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养生 > 内容

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常用的基本理论(巴甫洛夫与狗—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四个特征)

关于【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常用的基本理论,今天乾乾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心理说:巴甫洛夫与狗—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四个特征2、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常用的基本理论

1、心理说:巴甫洛夫与狗—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四个特征

今天这篇文章是行为心理学理论系列的第二篇文章,主题是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简介及其具体应用。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你将能了解到一些经典条件反射行为背后的心理学原理。

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常用的基本理论(巴甫洛夫与狗—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四个特征)

巴甫洛夫简介

巴甫洛夫全名为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1849年出生,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是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 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在陈琦, 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中提到如下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多次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在条件作用形成过程中,无条件刺激引起特定的反应是前提条件,即无条件作用是条件作用的基础。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具有获得、消退、恢复、泛化四个特征。

获得是指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

消退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的现象。

恢复是指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泛化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现象

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常用的基本理论(巴甫洛夫与狗—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四个特征)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具体应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可以从经典条件反射的四个特征分别讨论经典条件反射的具体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获得”特征的具体应用

比如人们会通过发出“嘘嘘”声给幼儿把尿,这就是把幼儿排尿行为和“嘘嘘”声经过多次联结以后形成的经典条件反射。

比如为了治疗恐高症,心理咨询师会让恐高者从想象开始,再用从小到大的刺激让恐高者逐渐适应,恐高者会由于这些循序渐进的刺激逐渐减弱对高度的恐惧,直到最后疗愈恐高症,在心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系统脱敏疗法”,这种方法运用的就是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由此可知,要想获得经典条件反射,需要将一种行为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行为和刺激之间原本并没有关联,是在人为干涉的情况下强行进行的联结,而且引发反射的刺激可以明显观察得到。

经典条件反射“消退”特征的具体应用

比如人们不再通过发出“嘘嘘”声给幼儿把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幼儿已经适应了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自然排尿,这时幼儿可能不会再对“嘘嘘”声有反应。

比如在治疗恐高症的过程中,如果给予刺激达到一定级别以后治疗中途中止,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恐高者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对高度的适应感很可能会消失,这时如果再次给予相同级别的刺激,恐高者很有可能因为无法适应而产生强烈的惊惧反应,也就是说恐高者又恐高了。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希望某种经典条件反射行为消失,只需要停止刺激,让这种行为在无刺激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发生,那经典条件反射的“消退”特征可能就会呈现。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消退”这个特征只是有可能出现而已,经典条件反射行为的消退可能并不完全,也有可能会“恢复”。

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常用的基本理论(巴甫洛夫与狗—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四个特征)

经典条件反射“恢复”特征的具体应用

比如幼儿虽然不再依靠“嘘嘘”声排尿,但很可能以后再次听到“嘘嘘”声时仍然会有尿意,有些成年人就会对“嘘嘘”声有反应。

比如恐高症中止心理咨询以后,在咨询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高度的适应感可能会恢复,也就是说由于已经有过“不恐高”的体验,在某些时候恐高症可能对某些高度不再有恐惧感。

由此可见,经典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可能就具备了某些“记忆”功能,哪怕明显的刺激不再出现,反射行为仍然有可能会发生,之前建立的反射仍然有可能会自然恢复。

经典条件反射“泛化”特征的具体应用

比如曾经对“嘘嘘”声有排尿反应的人,听到诸如水声、吹气声等类似“嘘嘘”的声音时也会有反应。

比如恐高症已经被疗愈的人,对其他事物的恐惧感可能也会逐渐降低甚至消失,因为他有过克服恐高症的完整经验,再面对其他类似的症状时,他就懂得如何从已有经验中延伸、扩展出相应的方法去克服。

由此可知,经典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很可能不再局限于原刺激本身,它可能会逐渐演变成一种模式,对于符合这种模式的刺激,被刺激者都会出现相应的反射行为。

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常用的基本理论(巴甫洛夫与狗—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四个特征)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总结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我们可做出如下总结。

在原本没有关联的行为和刺激之间,可以通过多次联结建立能触发非自愿行为的经典条件反射,引发行为的刺激能明显观察得到。

如果我们希望某种经典条件反射行为消失,只需要停止刺激,让这种行为在无刺激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发生即可,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的“消退”。

经典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可能就具备了某些“记忆”功能,哪怕明显的刺激不再出现,反射行为仍然有可能会发生,之前建立的反射仍然有可能会自然恢复。

经典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很可能不再局限于原刺激本身,它可能会逐渐演变成一种模式,对于符合这种模式的刺激,被刺激者都会出现相应的反射行为。

2、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常用的基本理论

心理学常用的基本理论

1、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英国的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他有效的把进化的精神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来。该学派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提出的“复演说”也属于遗传决定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种系发展决定的。显然,遗传决定论过分强调了生物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

2、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华生和斯基纳等。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观点上,华生强调否认行为的遗传,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观点不仅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而且忽视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否定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斯金纳(Skinner)也是环境决定论者。

他主张有机体带着先天的机能来到世界,但他首先关注的是环境因素在儿童行为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于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所谓积极强化作用(或正强化作用)是由于某一刺激加入增进了某一个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所谓消极强化作用(或负强化作用)是由于某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个操作反应发生概率作用。可见,二者尽管方向不同,但作用的效果都是增进了反应的概率。

强化作用影响并控制着操作性行为的反应强度,它对操作力量的作用是在动态变化中完成的。斯金纳最早发明了训练老鼠按压杠杆取食物的实验箱,被称为斯金纳箱。斯金纳这种育婴箱的基本设计思想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儿童来。斯金纳提出的消停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个别差异得不到兼顾,二是不能有效使用强化。因此,他将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内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在学生练习后,很快就告诉其结果,无论对错,学生都很快得到反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

由此可见,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概念,尽管丰富了华生的S—R公式的内容,同时承认内部心理现象的存在,并把它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他仍以同样的维度去衡量内部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和错误的。

3、论述建构主义儿童发展观

建构主义的发展观主要代表有皮亚杰等。皮亚杰是把建构思想引进心理学的第一人。该理论强调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适应,这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到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头脑中只发生了量变,认知结构本身并没有改变。

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知识的增加使认知结构本身发生了变化,即知识在头脑中发生了质变。

同化和顺应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同一认知活动中常常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只是在有些活动中同化占主要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顺应占主要地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种同化、顺应的手段不断地从平衡

-不平衡-平衡的运动中获得发展的。

他们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生物因素、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因素、教育因素。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还具有阶段性特点。这种阶段性特点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

第一,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第二,每一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

第三,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第四,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第五,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4、社会历史发展理论

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维果斯基。他提出“两种心理机能”的观点并创立了“社会—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在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思维、有意记忆、逻辑记忆等)。他指出,人类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靠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的心理机能;另一种是由历史发展结果,即以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

在整个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是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的,因此,人的心理和动物比较,不仅体现在量上的增加,更主要的是结构的改变和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他还认为社会文化是影响认知发展的要素,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社会—历史发展观点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强调心理发展的社会—历史的制约性,这对于摒弃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该理论提出的两种心理机能理论也为意识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但也因如此,由于他过分强调两种心理机能的区别就使得他的理论中过于强调自然过程与文化历史过程的对立和教学对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心理学常用的基本理论

心理学「理论知识」

知识点一:咨询关系的匹配与转介处理

1、适宜的求助者应具备以下八个条件:动机正确、人格正常、信任度高、行动自觉、匹配性好、智力正常、年龄适宜、内容合适。

2、来访者和咨询师不匹配的类型:欠缺型、忌讳型、冲突型。

3、欠缺型:由于咨询师受训的重点和擅长的内容有所不同,因而对某些类型的咨询内容很可能不懂、不擅长。

4、忌讳型:忌讳型是指有些咨询师在价值观念、情感方式上很可能对某些求助者、某些咨询内容持有一定程度的敏感、偏见和忌讳,这种情况很容易影响咨询效果。

5、冲突型:咨询师与求助者可能在个性等方面存在着某种不协调,甚至存在明显的冲突。6、对咨询关系不匹配的处理:调整咨询关系的匹配程度、在无法实现匹配的情况下转介。

知识点二:放松训练

1、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又称“松弛训练”,是一种通过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自身的心理生理活动、降低唤醒水平、改善机体紊乱功能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放松训练是行为疗法中使用最广的技术之一。

2、放松训练的特点:这种方法简便易行,实用有效,较少受时间、地点、经费等条件限制,还可提高求助者改善症状的速度。

3、放松训练种类:呼吸放松法(鼻腔呼吸放松法、腹式呼吸放松法、控制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想象放松法。

知识点三:阳性强化法

1、阳性强化法: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可以对其行为进行阳性刺激,即奖励,通过奖励强化该行为,从而促进该行为的产生和出现的频率,行为得以产生或改变。这就是阳性强化法。

2、阳性强化法的基本原理:操作条件反射。

3、阳性强化法的操作过程:第一、明确目标行为;第二、监控目标行为;第三、设计干预方案,明确阳性强化物;第四、实施强化;第五、追踪评估。

4、阳性强化物的标准:阳性强化物的标准是现实可行、可以达到的,对求助者有足够的吸引力:并且需要同时使用内、外强化物。

5、强化的时机:出现目标行为时立即给予强化,不能拖延时间。随时间进程,强化物可以由物质刺激变为精神奖励,待目标行为固化为习惯后,最终可以撤销强化物。

知识点四:系统脱敏法

1、系统脱敏法/交互抑制法:创始人是沃尔普,源自猫动物实验。

2、治疗原理:应用交互抑制的基本原理创立的。个体不可能同时对一个刺激产生两种对立的情绪反应,如果对一个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再形成一个与不良行为相反的,即良好的情绪行为反应,那么,它就会对原来的不良反应进行抑制乃至代替之。

3、系统脱敏的工作程序大致有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会放松训练;第二阶段,建立焦虑等级表:第三阶段,正式进行系统脱敏。

知识点五:模仿法

1、模仿法:又称示范法,是向求助者呈现某种行为榜样,让其观察示范者如何行为以及他们的行为得到了什么样的后果,以引起他从事相似行为的治疗方法。

2、理论基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操作步骤:第一、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第二、设计示范行为;第三、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

4、常用技术:生活示范、象征性示范、角色扮演、参与示范、内隐示范。

心理学常用的基本理论

1、遗传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认为儿童心理发展是由先天的、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这些先天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过程,与外界影响、教育无关;外界影响和教育即使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作用,至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表露,不能改变它的本质。

英国的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他有效的把进化的精神运用到心理学研究中来。该学派强调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与教育只是一个引发的作用。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霍尔提出的“复演说”也属于遗传决定论。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是由种系发展决定的。显然,遗传决定论过分强调了生物因素对人发展的作用。

2、环境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华生和斯基纳等。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观点上,华生强调否认行为的遗传,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从刺激—反应的公式出发,认为环境和教育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观点不仅夸大了教育的作用,而且忽视了人类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否定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斯金纳(Skinner)也是环境决定论者。

他主张有机体带着先天的机能来到世界,但他首先关注的是环境因素在儿童行为发生和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于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所谓积极强化作用(或正强化作用)是由于某一刺激加入增进了某一个操作反应发生概率的作用,这种作用是经常的。所谓消极强化作用(或负强化作用)是由于某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个操作反应发生概率作用。可见,二者尽管方向不同,但作用的效果都是增进了反应的概率。

强化作用影响并控制着操作性行为的反应强度,它对操作力量的作用是在动态变化中完成的。斯金纳最早发明了训练老鼠按压杠杆取食物的实验箱,被称为斯金纳箱。斯金纳这种育婴箱的基本设计思想是,通过创造良好的环境养育出身心健康的儿童来。斯金纳提出的消停原理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和自伤行为的矫正和控制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两个缺陷,一是个别差异得不到兼顾,二是不能有效使用强化。因此,他将操作性反射原理用于学校的学习,设计了教学机器,将学习的内容编成“程序”安装在机器上。在学生练习后,很快就告诉其结果,无论对错,学生都很快得到反馈,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意识。

由此可见,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的概念,尽管丰富了华生的S—R公式的内容,同时承认内部心理现象的存在,并把它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但他仍以同样的维度去衡量内部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这显然是不科学的和错误的。

3、论述建构主义儿童发展观

建构主义的发展观主要代表有皮亚杰等。皮亚杰是把建构思想引进心理学的第一人。该理论强调儿童心理(智力、思维)既不是起源于先天的成熟,也不是起源于后天的经验,而是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适应,这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适应的本质在于主体取得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平衡,达到平衡的具体途径是同化和顺应。

同化是指主体将其所遇到的外部信息直接纳入到现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在头脑中只发生了量变,认知结构本身并没有改变。

顺应是指主体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以使其与外界信息相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知识的增加使认知结构本身发生了变化,即知识在头脑中发生了质变。

同化和顺应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过程。同一认知活动中常常既包括同化又包括顺应,只是在有些活动中同化占主要地位,而在另一些活动中顺应占主要地位。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这种同化、顺应的手段不断地从平衡

-不平衡-平衡的运动中获得发展的。

他们认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生物因素、个体与社会的相互协调因素、教育因素。

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还具有阶段性特点。这种阶段性特点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

第一,各阶段都具有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第二,每一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

第三,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第四,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第五,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4、社会历史发展理论

社会历史发展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维果斯基。他提出“两种心理机能”的观点并创立了“社会—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在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的心理机能(思维、有意记忆、逻辑记忆等)。他指出,人类必须区分两种心理机能,一种是靠生物进化结果的低级的心理机能;另一种是由历史发展结果,即以精神生产工具为中介的高级心理机能。

在整个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两种机能是融合在一起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实质是以“心理工具”,即人类社会所特有的语言和符号为中介的',是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所制约的,因此,人的心理和动物比较,不仅体现在量上的增加,更主要的是结构的改变和形成新质的意识系统。他还认为社会文化是影响认知发展的要素,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社会—历史发展观点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的实质,强调心理发展的社会—历史的制约性,这对于摒弃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具有积极的意义,此外,该理论提出的两种心理机能理论也为意识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但也因如此,由于他过分强调两种心理机能的区别就使得他的理论中过于强调自然过程与文化历史过程的对立和教学对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本文关键词: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简述心理学常用的基本理论,心理学常用的基本理论是,心理学常用的基本理论有。这就是关于《系统脱敏法的基本原理,心理学常用的基本理论(巴甫洛夫与狗—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四个特征)》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胖大海的主要功效,胖大海的功效和作用(每天认识一味中药:胖大海)

下一篇: 梦见在别人家的桃树上摘桃子,梦见摘别人树上的桃子是什么寓意(你就能看清这几个真相)



猜你感兴趣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