海阁等名胜古迹。展览空间高大,景色壮丽,是观光和朝圣佛的胜地。
普山茶,最初由僧人种植制作,因茶供佛,故名佛茶。早些年,佛茶外形浑圆,眉不眉,形似蝌蚪,故又称凤味茶。普陀山是一座丘陵岛屿,位于中国东海的东端。丘陵海拔200米左右,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5,年平均降水量1187毫米;丘陵多为红黄壤土,腐殖质丰富,土层深厚,林木葱郁。
佛茶制作工艺和品质特点:普陀山茶一年只采一季春茶,谷雨前开。第一次采摘一芽一叶二叶后,采摘、摊青、杀青、轻揉、炒两片绿叶、炒三片绿叶、烘干或热炒烘干的过程与洞庭碧螺春相似。从种植到采摘,茶叶要特别注意清洁度。茶树从不施肥,只耕杂草,草当肥料。炒茶的锅每次炒都要擦洗干净。成品茶色泽青黄,茶汤清澈干净,香气鲜香,滋味隽永,沁人心脾。
大约在1000年前的唐代,当佛教在中国盛行时,陀山开始种植茶叶。寺院提倡僧人种茶泡茶,向佛敬茶。和尚们围坐在一起喝绿茶,谈论佛经,给客人敬茶,用茶奖励捐赠者。据公元《定海县志》年,“定海茶产于多谷。普陀山人能治肺痈血痢,但得不多。”清朝康熙、雍正年间,供应少量香客进山。清末,由于轮渡通航,香客和游客数量大增,从而促进了佛茶的发展。中国成立后,茶园大大扩展,建立了茶园。1980年后,正式对外出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