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记者 张文艳
然而,狗也和蛐蛐一样,也有过被斗的命运。古人们就用狗好斗的性格发明了一种娱乐项目叫做“走狗”。如《战国策·齐策》中记载道:“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狗,六博踏鞠者。”汉武帝曾命营建“犬台宫”供文武百官观看“斗狗”,作为一项娱乐活动。直到现在“斗鸡走狗”仍然在不少地方流行着。青岛市博物馆的展览中,还将推出清代翟熙典的《鸡狗斗方图轴》,画风清新灵秀、纯朴自然。
青岛老衙门内的黑犬。(资料图片)
“这类陶器主要以随葬品为主”,青岛市博物馆展览部的康豪先生介绍说,狗形象的陶品馆藏量,与龙、虎、马等相比较少,也不算上乘。这应该与先人随葬的级别有关。
根据记载显示,家狗饲养最晚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已经开始,殉狗的现象也在这一时期出现,慢慢的,用狗祭祀和丧葬的风俗逐渐盛行。《礼记·曲礼下》云:“凡祭宗庙之礼,犬曰‘羹献’。”可能古人认为狗肉做的羹很美,便奉以祭祀神灵或祖先。商代的祭祀遗址中狗骨发现较多。
“后来狗模型的冥器替代了以前的风俗”,朱纪先生说,不仅仅是狗,其他家禽也用陶器、青铜器等器皿来代替。
冥器也称“明器”,是中国古代专门为随葬而制造的器物。模型冥器主要是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工具、建筑等。在墓中随葬模型冥器的目的不外有两个:其一为震慑鬼神,墓中随葬的各种面目狰狞的镇墓兽、天王俑便是起这个作用;其二为将生前的财富带入地下世界,墓中随葬的家畜俑、车马俑、奴仆俑、陶楼房等便是以此为目的。
而大规模以冥器随葬的传统据记载始于东汉时期的。以前,以俑随葬的习俗不是没有,但主要集中于帝王及高级贵族墓葬中,普通人家多随葬以陶仓、陶盒等仿铜器、漆器造型的实用陶器;而东汉时期,随葬模型冥器的葬俗开始流行,只要是家境殷实的小地主,墓中都基本都会出土数量不少的陶俑。在汉代的冥器中,狗常常被放置在建筑模型门口,“晨曦送迎主人,阻拦不速之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