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黔驴技穷的故事】,黔驴技穷的故事及意思,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黔驴技穷”是一篇有关“永贞革新”的政治寓言,驴到底指谁?2、黔驴技穷的故事及意思1、“黔驴技穷”是一篇有关“永贞革新”的政治寓言,驴到底指谁?
写这篇文章的缘由是我前几天为10岁左右的学生写关于成语的解释,具体内容是解释“黔驴技穷”。黔驴技穷的成语故事大家都知道,就不复述了,我的解释是:
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对手面前毫无保留的炫耀自己并不可取,因为你的强项在对手看来也许正说明了你的缺点。
编辑认为我这个理解不对,因为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认为,驴的故事是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德无才,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强调“要从驴的悲剧中得出不能不学无术,要掌握真本领的生活道理”。
教科书语文要求有标准答案,所以不能有别的理解,我也明白,但从历史学的角度来,我们还是需要探讨不同的观点。
黔驴技穷这个成语,来自于柳宗元写的寓言故事“黔之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在寓言的末尾,其实柳宗元是对驴子的失败惋惜重于讽刺的:作者认为,驴子犯下的最大错误,是轻易暴露自己,让对手试探出了自己的底线。如果驴子不轻易暴露自己,那么老虎虽猛,但畏惧驴子高大的身形,是不敢轻易对驴子下手的。
如果我们结合柳宗元的生平和背景,会发现他的这个寓言,很可能是对自身政治生涯的隐喻。
那头暴露自己导致被吃掉的驴子,真实的原型是历史上的“二王八司马”政治集团。
什么叫“二王八司马”呢?
指的是唐代后期的一个政治集团,首脑是王叔文,王伾,另外有八个主要成员:韦执谊、韩泰、陈谏﹑柳宗元﹑刘禹锡﹑韩晔﹑凌准﹑程异、
“二王八司马”
这个政治集团在当时发动了一场短暂(100多天)的政治改革,企图从历史上被称为“永贞革新”,但就和晚清的戊戌变法一样很快失败,二王被处死,而柳宗元等八位被贬为州司马,离开了中央权力中心,所以这个集团被称为“二王八司马”。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内政上有几个问题,首先是藩镇自立,各地的军权和政权被军人所把控,这就是所谓的“外有藩镇自立”。
其次是在中央的军权,则被宦官集团则把控,宦官集团尾大不掉,叫“内有宦官专权”。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文官集团的权力大大缩小,而仅存的朝廷职位则被元老旧臣及其集团成员把控,科举考上来,却没有门路的年轻官员长期得不到升迁,郁郁不得志。文官集团得不到新生的人才更新,也日益暮气,这叫做“官员滞涩”。
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出身大都是庶民出身的进士,年轻有理想。由于王叔文是唐顺宗作为皇太子时候的心腹,所以在唐顺宗登基后,王叔文等人掌权,柳宗元从从末流之阶一跃为中央官员,王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但是,就和“戊戌六君子”一样,“二王八司马”集团的权力基础是不稳固的。唐顺宗身体不好,从登基前就一直重病,所以“二王八司马”的改革未免操之过急。
标志性事件,是王叔文,柳宗元等人企图夺取宦官的军权,想用大将军范希朝为统帅宦官集团手中的神策军,而宦官集团反击,发动中下层军官抗命,于是夺取军权失败。
王叔文既以范希朝、韩泰主京西神策军,诸宦者尚未寤。会边上诸将各以状辞
中尉,且言方属希朝。宦者始寤兵柄为叔文等所夺,乃大怒曰:“从其谋,吾属必死其手。”密令其使归告诸将曰:“无以兵属人。”希朝至奉天,诸将无至者。韩泰驰归白之,叔文计无所出,唯曰:“奈何!奈何!”
既然夺取军权失败,而唐顺宗去世,那么二王八司马最后的命运,也就注定了。
王叔文集团依靠的顺宗原本是一个极其虚弱的势力的情势下,他们并没有联合足够的力量,比如绝大多数朝臣,尤其是卫次公、郑絪、李程、王涯等重臣,以及顺宗长子、太子第一候选人李纯等。在宦官手握兵权、掌握皇帝废立之权的情况下,鲁莽行事,招致惨败几乎是必然的事。只有在准备充分、具有多方助力、时机成熟的情况下以智谋取才有可能成功。这大概就是柳宗元痛切地感叹“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的含义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柳宗元对那头驴子的失败其实是充满惋惜之情,而非嘲笑。“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
而很多人没注意过的是,其实《黔之驴》并不是单独成篇,而是《三戒》中的一篇,另外还有一篇《临江之麋》。
《临江之麋》。
临江之人,畋(打猎)得麋,畜之。入门,群犬垂涎,扬尾皆来。其人怒,怛(恐吓)之。自是日抱就犬,习示之,使勿动。稍使与之戏。积久,犬皆如人意,麋稍大,忘己之麋也,以为犬良我友,抵触偃仆,益狎,犬畏主人,与之俯仰甚善,然时啖其舌。三年,麋出门,见外犬在道甚众,走欲与为戏。外犬见而喜且怒,共杀食之,狼藉道上。麋至死不悟。
临江这地方,有个人打猎,得到一头麋鹿,带回家养。家里的狗见到主人和麋鹿非常亲昵,于是时间长了以后,麋鹿和家里狗们成了好朋友,于是麋鹿以为所有的狗都是朋友。三年之后,麋鹿出门,遇到一群野狗,它无防备的向这些朋友走去,结果被野狗们围杀,麋鹿到死都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
结合我前面写的时代背景,柳宗元写寓言背后的隐喻不需要我说了吧?
参考文献:
论子弟书对唐代寓言的接受与重构——以《黔之驴》为例
《黔之驴》寓意新探——兼与人教版语文教学参考书商榷
柳宗元与永贞革新
2、黔驴技穷的故事及意思
黔驴技穷的故事及意思
黔驴技穷的故事文言文: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噫!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向不出其技,虎虽猛,疑畏,卒不敢取。今若是焉,悲夫!——《柳河东集》
释义:黔这个地方(本来)没有驴,有(一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载运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就)把它放(到)山下。(一只)老虎看见它,(觉得它)是(一个)巨大的家伙,把(它)当做神物,(便)隐藏在树林里偷偷地看它。(过了一会儿)(老虎才)渐渐地出来接近它,小心翼翼的(观察它),不知道它(是个什么东西)。
有一天,驴叫了一声,老虎非常害怕,(便)逃到远处,认为(它)将要咬自己,非常恐惧。可是(老虎又)来来回回地观察它,觉得(它)没有什么特别的本领似的;(老虎)逐渐熟悉(了)驴的叫声,又走近(了一些),出现(在它的)身前身后,(但)始终不敢进攻(它),(老虎又)渐渐靠近(驴),态度亲近而不庄重,(不断)碰撞、挨近、冲撞、冒犯驴,驴非常愤怒,(就)用蹄子踢老虎。老虎于是很高兴,(心里)盘算这件事说:“(驴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了)驴的喉管,吃光了它的肉,方才离开。
黔驴之穷新说
传说很久以前,贵州一带没有驴,当地人都不熟悉驴。有一年一位商人从外地牵过来一群驴,很多人都感到新奇,前来围观,议论纷纷,可没有人知道驴能干嘛,便没有卖出去,商人只好先把它安置在山脚下。
几天后,一只饥饿的老虎路过这,看见驴还以为是妖怪,躲在石头后面,一动也不敢动,正好商人回来要把驴牵走,可猛一看,一只老虎吓趴在石头上哩!商人眼珠子咕噜一转,嘴角露出了奸诈的笑容,嘿嘿,这里的人不是最怕老虎了吗?要是他们以为驴能吓住老虎,肯定会来抢着买的,到时我就变成个大富翁了,哈哈!
果然人们看到后一个个目瞪口呆,争先恐后的掏出钱来,把驴子买回家,一转眼的工夫,浩浩荡荡的驴群就空无一驴了,这也让那个居心不良的'商人挣了个盆满钵满。
过了一些时间,一位农夫上山去砍柴,把驴放在了离自己不远的一棵树底下保护自己。正好那只老虎又来找食物,看见驴,稍稍镇定了一下,举步不前,驴见状大喊了一声,农夫也没当一回事,不就是吓跑老虎呗!便继续砍柴,可老虎吓得都坐在了地上,满眼的恐慌,但不久,老虎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上前鼓起勇气拍了一下驴,想看看驴除了叫还有没有其它本事,可驴只是生气地踢了下老虎,这下,可把老虎乐坏了,心想:原来就这么一点本事啊!便跳了起来,扑在驴的身上,张开血盆大口把驴吃了,等农夫反应过来时也早成了老虎的盘中餐。
这事传出去后,大家又气又疑,上次不是吓住老虎了吗?这次又是怎么回事呢?难道吓住老虎的不是驴,被商人给骗了?正当人们疑惑不解时,一位高僧走了过来说:“老虎跟你们一样,见到身材高大的新东西不会立马做出决定,要观察清楚后才会有所行动,那时,驴自然会被吃掉,所以说凡事不要光看表面,外表强大,不一定就有真本事。”
黔驴技穷的意思:
黔驴技穷,也叫黔驴之技。成语词语,出自唐·柳宗元的《三戒·黔之驴》。字面意思是驴生的威猛,其实没有什么本事,外强中干,当遇见黔之虎,便被硬生咬死,反映了黔之虎的勇敢,也揭露了一个真理,貌似强大的东西,不足畏惧,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它。多用于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是比喻有限的一点技能也已经用完了的贬义词。
本文关键词:黔驴技穷 的故事,黔驴技穷出自哪个故事,黔驴技穷的故事是什么,黔驴技穷故事及寓意,黔驴技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这就是关于《黔驴技穷的故事,黔驴技穷的故事及意思(“黔驴技穷”是一篇有关“永贞革新”的政治寓言)》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