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国美并购永乐 动因
- 国美黄陈之争的背景
- 永乐不是被国美收购了吗
- 国美经历了怎样的荣辱沉浮,领导者究竟是何方神圣
- 谁了解国美真正的争端来源及事件的过程
- 张大中的相关报道
国美并购永乐 动因
国美是个渠道,并购永乐肯定是为了做大做强,提升企业实力。对于国美而言,有很多的门店,就像超市、麦当劳、肯德基一样,可以买更多的东西,有更多的门店替自己赚钱(当然是在门店生意好的情况下)。另外也能加强自己同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节省成本。就像沃尔玛这种巨无霸,供应商根本谈不上跟他谈价钱,谁的便宜他要谁的货,你不在沃尔玛买,你的销路就有限,好比所有的人都去国美买电器,你的电器不在国美买,你怎么卖出去。国美玩命的收购永乐、大中也是为了和苏宁竞争,这可不像肯德基的附近总有麦当劳这么简单,群众买电器并不太看重方便,主要是价格。同样价格才会考虑方便不方便。一个一两万人的小城市,总不能开好几家电器市场吧,肯定会有部分店铺入不敷出的,谁先抢占先机这很重要,因为对手再进入的时候肯定要考虑能不能生存下来,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事情。另外把帐算清楚,并购有划算的事情,直接把人家的店接收了,省很多事情,迅速完成扩张的目标,而且还不用考虑扩张后对手的竞争(对手都不存在了)。但是就跟收养个孩子一样,能不能想自己的孩子那么听话,能不能跟自己的孩子和睦相处,也是个问题。最后,这跟国美的老总黄光裕本人也有关系,他骨子里是蛮横粗放的,不用费脑子考虑那么多,全国都是国美所有问题就都解决了,垄断这东西省太多事情了,中石油、中石化、电网这样的公司基本上是坐着收钱,不会有船快撞上冰山的那种感觉,不用操心
国美黄陈之争的背景
2006年7月,国美收购永乐电器。黄光裕任合并后国美集团董事局主席,陈晓任集团总裁。2007年12月,国美与大中签立收购协议。2008年11月,黄光裕入狱。12月23日,黄光裕与其妻杜鹃辞去国美董事局职务。2009年1月,黄光裕辞去国美董事局主席一职,陈晓正式接任董事局主席。2009年6月,国美引入贝恩资本。贝恩认购国美发行的18亿港元可转换股券,初始转股价每股1.18港元,并获得国美董事会3个非执行董事席位等一系列条款。
永乐不是被国美收购了吗
是的 只是股份收了~~~~~
品牌问题 国美收购了永乐 不一定就将永乐这个品牌消除 可以利用永乐原有的渠道 品牌等优势发展成为互补型或者附属型品牌 属于企业战略问题了
国美经历了怎样的荣辱沉浮,领导者究竟是何方神圣
国美格力分分合合谁主宰?利字当头主沉浮 时间:2007年3月22日 在家电业“渠道为王”的今天,试问哪一个企业有胆量跟渠道对着干?只有格力。面对卖场,恐怕也只有格力“铁娘子”董明珠能够在公开场合说出这样的话来,“它肯定有问题,认为以强欺弱,全国我最大,想把其他的店面都吞掉。这不现实,也不符合客观规律,更不可能得到成功。” 格力与卖场的针锋相对3年后,出现了戏剧性的一面,在广州国美举行的“国美2007空调革命”活动现场,广州格力电器总经理王韦权高调现身,宣布2007年双方将展开全面合作,已经签订了价值2亿元的空调采购单,国美正式获得格力大量的优势包销机型。这个事件,被业界视为国美格力之前的“坚冰”开始融化。 对与格力与国美的合作,格力董明珠曾在今年的两会上表示,在连锁服务意识加强、观念转变的前提下,在双方达成共识的前提下是可以合作的。而据了解,目前双方大规模采购仍仅限于广州地区,在上海、北京等地还是通过格力的代理商进行合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格力与渠道“闹翻”源于成都国美将格力两款畅销空调单方面进行降价促销,引发了格力的不满,协商未果之下,2004年3月的一天,国美一纸通知开始清除格力库存,格力也同时宣布从国美成都6大卖场全面撤出。从此,格力与家电渠道双方井水不犯河水,你走你的扩张路,我建我的专卖店。 看看三年之后,两方面的路走的怎么样。2006年,国美并购了永乐。进入2007年,国美电器对外宣称本年度内门店数量将扩张至1000家,实现销售额1000亿元;苏宁的目标是2010年家电连锁门店总数能够达到1500家。与此同时,觊觎中国市场3年之久的全球最大的消费类电子产品零售商百思买,位于上海黄金商圈徐家汇的中国第一家店已正式开业,并收购了五星电器。格力呢?在自建渠道之后,格力目前专营店数量将近2500家,销售总量从2003年的138个亿增长到2004年的150个亿,再到2005年的180个亿。在整个空调行业国内销售下滑的2006年,2006年前三季,格力电器的主营业务收入181.2亿元,同比增长达4成,主营业务利润31亿元,同比增长26.9。 此时,其他家电厂家也没有闲着。2005年,TCL集团与其他几家制造商合资创建家电零售公司“幸福树”。幸福树已经在包括天津、河南在内的8个省内低调开出了180家加盟连锁店,并计划在未来5年内,幸福树计划在国内发展3000家特许加盟店,实现年销售能力300亿元。 2006年4月份,美的何享健宣布,将与经销商合资成立8家空调销售公司,首批在北京、上海、杭州、重庆、长沙、芜湖等地试点。格兰仕也宣布,2007年格兰仕将改变营销模式,在部分地区与经销商合作,成立合资或全资销售公司,初步确定在14个省市试点。2006年,志高在江苏及湖南两地试点销售公司模式。 有意思的是,当其他家电厂家正纷纷寻找“两条腿走路”的办法时,格力又与渠道握手言合了。当然,这“第二次握手”是有条件的,国美在广州市场开始大规模采购格力空调产品,同时承诺尊重格力的市场规则,今后在价格战中不拿格力开刀。而格力也承诺今后将以优惠价格向国美供货。可以说。双方都向后退让了一步。 渠道向企业“示好”承诺在价格战中不拿格力开刀,是与格力在空调业“老大”的地位分不开的,在日前苏宁发布的空调白皮书中显示,从2000年到2006年,空调品牌从400多家只剩现在的20多家,品牌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格力一直稳坐空调第一阵营。良好的业绩让渠道放下身段与企业合作也是可以理解的。另有分析指出,国美、苏宁等卖场目前主要店面主要是集中在一、二级城市,而企业自建渠道除了在一二级城市外,在三、四级城市的销售也是不可小视的。与此同时,国美苏宁等也正向三、四级城市延伸,以他们的扩张速度,对企业自建渠道将会产生很大的威胁。所以,格力在国美做出让步后选择与卖场合作,也是情有可原。 那么格力会不会和国美全面合作呢?国美是不是愿意在所有卖场价格战不拿格力“开刀”?格力如果选择和国美全面合作,那辛苦几年建立的专卖店就将面临很尴尬的境地。而国美如果承诺在所有卖场的价格战中把格力作为“特例”,那么带来的影响也将是不可预料的。 大家应该都注意到了,国美承诺在价格战中不拿格力开刀。这个“特例”能够维持多久,恐怕双方的合作也就将进行多久了。大品牌能够有实力跟卖场讨价还价,但是中小企业就没那么幸运了。厂商之间的博弈,要看自己手中握有的砝码,也要看时局的变幻。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感情,很难用“是”和“否”简单定论。俗话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只有利益可以为纷繁的厂商关系找一个平衡点。
谁了解国美真正的争端来源及事件的过程
最佳答案黄光裕对决陈晓!家族控制人对决职业经理人。唇枪舌剑你来我往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纠葛,胜利的天平又将会倾向哪一方?曾经,黄光裕是国美电器真正的当家人、前国美电器董事局主席、中国首富;曾经,陈晓是永乐电器创始人、国美电器的职业经理人、黄光裕口中“我的接班人”;曾经,他们合作过、帮扶过,甚至亲密过。但一切都已经成为过眼云烟,现在,黄光裕一心想要从陈晓手中重新夺过对国美电器绝对控制权,陈晓则想让国美电器打上真正的陈氏烙印。所以,只有决裂,才能显示出双方目前最真实的想法。 关于这场纷争,最新的口水仗来自于18日黄光裕的一封公开信《为了我们国美更好的明天》。黄光裕称,陈晓作为董事局主席,“存在个人野心,实施阴谋,挑战职业经理人的职业道德”。对此,国美电器一位高管对媒体回应称:从一审罪名来看,黄光裕是不是也伤害了很多其他人的利益? 而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认为,不管这场争斗的过程和结果如何,这都给我国不少的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上了一课”,甚至是“难得一见”的公司治理等各方面的“典型教材”。更有媒体点评认为,这是中国私营公司治理史上,家族控制人与职业经理人、创始人股东与财务投资者对决的惊心动魄一幕。 蜜月—— 黄光裕收购由陈晓创办的永乐电器,也曾有合作蜜月期。“再也找不到比陈晓更合适的总裁人选。”黄光裕曾给陈晓下过这样的“定义” 在这场纷争的“史前时代”,黄光裕曾和陈晓在市场上竞争过,也合作过。但在2006年,他们彻底从市场层面的竞争变成了全面的合作,因为黄光裕收购了由陈晓创办的永乐电器。 “再也找不到比陈晓更合适的总裁人选。”在并购之后,黄光裕曾给陈晓下过这样的“定义”。而从当时的市场评价中,这个“定义”其实并不为过,因为陈晓是“有能力”的代表——虽然进入家电行业比黄光裕、张近东(苏宁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和张大中(曾经的大中电器创始人,后同样为国美电器所收购)等人晚,但陈晓却用了不到10年时间,就让永乐电器成为了“上海滩”上的家电业霸主。还有一个侧面的佐证是,2005年在港交所上市时,永乐电器成功集资12亿港元,成为仅次于国美电器和苏宁电器,排行第三的家电连锁巨头。 但根据当时媒体的报道,在国美收购永乐之后,还是有人怀疑:陈晓可能会不适应从“老板”到职业经理人的转变,他也根本不会跻身国美电器的核心决策层。而当时,“架空”陈晓的说法不禁在坊间流传开来。但陈晓一直未对相关传闻作正面回应,只是承认当时决策层的结构是黄光裕的体系。但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曾是黄光裕体系中的国美高层管理人员孙一丁、王俊洲和魏秋立等人,目前都已投向了陈晓的“怀抱”。 不过,就当时来说,黄光裕还是给足了陈晓面子。历数每次国美电器的相关会议,往往走在前台的都是陈晓,黄光裕却似乎刻意躲在幕后出谋划策。这个“史前时代”,在分析人士看来,是双方合作最黄金的时间段。 分裂—— 引入贝恩资本,改变狼性扩张的竞争方式,对管理层进行大规模的股权激励。陈晓接过帅印后,开始了自己的市场运营手法和资本操作路径 然而,一场变故彻底打破了黄光裕和陈晓之间某种心照不宣的平衡。2008年11月底,黄光裕因多项指控被相关部门刑拘,“接班人”陈晓真的接过了黄光裕丢下的国美帅印,成为国美电器总裁兼任董事会代理主席,并真正走上了国美电器舞台的正中央。虽然这是黄光裕首肯的一项任命,但这恰恰也是双方走向决裂的“导火索”。 短暂的喘息之后,陈晓就撇开曾经的上司黄光裕,开始了自己的市场运营手法和资本操作路径。 首先,2009年6月,被认为“对资金极度渴望”的国美电器引入了贝恩资本,后来,分析人士指出,这其实是双方走向决裂的开始。根据公开显示的贝恩资本注资国美电器的协议,其将拥有国美电器15.9亿元可转债,同时有权将其转换为10.8%的国美电器股权。一旦进行相关操作,这将稀释现在黄光裕手中33.98%的股权(黄光裕目前是国美电器最大单一股东,这也是黄光裕对抗陈晓目前最大的“底牌”)。与此同时,陈晓放弃了黄光裕一直以来在市场上狼性扩张的竞争方式,转而走效益优先的相对细化道路,关闭了不少门店。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上述资本操作,日前媒体援引黄氏家族代表成员的话称,“黄光裕也是通过媒体才得知该消息的”。目前,在黄光裕多次造势,包括上述《为了我们国美更好的明天》中,都在拿陈晓的这项操作说事——“自己的民族品牌为外资所把持”、“国美电器”变成了“美国电器”等。但陈晓也有自己的理由,保住国美电器的股价及股东,尤其是中小股东们的利益。 其次,2009年7月7日,仅仅履新半年后,陈晓就进行了大规模的股权激励。资料显示,该方案涉及总计3.83亿股股份,总金额近7.3亿港元。相关报道称,陈晓与另外10位公司董事及附属公司董事共获授购股权为1.255亿股,其中陈晓获2200万购股权,股权激励覆盖了副总监以上级别,共惠及105人。此举更是将管理层的利益与公司的利益捆绑在了一起。 “股权一直是黄光裕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多名高管一直没有得到的,而陈晓仅仅推出一份股权激励计划,就收买了几乎黄光裕的所有老臣。”一位原国美高层称。对比黄光裕的吝啬,陈晓的大度,更让黄光裕的老部下感到温暖和实惠。 当然,黄光裕是不会容忍自己的“孩子”改名换姓的。为了对抗陈晓和贝恩资本,黄光裕通过增持,保持了33.98%的持股比例。随后在今年5月11日,黄光裕夫妇利用手中掌控的表决权,于国美电器召开的股东周年大会上,在12项决议中连续投了5项否决票,导致委任贝恩投资董事总经理竺稼等3名前任董事为非执行董事的议案未能通过。而根据此前签署的协议,如果贝恩投资在国美董事会中失去董事席位,将造成公司违约并须作出赔偿,相关赔偿额高达24亿元。这也就是陈晓日前所说“黄光裕不顾国美死活”的由来。 僵局—— 是双方经营理念的较量,更是资本间的较量,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究竟会站在哪一边? 上述的决裂行动其实都是在半公开状态下进行的。8月5日,国美电器就正式宣布起诉黄光裕,罪名基于香港证监会在去年8月向香港高等法院作出的指控:黄光裕及其妻杜鹃策划国美电器在2008年1月22日至2008年2月5日期间,回购1.298亿股份,目的是以国美的资金购买本来由黄光裕持有的国美电器股份,并将售股所得款项向一家财务机构偿还一笔24亿港元的私人贷款。这让矛盾正式对外公开,双方也彻底走向了决裂。 其实在8月4日,黄光裕就已经率先向陈晓宣战,指责近一年来国美电器业绩下滑是陈晓领导的董事局“管理不当”,并意欲重组董事局,让陈晓淡出国美决策层。 至此之后,双方就诸多问题打起了口水仗,并一直对峙至今。8月12日,国美5位黄光裕时代的元老倒戈,公开表示与陈晓共进退。 同时,陈晓和黄光裕阵营还积极利用媒体为自己造势,以期最终赢得胜利。“双方本轮的对峙,乃至一直以来的争斗既是陈晓和黄光裕双方在经营理念上存在差异的体现——家族经营VS陈氏新思维,更是资本间的较量。”一位长期跟踪国美电器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而且几乎可以肯定,最终的决胜者将是资本力量更强大的一方。这也凸显了资本在公司决策中的重要作用。” 目前,根据双方的持股比例,黄光裕只要再拉拢16.02%的股权就能占据董事会话语权的半壁江山。而陈晓则需要拉拢更多的资源。但在不少媒体看来,陈晓也有自己的优势:国美电器管理层、中小股东及贝恩资本的绝对支持,或者说是“民心”。但目前,双方都已经宣称获得了包括机构投资者在内众多投资者的支持。 事实上,资本在市场上目前已经出现了异动。比如在8月6日,富达基金在二级市场减持国美电器1.792亿股,持股比例由5.57%降至4.37%。汤森路透的统计显示,国美电器目前有180个投资机构股东,持股合计占44.84%,前50个机构持有超过40%的股权。同时,国美2009年年报显示,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富达基金3家总计持股20.6%。 “除了贝恩资本基本上明确会站在陈晓一边外,目前没有人能真正知道资本到底会支持谁。甚至,包括黄光裕和陈晓在内。”曾经管理过国美电器决策委员会发展战略研究室、经营管理研究室和总裁办公室,现任某电动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胡刚则认为,“总之,他们会选择给其带来利益最大化的一方”。 启示—— 资本市场的罕见现象和典型案例 “姑且不论谁对谁错、过程如何、具体结果怎样,这场争斗在资本市场中确实都是一个罕见的现象和很好的案例。”东南大学法学院张马林教授告诉记者。 首先,按照惯常思维,决策层或管理层作为公司的行政机构,应听命于最大股东,但黄陈之争已经打破了这样的规律;其次,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摩根大通、摩根士丹利等外资机构像往常一样,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看似是我们自己人内部争斗的最终结果,外资机构的力量对中国资本市场,甚至民族品牌公司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对于本次黄陈之争中所显示的公司董事会相对的“决策独立性”,张马林特别指出,“站在保证股东收益角度上,董事会(局)的这种决策更加民主,更能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但站在大股东的角度上,这就违背了其对公司的绝对控制,甚至可能影响到其对公司未来发展的决策。”
张大中的相关报道
张大中:利字当头!张大中终于把大中电器卖掉了!从2006年4月份张大中和永乐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结果永乐却被国美电器收购,闹出1.5亿元定金被大中电器没收的风波;后来苏宁电器有意并购大中电器,并进行了漫长的并购“摸底”,直至2007年12月12日,苏宁电器正式宣布退出并购;2007年12月16日国美电器举行了全面托管大中电器的新闻发布会,国美电器总裁陈晓正式宣布国美电器获得了对大中电器股权的独家购买权,购买价格为36.5亿元左右。据说国美对大中电器的市场价值评价很大,大中电器20多年以来主要在北京扎根,同时也向华北地区发展,大中电器在北京拥有门店数就有61家,包括天津等周边地区的门店,合计总数81家,2006年全年的销售额为87亿元人民币。而国美电器在全国拥有门店千家,但在北京拥有门店只有56家。而国美国内的最大竞争对手是苏宁电器,苏宁在北京有42家门店,国美整合大中后,将在门店数量上全面压倒苏宁。国美电器常务副总经理王俊洲在评价大中电器的价值时,他认为国美更看重的是大中电器在北京市场的战略地位和未来的发展价值,因为大中电器20多年的发展,拥有忠诚度极高的消费者,从经营成本上分析,大中电器核心门店已经经营了近20年,相比同等的新开门店,其物业成本更优。有趣的是,在2007年4月份举行的“2007国美全球家电论坛”上,有记者问及国美电器集团董事局主席黄光裕如何看待大中电器和永乐电器的门店资源时,黄光裕回答到大中电器门店含金量比永乐低很多,无法和永乐相比的。而且在针对大中电器和永乐之间的官司纠纷问题,黄光裕毫不掩饰的表示:“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没事找事。大中电器违背了行业道德,拿了人家的1.5亿,还在那里哭成泪人,搞了一个什么网络调查,伪装成弱势群体。”如今,仇家已经成为亲家,中国家电零售行业格局也由“三国演义”变成了 “美苏争霸”。有专家对国美永乐加大中的组合表示并不乐观,虽然两家合成了一家,但并不能说他们就形成了“巨无霸”,苏宁和国美的竞争不仅是门店的竞争,而是包括渠道、营销、人才等全方面的竞争。到底鹿死谁手,好戏还在后头!大中电器创立于1982年,张大中拥有78%股份,张大中夫人楼红光拥有剩余22%股份。张大中出生在北京,据说他是“老三届高中生”,曾在北京郊区农村下乡插队,1972年被分配到海淀区供销社工作。1989年初,营业面积仅有10平米的“大中音响公司”在北京西单开业,进行元器件销售,这是大中电器的第一家门店。1999年,大中电器作为电器专卖连锁店正式起航,2000年大中电器开出6家连锁店,2003年大中电器开店量增至32家,占据北京电器销售50%的市场份额,成为唯一覆盖北京内城、社区及远郊县的电器连锁商。同年,大中电器的第一家外埠店——天津黄河道店开业,标志着大中电器走出北京、成为全国性电器连锁销售商,至今全国的门店已达到81家。但进入2005年以后,张大中一直想以合适的套现离场,从最早百思买对大中电器收购的传言到随后大中同永乐的官司,以及到此前苏宁对大中的收购谈判包括此次国美闪电完成对大中的收购,大中电器简直成了拍卖场上的玩物,谁的价格高就跑到谁的手里。此前,苏宁电器对大中电器的收购价格是30亿元,但国美随后开出的条件足足比苏宁多出6个多亿,张大中岂有不动之心。据说此次收购完成后,大中电器同其创始人张大中将完全脱离所有权关系,张大中成功套现36亿元后离场。2008年春节将迎来60岁大寿的张大中,也许现在的成果是他这辈子最满意的了…… 张大中:低调俭朴的“首席店小二”中国电子商会副会长、全国工商联执委、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大中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创始人……诸多头衔中,张大中自己最愿“加封”的却是“首席店小二”。 所谓店小二,就是跑堂倌嘛。跑上跑下忙啥?都是为了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商品和服务。一天,大中电器一位新员工对一直在店堂内转悠的一位中年人招呼:“大叔,您到底想买什么电器?”大叔答道:“我不买电器,我只是看看大中电器还需不需要购进什么电器。”大叔正是张大中,在2004年胡润中国富豪榜上,他名列前十位。老一点的员工这样描述他们的老板:生活俭朴,作风低调,和普通人一样经常独自逛街,很少有车队和随从簇拥出行。 张大中是靠制作台灯起家的。1980年冬,张大中在自家厨房亲手制作了60台落地灯,赢利160元,成就了电器销售巨擘———大中电器的第一笔生意。有人把张大中对过去的缅怀称为“浪漫”。2004年,张大中以6万元的价格买回了一台旧台灯,这台旧台灯是他24年前亲手制作的,当初单价6元。在这位老顾客家中,那盏灯已残缺不全,被主人的小孙子用废梭子穿起当作了“金箍棒”,但人家一直没舍得扔掉或卖掉,因为家中3个孩子都是在这盏灯下读书成才的。张大中说,回购台灯的目的有二:一是对老顾客的感恩;二是想借此激励自己和员工。如今,他经常对员工说的一句话成了大中电器的闻名店训:“快乐服务,幸福生活。” 创业在北京、成功在北京、发展在北京.在席卷全国的家电连锁竞争中,大中电器是唯一以北京作为家乡、作为发展根基的企业,大中流淌着北京的血液,同时也浸染了北京人稳重、乐观、豁达的性格。老成持重的张大中走着与同类企业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他一直非常本分地遵从着“有多少钱,做多大生意”的原则来发展企业。但是张大中的谨慎和内敛,在对手频频发力的行业背景下,就未免显得过于保守了。马来比喻张大中或许最贴切不过了。马性情温顺,商场如战场,它似乎只有被吃掉的份儿,但是别忘了,马也有尥蹶子的时候。即便家电连锁领域风起云涌,张大中依然保持着特有的“低调”,继而无声无息地,从对手那里赢得了利益。退出家电行业的张大中并未停歇,他拥有了新公司——大中投资,这匹马找到了新的征途,重新上路。 大中电器被国美收购国美电器发布公告公布了对大中电器的收购计划。收购行为由国美电器出资36亿元人民币通过银行委托贷款给第三方收购大中电器,在未来整合完成后再将作为优质公司的大中电器注入国美集团。此次对大中的收购,国美电器采取了比较稳妥的方式进行,收购行为由国美电器出资36亿元人民通过银行委托贷款给第三方进行收购,在未来整合完成后再将优质公司注入国美集团。国美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收购是基于以下三个考虑:首先,以这种方式收购是为了保证国美电器的股东和投资者的投资安全和投资利益。国美电器将大中电器委托给战略合作伙伴进行经营,在未来对于大中电器的整合完成后再将优质公司注入国美,最大限度上保证投资者的安全;其次,采取这种收购方式是基于大中电器快速完成收购的要求;最后,由于国美电器直接收购大中电器还需要相关部门的审批。陈晓离职 张大中出任国美董事长国美电器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称,陈晓辞去董事局主席一职,原大中电器创始人张大中接任。公告表示,公司董事长陈晓因个人原因辞去国美董事会主席、执行董事、执行委员会成员兼主席及授权代表职务,自2011年3月10日起生效。陈晓是否离开曾经是双方的重要分歧所在。最早在国美控制权争夺战打响时,黄光裕方面提出的五项动议中就包括“撤销陈晓作为公司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职务”。虽然在2010年9月28日特别股东大会上被否决,但之后的谈判阶段,黄光裕方面仍多次表示陈晓在短时间内尽快离职是解决纷争最直接有效的办法。2010年11月11日国美董事会与大股东签署的谅解备忘录,以及2010年12月17日再度举行的特别股东大会上,均未提及陈晓的去留问题。 2011年3月9日,有消息称陈晓正在上海为新的事业做准备,将进军中国家居用品、饰品连锁零售行业。公告同时宣布张大中将接任国美董事局主席职务,并担任非执行董事。此外,孙一丁将不再出任执行董事,但留任行政副总裁,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李港卫将出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此前有传闻指孙一丁、魏秋立、牟贵先等陈系高管将逐步离开,目前除孙一丁外,其他高管的去留尚无消息。张大中是大中电器的创办人,目前大中电器门店数量近60家,年销售额近100亿。2007年12月,国美以36.5亿元将大中电器收入囊中。业界也有猜测,大中电器被国美收购后,并没有被打包进上市公司,张大中出任董事长有助于稳定非上市门店和上市门店之间的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与前任陈晓身兼董事会主席以及执行董事不同,张大中虽然出任公司董事会主席,但并不担任执行董事,而是非执行董事,未来国美电器的实际管理权将由以总裁王俊洲为首的管理层执掌,因而也有分析人士指张大中出任董事局主席只是过渡期。尽管黄光裕仍在狱中,但夫人杜鹃代其兑现在国美的大股东意志,黄光裕控股股东方面向本报证实,杜鹃已经正式参与国美董事会的重大事项运营,黄光裕家族重新掌控国美大局的趋势基本确立,类似2010年陈黄之争将不再上演。业内普遍认为,国美管理层的频繁变动,势必会对国美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国美2010年财年行将发布之时宣布董事会重组,最大的可能性是双方再次以业绩作为相互制约的筹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