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天下第一布衣,浅谈奇书《明朝那些事儿》

关于【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天下第一布衣】,今天犇犇小编给您分享一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别忘了关注本站哦。

内容导航:1、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天下第一布衣:浅谈奇书《明朝那些事儿》(三)2、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天下第一布衣,知不可为而为之

1、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天下第一布衣:浅谈奇书《明朝那些事儿》(三)

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容貌,博览群书的才学,挥之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心的强大的确可以让人如凤凰涅槃般重生,从此脱胎换骨,人生从此走上不同的轨道。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天下第一布衣,浅谈奇书《明朝那些事儿》

NO.1 布衣天子—朱元璋

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十七岁那年,一场瘟疫使朱元璋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家,失去了所有。

为了能混口饭,他只能去当和尚。可惜,老实巴交的老朱,连和尚也做得很不好,饱受欺辱,连做人的最后的尊严也失去。

当人面对做人的尊严和生存的压力时,很多人只能选择后者。

可是,人生是公平的!非常的公平!有得必有失。

当一个人,失去一切时,只要还能勇敢的活下去。那就恭喜了,接下来你就能得到了,能失去的都失去了,所以剩下的只有得到。

只有失去一切,才能明白自己的力量。

自然,这三年来,他并非如其他乞丐一样的,讨饭等死的活着。

因为他在三年里,彻底磨炼了他的心,历练了他的性格。

正如明月所讲:即使你拥有人人羡慕的容貌,博览群书的才学,挥之不尽的财富,也不能证明你的强大,因为心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

心的强大的确可以让人如凤凰涅槃般重生,从此脱胎换骨,人生从此走上不同的轨道。

心的强大,可以让他了解最底层人生活的艰辛,可以让他有独特的对世局的分析,可以让他拥有一颗坚强的心,一颗足以干一番大事的坚韧的心。

②人生,需要放手一搏

付出不一定成功,而放弃一定会失败。

在那个年代,因此而失去一切的人不止朱重八一个,但能如此有作为的只有他而已。

看似命运不公平,这是个不公平的结论,有失不一定有所得,有得必有失。

但命运还是公平,因为他给了每一个奋斗的人一样很重要的东西 — 希望。

如买彩票,大家都去买彩票,但500万只有一个。这些大家都知道的,为啥还有那么多人去买?

答案很简单,因为在揭晓之前,人人都有可能中奖。可是,你不去买,肯定不会中奖。

人生也如此,你可能会过得很不顺,失去了所有,付出了一切,最后还可能一无所有。

但是在人生还没到尽头时,这一切得失都是未知的,未来什么都不一定。

所以,你不管怎样还是要放手一搏,只有一搏,人生才可能成功。反之,结局只有失败。

当汤和的一封信,由此改变了老朱的命运。

从17岁那年的家破人亡,到现在的25岁。朱重八在18年间,可以是浴火重生。

可他毕竟不是凤凰,也不能就此直上九霄。他重生只是为了能够活下去而已,从没想过什么建功立业等志向。

汤和的一封信,让老朱决定放手一搏,从此朱重八的人生大逆转。

最终,他走上那个金銮殿,成为天下的主宰。

30年的政治生涯,彻底改变了朱元璋。

他执政期间好事,不好事的都做过。对权力的渴求,使他改变了初衷,忘记那些曾经一起出生入死的朋友。

他统治期间,杀过小人,杀过奸臣,杀过贪官,杀过名臣,杀过名将。

③ 功过是非

关于他的功过是非,历来那些学者们都争论不清。

但我从小人物的视角去讲,老朱还是值得我们尊敬的。就拿他创立的科举制度,也许不提这个还好,一提这个可能会有人顿时满腔怒火,仿佛他当年就是深受其八股所害。

小时的历史教科书,就对把八股批判得一无是处,简直是坑人无数,束缚人性思想,可谓人神共愤。

八股危害了一些知识分子是不假,那是因为它要求太高,一些有些真才实学的人却这一关过不了,那是因为你还没那么的聪明,那么的有才学。

但老朱“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完善,规整,使得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变得可能,因为在明朝,人人都可以参加科举的。哪怕你只是一个种庄稼的,只要你有才学就能参加,只要你才学足够就能入朝为官。

这就打破了权贵垄断的权力。更难得的是,他对人才的选拔做到真正的公平,除唐寅外,那是一个悲剧。他打破了那个关系网的选拔,就是考生背后关系越强,家世越厉害,入朝为官的机会越大。

明朝,相反。自老朱开始,只要是什么在朝当大官的人子弟去考试,考得不好还好。万一中了什么第一第二了,那就完了,肯定吃不了兜着走。如:王锡爵。

我想如果这套打破关系网的制度,现在还能存在有多好啊!现在混江湖的都知道,什么大学,什么本科文凭,有时也只是一张破纸而已。挑战的就是人脉关系,拼的就是家庭背景。

毕竟,共产党也不容易,有些小事实在管不过来。所以,还是得相信党,还得去考试,总一天,组织会去解决问题的,人生还得放手一搏。

纵观老朱一生,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想要改变自己的一生,就得靠自己的努力,靠自己的强大,在关键时刻有放手一搏的勇气。

也能看到,权力是能改变人的,人一旦手握荣华富贵,心就会变得连自己也无法相信。一旦,走上这条路,将永不能回头。

NO.2 第一贤后—马皇后

生如夏花,逝如冬雪。

自从嫁给朱元璋那刻起,在她心里,他只是他的丈夫,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他今生的爱人。

无论贵贱生死,永不相弃。

在马皇后病危的时候,如果让朱元璋用江山社稷,用所有的荣华富贵去换取她的生命,他也会毫不犹豫的。

他知道眼前的她才是唯一,江山可以不要,社稷可以不管,但她是不能失去的。

她是个伟大的女子,一个一生用爱心去关怀他人的女人。

只是因为她的善良,她对他一如既往的支持和信任,她的无时无刻都一颗纯真的心去爱护他人。因为女人最厉害的武器就是善良,女人最宝贵的就是青春。

由此看来,真正让男人记住的,绝不是女人的容貌,而是那些细水长流的信任和关怀。

NO.3 天下第一名将—徐达

① 名将是怎样炼成的

小时三国小说看多,就感觉所谓的名将就是上天注定的,主要就是能打,能谋略就能称上名将。

所以我也常常幻想,自己哪天也能那把破剑就想去战场,金戈铁马一番。

对于我这种,拿个破轮子就以为自己是拿破仑的想法,现在想想还有些后怕。幸好我没生在那个年代,要不我这种人早就在轮回路排队了。

对此,明月先生给我们总结下,我就拿来说说,细情请见《明朝那些事儿》。

名将是怎样炼成的:1.通晓军事理论 2.在实战中成长 3.冷酷 4.理智 5.判断 6.坚强 7.运气 。

所以名将之路是一条艰苦的道路,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之人不能为。在这变化无穷的战场上,要想成为真正的军神,你必须在一次次的残杀中幸存下来,看着周围的人死去,忍受无尽的痛苦,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努力获取那不为人知的奥秘和规律,经历无数次失败,有勇气从无数士兵的尸体上站立起来,去打败对手。

这才是真正的名将之路,一条痛苦、孤独、血腥的道路,在这条路上,能信任和依靠的人只有你自己。但只要你走到终点,光荣和胜利就会在那里等待着你。

由此,看来首先要称为名将实属不易,在明朝那个群雄并起的年代,被人称为天下第一名将,那实在需要足够的天赋的本事的。而他,徐达却当之无愧。

② 只为那个梦

徐达出生于一个世代农民之家,先是郭子兴部下,然后跟随朱元璋,最终成为大明开国功臣。

当时,我冒昧的排明朝人物排行榜,很想把他排上去,毕竟明朝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且明朝猛人实在太多,三百多年间无数猛人人中,只排十人,可以说是n:1的比例。但要说第十一名非他莫属。

翻开历史一看,原来此仁兄也和当年老朱一样,放牛娃一个,据说还和老朱一起放过牛。

但他却明显比老朱有觉悟,少时他就喜欢读兵书,而且大有纵横沙场的志向。

但现实是残酷,作为农民的他,这些只能做做梦而已。醒来还得拿起锄头缏子,下地该干嘛就干嘛。

当郭子兴起兵造反时,他徐达可不是老朱,估计也没想那么多。听说谁谁要打仗,他就毫不犹豫的报名了。

不是他不怕死,不知道造反的后果。因为他心中一直有个梦 — 驰骋沙场,指挥着千军万马,为了这个梦,他可以付出一切,哪怕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③ 从小兵做起

按理说,在那个乱世年代,拿起锄头就敢打穿制服的人中。他徐达自幼饱读兵法,颇有谋略,且志向远大,怎么会只当一个小兵呢。

用现在的话说,至少也得当个技术员,可他却甘愿做操作工。

因为他徐达明白这些:

1.理论远不如实际。凭几本破书就能敢指挥千军万马的人几乎没有,不是没有比如:徐渭即徐文才。

2.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不管你身处何种困境,不管你身在何位,只要你自己有足够努力和才华,你的伯乐总会到来的。

他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经过自己的努力,也能成为叱姹风云的名将。

而他的赫赫战功及传奇经历也告诉了所有的人:

我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由此看来,那句“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名言包含的一种人生的智慧:一个平凡的人想要做出不平凡的事业,必须要足够的努力,就必须接受小事的历练,在此中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成长。

NO.4 赫赫功勋—蓝玉

那一夜,我梦见了百万雄兵。

此话作为蓝玉的结局,实在妙!

现在才明白,为什么国军兵力装备上都比共军好,原因国军兵力太多,而领百万之军的将才几乎没有。

在我们外行人眼里,那时打仗就是拼的人多,而事实并非如此,详情还得见明月的书。

我只是想说,能领百万雄兵的人,很少,而且有这个才能的历史不超过几十而已。

因为蓝玉他不能,所以只能梦见,这也充分表明了他作为武将的雄心壮志。

虽然自身性格弱点惹来杀身之祸,但蓝玉你一生戎马,实现了你建功立业的抱负,此生足矣。

NO.5 黑衣宰相—姚广孝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姚广孝,即道衍,朱棣时代第一谋士,最终为朱棣夺取江山。

可是,奇怪的是当他功成名就后,朱棣给他高官,他不要,赏赐他大量的金银财宝,他亦分给了他族人。

自从朱棣登基后,他就低调处世,白天穿休制服上班,晚上换上僧服依旧念经诵佛。

我想之所如此,明月先生为我们解开了原因 — 抱负。

道衍是一个失落的人,他学贯古今、胸有韬略,却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重用,在被朱棣带回北平的那年,他已经五十岁了。青春岁月一去不返,时间的流逝增加了他脸上的皱纹,却也磨炼了他的心。一次又一次的等待,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使得这个本应在家养老的人变成了一个火药桶,只要有合适的引线和时机就会爆炸。

由此观之,曹操的那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能很好的说明他的一生。

由于,小人物的局限性吧,在我看来曹操的那句名句在实际生活中是那么的不真实。

周围人都说,人过四十,这辈子也就算交待了,是龙是鼠也成定数。

所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于我们而言只是用来诵读诵读的,并无实际意义。

当我读到王勃的“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被他的才气所折服。

开始怀疑一个问题,人在暮年真的是大势已去吗?

当我读到姚广孝时,这是真正的历史,他坚定的告诉我:不!即使是鹤发,壮心不已,只要你还敢去实现此生的抱负,你也有可能成功。

不过,要做到这一点是不容易的。时间是很强大的,强大得不是人力可以抗衡的。他可以消融爱恨情仇,可以融化荣华富贵,也可以消磨雄心壮志。

当一个人在烈士暮年还能有那份雄心壮志,不管他有没有实现,都应该值得尊敬的。

下期精彩

在本次的《明朝那些事儿》(三)中我们领略到了:朱元璋、马皇后、徐达、蓝玉以及姚广孝的名人事迹,那在下期的《明朝那些事儿》(四)中小编又将给大家带来哪些大人物的事迹呢?

2、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天下第一布衣,知不可为而为之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566》第180期——人物篇第3期:

前面一期讲了看似老成谋国,实际大奸似忠的内阁首辅严嵩,严嵩之所以被养成了奸臣,关键不是他想做奸臣,而是时事造就他成为奸臣。

换句话讲,严嵩之所以变成奸臣,决定权不在他手上,而是在嘉靖帝手上。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等到严嵩醒过味来,再想回头时,已经是回不了头了,其注定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讲完了严嵩父子俩,我们回到原始剧集中,当改稻为桑的国策下到浙江地方时。真正的推行者并不是胡宗宪,也不是郑泌昌和何茂才,而是杭州知府马宁远!

杨角风谈大明王朝180:天下第一罪人,杭州知府马宁远,为何知不可为而为之?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天下第一布衣,浅谈奇书《明朝那些事儿》

一、

杭州知府马宁远也是一个很有个性的官员,甚至于他最后的赴死给人的感觉还有点大义凛然,有些微的感动。用杨金水的话来讲,对马宁远的评价是“肯干事、认上司”。

大明朝改稻为桑的国策,虽说有他的弊端,但也不是不能执行,至少在马宁远看来是这样的。

国策的制定是在正月,马宁远指挥士兵骑马踏苗时已经到了农历四月份,这期间足足有三个月的时间推行政策。也就是说,马宁远并没有一开始就气急败坏地逼大家改稻为桑,而是经历了一些过程的。

剧中他自己对着那些老百姓也在感慨:

“改稻田为桑田,上利国家,下利你们,这么天大的好事,就是推行不下去!”

一句“就是推行不下去”,就代表,他尝试过推行,为了逼着老百姓改种桑田,甚至于把新安江的堰口都堵住了。堵堰口并不是为了后来的毁堤淹田,而是为了不放水,让老百姓无法种植水稻,但老百姓还是种了。

马宁远一心想推行改稻为桑国策,一方面是朝廷下的命令,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报答胡宗宪的知遇之恩。

如果改稻为桑在马宁远等人的推动下,不用纵马踏苗,也不用毁堤淹田,就能顺利推行,那么这份功劳里面,必然有马宁远的一份。

马宁远是举人出身,祖上是老实巴交的农民,读书不多,号称“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人耿直,又愚忠,一心做事,却成了别人的棋子。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天下第一布衣,浅谈奇书《明朝那些事儿》

二、

当改稻为桑推行不下去,老百姓又阻拦纵马踏苗时,马宁远并没有退缩,即使常伯熙建议他退兵回去再商量,不要抓百姓,马宁远却大喝一声:

“怕死了?怕死就把纱帽留下,你们走。”

他能说出这句话,也代表他并不是奸诈小人,而是敢作敢当的莽夫,为什么说他是莽夫呢?

改稻为桑国策是朝廷下给浙江的,真正的负责人是胡宗宪,马宁远是他小弟,自然要首当其冲。郑泌昌和何茂才等人也说动胡宗宪,派了一些兵协助马宁远推行国策,在这个基础上,马宁远却干了一件蠢事——纵马踏苗。

作为胡宗宪的忠实拥护者,政策推行了三个多月,还是这个鸟样子,马宁远不可能不知道胡宗宪对待改稻为桑的态度。后来戚继光前来调走了兵士就说明了一切,没有胡宗宪的授意,戚继光也不敢贸然调走兵士。关键是戚继光调兵时马宁远说的话,暴露出,他就是一个莽夫。

我们看看踏苗现场他的几句神语录:

当齐大柱拦着骑马士兵被抓后,马宁远反问了一句:

“桑农为什么要带着稻农闹事?”

是啊 ,不仅马宁远疑惑,我们观众也疑惑,又不是踏的他家的苗,这不是咸吃萝卜淡操心吗?

马宁远脑袋瓜一转,马上就给齐大柱扣了一个罪名:

“你在王直那当什么头目?”

罪名不是能随便扣的,何茂才在给齐大柱扣“通倭”帽子之前,还得坐实罪名,能做到自圆其说。而马宁远是张口就来,要么早就预谋好了,谁阻拦就给谁扣“通倭”的帽子,要么就是他的智商只能联想到,这些闹事的“刁民”必然受了倭寇的蛊惑。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天下第一布衣,浅谈奇书《明朝那些事儿》

三、

马宁远这个人还是有魄力的,面对齐大柱等人的阻拦,他直接就说了自己的底线:

“改稻田为桑田是朝廷的国策,你们要么自己改,要么卖给别人改,死一千个人,一万个人,全浙江的人死绝了也得改!”

如果说他把这个劲头用在为民请愿上,他的魄力并不比海瑞差,至少他坚定一件事,就会一直走到底:

“本府台现在就一个人站在这里!敢造反的就过来,把我扔到这河里去!”

在马宁远的潜意识中,改稻为桑必须推行,如果不推行,国库的亏空就补不上,国库亏空补不上,严嵩他们日子就不好过,严嵩日子不好过,就会怪罪胡宗宪不给力,这是他不希望看到的事情。

所以,他认为,改稻为桑能推行成功,最起码,对胡宗宪来讲是好事!

即使在戚继光已经调走了兵,自己已经无军队押送的情况下,仍然执意要把几百名“反民”带回杭州。这也说明,他从骨子里就不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是不合理的,相反,他认为他这样做,很合理:

“戚继光把兵带走了,朝廷还有百万官兵!聚众对抗,本府台这条命陪着你们!”

戚继光都告诉他了,调令让他自己去上面问,他就应该明白胡宗宪是什么态度了,结果他仍然是压着几百个怒气冲冲地百姓回杭州,这就是个莽夫!

要想理解他为什么会这么莽,看懂了他为什么答应郑泌昌和何茂才等人干出毁堤淹田这等惨绝人寰之事,也就明白了。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天下第一布衣,浅谈奇书《明朝那些事儿》

四、

马宁远并没有深入的思考过,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改稻为桑,他也不想去思考,因为他不是为下面的百姓服务,而是为上面的上司负责。

郑泌昌、何茂才还有杨金水,绕过胡宗宪直接命令马宁远去毁堤淹田,他不是不知道此举的后果,事成之后,面对众人的恭维,他自己也说了:

“什么功臣,天下第一号罪人罢了……到时候砍头抄家,各位大人照看一下我的家人就是了。”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不是莽,这是蠢!

很多人看不懂,马宁远这个人,既蠢又笨,胡宗宪为什么还要把他放在自己下面任杭州知府?

这件事就是有力的解释,虽然毁堤淹田这种事胡宗宪不清楚,但胡宗宪肯定清楚郑泌昌、何茂才等人的为人,他们必然会利用一切手段来盘剥百姓,包括利用马宁远。

《大明王朝1566》很多人看过后都说这是给胡宗宪洗白,在杨角风看来,恰恰相反。作为严党的忠实骨干,一方大员,封疆大吏,管束下属正是其责任之一,底下的人这么胡作非为,他能不知道?

正是因为他知道,早晚有一天会被牵连,所以他才养了一个愚忠的马宁远,为得也是有朝一日能替自己挡一枪。

胡宗宪是马宁远的上级,严嵩(严世蕃)是胡宗宪的上级,上级的上级下达的丧心病狂的命令,马宁远是接还是不接?

尤其是杨金水这句话:

“忠上司认主子是你的长处,但是我问你,你听胡部堂的,胡部堂听谁的?”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天下第一布衣,浅谈奇书《明朝那些事儿》

五、

马宁远能答应毁堤淹田,正是出于对胡宗宪的理解,至少在他看来,胡宗宪是会无条件听从严嵩(严世蕃)的。

至少在这之前,胡宗宪所作所为都是按照严嵩(严世蕃)的意思来干的,不然他不会这么做。

毕竟脏活总得有人干,与其让上司参与进来,以后扯不清,不如自己瞒着他干,但马宁远这个人还是有底线的:

“关口是那么多县被大水淹了以后不能饿死人,我不能让部堂大人到时下不来台。”

马宁远还是蠢,猛得一看他的底线好像是不死人,其实,他的底线是不能让胡宗宪下不了台!

他认为沈老板会拿足够的粮食赈灾,他以为这件事不会牵扯到胡宗宪,还能让他完成改稻为桑而受表扬,甚至自己都把自己感动了,以为自己帮上司完成了一件大事:

“我这一生,生是部堂的人,死是部堂的鬼,现在我终于有个报答部堂的机会了……”

胡宗宪气得扇了他一巴掌:

“自作聪明!”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天下第一布衣,浅谈奇书《明朝那些事儿》

马宁远回答一句:

“我不想瞒部堂……天下事有许多本是‘知不可为而为之’。”

面对胡宗宪的抓狂,马宁远显然早就想好了对策:

“堤不是毁的,是属下们去年没有修好,才酿成了这场大灾。但愿淹了田以后,朝廷改稻为桑的国策能够施行,部堂大人不再夹在里面为难……”

这也说明马宁远其实知道改稻为桑难推行,他也知道胡宗宪是在左右为难,所以,才在正常推行不利的情况下,棋走险招,希望既能完成朝廷的任务,还能不让胡宗宪为难。

后来的胡宗宪确实采取了马宁远的做法,报的是河堤失修,而不是报的天灾,更不是报的人为毁堤。从这一点上看,胡宗宪跟马宁远其实是一伙人,都是为了上级,不得不委屈了下面,甚至是自己。

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天下第一布衣,浅谈奇书《明朝那些事儿》

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当属天下第一罪人——马宁远的自评吧!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

本文关键词:明朝天下第一藩,明朝天下第一家,明朝天下第一功臣,明朝天下第一谋士,明朝布料。这就是关于《明朝那些事儿里的天下第一布衣,浅谈奇书《明朝那些事儿》》的所有内容,希望对您能有所帮助!更多的知识请继续关注《犇涌向乾》百科知识网站:http://www.029ztxx.com!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山楂生姜红枣茶的功效(生姜红枣茶的功效)

下一篇: 笔记本电脑主流配置,详解笔记本电脑的性能和配置选择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