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十二公民》改编自1957年的美国电影《十二怒汉》。
名字我还是觉得怒汉要好点,因为它一来就点出了这十二个人的状态,公民就少了点内味,叫《十二直男》更贴切些。
这篇还是专门讲《十二公民》,与《十二怒汉》的对比放到下篇,因为重看之后我依然还是心潮彭拜,有很多话想说。
主要戏份都是在一个仓库完成,看起来成本少,但是要拍了让人说好,绝对是件困难的事情。纯演技得靠硬功,而现在有演技的演员又没多少流量。
这部影片投资1100万人民币,2015年5月15日上映,首映票房1395.7万,2018年4月重映,重映票房你们绝对猜不到,6.9万,累计票房才1402.6万。
去掉影院分账,片方才拿了511.9万,重映又分了6.1万,跟讨饭差不多,赔了近600万,不知道是想笑还是想哭。
观众瞎了,我没去电影院看,我骂我自己。
我吃饱了撑的花钱去看什么《西游伏妖篇》,看什么《澳门风云3》,我现在要有砖头就拍自己脑门上了。
剧情和人物
这故事的情节也不怕剧透,就是法学院补考,十二个家长扮演陪审员对一个富二代杀生父的事件讨论该不该判有罪,从最初的11票有罪1票无罪到最后的12票无罪的讨论过程。中间是激烈的辩论和案情分析、案件重演,去伪存真。
看似是一个法律问题,但电影实则讨论的是人性,是偏见。
《十二公民》的改编好在哪呢?是合理化的本土改编1、案情
同样是杀父事件,但《十二公民》改编成了富二代弑生父。增加了“富二代”和“原生家庭”两个概念,增加了话题性和讨论度,这让后面的讨论过程中的仇富、排外也就是水到渠成。
2、人物群像设定
十二个陪审员,十二种人生经历,导演在椅子的安排上就已经做出了区分,这点是比原作更有想法的。我们都说屁股决定脑袋,而脑袋又决定了有罪还是没罪。导演用不同的椅子样式去代表不同的性格、立场、地位。当然了原作是真的陪审员讨论,不可能在椅子上做文章。
1号:助教(雷佳)
两边下沉圆弧状扶手粗壮有力,代表权利和地位。主持人,有点小权,走走套路,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2号:数学教授(王刚)
椅子后背是圆弧,代表着圆滑,好好先生,和事佬。
3号:出租车司机(韩童生)
方方正正,棱角分明,人如其凳,与二号是鲜明的对比,狂躁。
脸盲的记住了,这是韩童生,不是苏大强,不是倪大红。
4号:房地产商人(赵龙豪)
老板办公椅,大方,有皮垫,有个法学院的干女儿,还是天津话带劲。
5号:道上兄弟(高东平)
竖条的椅背,像铁窗,蹲过冤狱,人狠话不多。
6号:医生(李光复)
椅背像担架,作风严谨的医生。
7号:小卖部商贩(钱波)
椅子和四号一样,都是商人。一开始四号是去坐七号,最后换回去,同是商人,但强龙不压地头蛇。
8号:检察官(何冰)
正圆的后背,公平和公正,检察官。
9号:空巢老人(米铁增)
椅子和二号一样,曾被批斗,被整怕了不敢说话,缺少存在感。
10号:城乡结合部的土著(张永强)
椅子考究,喜欢开地图炮的小房东,拿把扇子穷讲究。
11号:保安(班赞)
椅子后背像栅栏,考不上政法大学做保安的荷兰人。
12号:保险推销员(刘辉)
天津口音,椅子有点像一号的,也算有始有终。
好了,我编不下去了,就这样吧。
出身不同,性格迥异的十二个人,几乎囊括了从底层到高层中国男人,他们在一起就是一个小社会。他们是不同领域的强者、弱者,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程度的受过伤害,很有意思。比起女人是差点,三个女人就一台戏,男的要十二个,十二个女人都可以宫斗了。
3、融入中国特色的元素
文革、排外、仇富、傍大款、蹲冤狱、家庭教育、留守老人等。
原来公私合营就是归公了,每两月进口机器坏了一大批;
富二代、地产商和中国优秀女青年的故事;
让校园保安、小卖店主都去参加法学课案例讨论,特色得不能再特色了。
4、这是一部演员戏,不是明星戏
演员和明星的区别就是演员有演技,明星有人气。
表演精彩
话剧式的电影,得益于这是一群真正会演戏的演员,都是教科书般的完美表演,除了一号有点生硬。
演技表现的不光是语气、表情和肢体,关键是一种态度、一种气场、一种性格。
看过之后你闭上眼睛一想,哪个人是什么身份,什么性格都能清清楚楚,这就是成功的人物塑造。
尤其是3号韩童生的表演,油嘴、市侩、民粹、懦弱,心理阴影让他失去了冷静,变得狂躁。性格鲜明,演技纯熟,撑起了这部电影的半壁江山。
7号小商贩,歪戴着帽子,精明、算计、仇富,说话阴阳怪气,一边愤世嫉俗,一边又卑躬屈膝。
都比何冰正面人物表演得好。
当然了,这种话剧式的电影也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那种自白式的发泄有点刻意化和舞台化,你会有种这个人发泄完了,灯光一转该到下一个了那种感觉。
冲突激烈
现实生活中我们是不会为了这种事发生这么大的冲突,可是在网上呢?特别是像贴吧那种地方,只要一言不合祖宗十八代都给你捎上,给你戴大帽子,自己是键盘侠还一上来就骂别人是键盘侠,林子大了就是这样,所以说这种冲突是有根据的,只不过是把网络上的搬到了电影上。
评价
改编翻拍成功率比拍新片还低,几乎很难找到成功,《神雕侠侣》基本5年翻拍一次,能看的不还是古天乐版的,最近《天龙八部》,算了吧,丢人。
翻拍不是件简单的事,一方面倒是可以借助原作的IP,吸收它的精华;但另一方面别人珠玉在前,本就难以逾越,想要后来居上更是难上加难。如果只是拙劣的模仿,那就成了东施效颦,成了笑话。当然了,大多数翻拍主要为了IP,但是《十二公民》绝对是少数成功中的佼佼者。
一间破仓库,十二个歪七扭八的糙老爷们。没什么大动作戏,没什么大场面戏,只有大段大段的对白,神一般的演技。本该是部很沉闷无聊的影片,却没有尿点,让人一口气看完。虽然是改编,但是与中国的社会、伦理、人性问题近乎完美的融合在一起。
有人说再怎么改还是弥补不了我们不是陪审团制度的漏洞,我不这么认为。
第一是,虚构的不影响判决,所以才能更放得开,比如说在椅子上的安排,比如说好几个人对自身遭遇的控诉,以及人物之间的冲突更激烈,不是这样吗?
第二是,公平公正不是靠一个陪审团就能解决的,有陪审团的地方就没冤案了?不能吧。
《十二怒汉》的内容不正是反映了这种制度的缺陷吗?如果没有8号的坚持,第一次投票被告就被咔嚓了。
影片最后披露8号检察官的身份,真凶落网,有点闪红,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说:影片本来进去仓库有先收手机的情节,可是人家不让,非说有非法拘禁的嫌疑,你到哪说理去。
最后一段公益广告有摇旗呐喊的嫌疑,但宽容一点来看也是对十二人激励争论后内心改变的表达。
一方面先天土壤不足,一方面又要规避某些明的暗的条条框框,进步是谈不上,但是已经够精彩了,台词自然紧凑,光是看看韩童生的表演都值了。
我完全赞成这位网友的说法:戴着镣铐跳舞的好电影
收获
纠正认识事物的态度,不要被偏见遮住了双眼,向真理低头是件幸福的事情。
不论是《十二公民》还是《十二怒汉》,如果当作法律问题来看就太肤浅了。
我们学到的应该是认识事物的态度才对。
公正客观,独立思考,不要被背景、常识、面子这些东西所干扰和挟持。
不要说剧中的这十二个人,我们第一次看到这个案情的时候是不是都会觉得8号有点矫情。你不同意,但自己又说不出什么理由,这不明摆着没事找事。
但是当你看完之后呢,才会发现原本很肯定的事情,为什么深入之后才发现真相并不是一开始以为的那样。
是什么造成了这种认知?是生活。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认知当然也不同。
生活形成习惯,习惯改变认知,认知决定命运,我们每个人都不一样就是这么形成的。
所以千万不要相信算命,同时同刻出生的人,八字一样,但父母家庭不一样,老师同学同事不一样,命运能一样吗?
不要为了愤怒而愤怒
每个人基于自己的身份地位和社会阶层的不同都有自己愤怒的理由。
1号是组长,结果别人不听他的;3号跟儿子吵架,儿子离家出走;4号人家是奔结婚去的被人说资本家干女儿(真假我不知道);5号蹲冤狱,出来有嘴说不清;7号送个泡面被保安撵得鸡飞狗跳;8号明显挨过揍,贴个创可贴;9号家产被没收还挨斗;10号土著资源被争夺,担忧儿子前途;11号考不上法学院,被地域歧视;12号推销员跟谁都装孙子,算下来还是教师、医生安全,中产职业的代言人。
有个听来的故事是这样的:说维吾尔族人认为人死以后会升天,但不是谁都可以,要经过集体讨论,但是有两个职业可以不经过讨论就升天,那就是教师和医生,不知道是真是假啊。我这么不正经的人肯定是升不了,我也不是维吾尔族。
扯远了,总之就是说你总能遇到有人愤怒,但他愤怒不是因为这件事本身有多愤怒,而是他把自己生活上的愤怒加到了这件事情上去愤怒。就像3号,他觉得有罪是因为把对自己儿子的愤怒加到那个富二代身上,觉得他该杀。而我们就是要避免和他一样,把自己的情绪和生活中形成的狭隘的偏见抛开来看问题。
经典台词
中国人就是不抱团儿啊向真理低头是个幸福的事情没有万一,你这叫万一,到他那可就一万了万分之一的错误,那对一个当事人来说就是百分之百的灾难你这一举手,他那可就进去了你那是嫉妒,是对中国优秀女青年的侮辱天底下没有百分之百的事,所谓那百分之百,都是咱们四舍五入的那么一结果,而真相往往是在那点小事里头,容易被咱们忽略的小事里头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点,谁都不能碰触,一碰触它就会炸我觉得一段可以要人命的证词就必须这么精确是千万分之一的几率,但您没中,它不等于别人没中啊十比二了!敢情“二”在这呢!补充:
《十二公民》里十二个演员有七个同时出现在《传奇大掌柜》中,其实应该叫《传奇二掌柜》才对,何冰又在拿别人摩擦,以后再讲。
何冰:历秋辰
王刚:汪德甫
韩童生:吴佩孚
班赞:曾念安
李光复:康远桥
张永强:徐永海
雷佳:矢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