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为什么紫色土水土流失严重

大家好,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问题,紫色土为什么是非地带性土壤,紫色土形成的主导因素,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为什么紫色土水土流失严重的相关图片

紫色土究竟是什么?

紫色土

purplish soil

发育于亚热带地区石灰性紫色砂页岩母质土壤。全剖面呈均一的紫色或紫红色,层次不明显。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亚热带地区,以四川盆地为主。紫色土是在频繁的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下形成的,其过程特点是:物理风化强烈、化学风化微弱、石灰开始淋溶。紫色土土层浅薄,通常不到50厘米,超过1米者甚少。一般含碳酸钙,呈中性或微碱性反应。有机质含量低,磷、钾丰富。由于紫色土母岩松疏,易于崩解,矿质养分含量丰富,肥力较高,是中国南方重要旱作土壤之一,除丘陵顶部或陡坡岩坎外,均已开垦种植。因侵蚀和干旱缺水现象时有发生,利用时需修建梯田和蓄水池,开发灌溉水源。开辟肥源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氮的含量,也是提高其生产力的重要措施。

紫色土土类主要分布在白垩纪暗紫色泥岩、页岩和红紫色砂砾岩出露的丘陵山地。面积占全市土壤总面积的4.6%,占全市山(旱)地土壤面积的5.4%。紫色土因母岩的物理风化强烈,其上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现象十分严重,成土环境很不稳定,致使土壤发育一直滞留在较年幼阶段,全剖面继承了母岩色泽,呈紫色或红紫色。土层厚度受地形部位影响较大,一般山坡中、上部土层很薄,坡麓处土层稍厚。根据母质特性,全市紫色土分为石灰性紫色土和酸性紫色土两个亚类。

(一)石灰性紫色土亚类。母质以白垩纪紫色砂岩和紫色砂砾岩的风化坡、残积物为主,主要分布在西南部河谷两侧的低丘及盆地底部,穿插在红壤亚类向黄红壤亚类过渡的地段,面积占紫色土土类的60.2%。根据母质类型,该亚类分为紫砂土和红紫砂土两个土属。紫砂土盐基饱和,全剖面呈石灰性反应,土壤呈微碱性,pH值7.5~8.0;红紫砂土盐基饱和度比紫砂土低,粘粒含量比紫砂土高,除母质层仍有石灰性反应外,上部土层已呈微酸性反应,pH值5.6—6.5。

(二)酸性紫色土亚类。母质为非石灰性的红紫色砂页岩的风化坡、残积物,主要分布在低丘上。因母岩岩性疏松,易于物理风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层浅薄,成土作用弱,质地多为粘壤一壤粘土,多砾石,松散无结构。呈酸性一—微酸性反应。

紫色土的价值和介绍?

紫色土是重庆市分布面积最广的土类,面积为2737346.10 hm2,占全市土地面积的33.22%。主要分布在西部丘陵地区及中部的涪陵、南川、丰都和东部的云阳、忠县、万州、开县一带。在中低山处呈块状分布,大多分布于海拔800m以内。紫色土是在紫色岩风化物上形成并基本保持了母质理化性质的一类土壤,显然,紫色土具有岩性土的特点。但是紫色土成土速度快(从岩石—风化物—土壤),发育进行程慢(从饱和土—不饱和土),在物质、能量交换都很强烈的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竟能大面积、大跨度分布,保持稳定的土壤性质,并具有优良的生产性能,有很高的土壤生产率,这是一般岩性土所不能比的。正因如此,紫色土区成了中国最早的农业开发区之一。紫色土是重庆市粮、油、果、桑、药及多种林木产品的主要生产基地。开发、利用、改良、保护紫色土,对重庆市经济发展具有战略地位。紫色土是紫色砂、页、泥岩风化物,在亚热带湿润气候条件下形成的幼年土壤。由于受母岩的影响,经及频繁的浸蚀和规堆积,使紫色土的发育形成,明显反映出生物气候对土壤性质影响小,化学风化作用微,但物理风化作用强烈,土壤砾质含量高。重庆市紫色土母岩除由一部分为酸性黄沙岩外,其余绝大部分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碳酸钙。虽然这些碳酸钙在含有CO2的降水影响,产生溶解大量淋失,但由于新的土壤不断堆积,所以土壤中仍残留着一定数量的碳酸钙,多呈中性和碱性反应。因为碳酸钙的淋失,土壤中原生矿物的分解,粘粒逐渐增多。粘化过程十分明显。地貌对紫色土的形成影响也是十分深刻。不同地貌具有不同的水热分配和物质移动堆积的特点,因而紫色土的形成随地貌的不同,其组合分布也不一样。在海拨1000m以上的中山区的紫色土均有酸化趋势,海拨500m以上的低山区,岩石和土壤产生酸性淋溶过程,土壤淋洗作用随高度增加而增强,pH值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在海拨500m以下的丘陵区,紫色泥岩发育的土壤则为中性和石灰性紫色土。在局部地貌中,从上到下,由陡到缓,土壤发育依次为石骨子—夹沙土—大土泥—紫黄泥(或豆瓣泥)—白鳝泥,前三种为物理风华为主,后一种化学风化加强。紫色土剖面发育层次不明显,主要以耕作层—心土层—母质层为主,耕作层—母质层次之。土壤质地随母岩种类的差异而变化,由砾石土到轻粘土,以壤土为主,土壤养分除钾含量较高外,其余有机质、全量、有效养分含量均为中等,但微量元素含量低,属中度缺乏。紫色土发育浅,土质肥沃,结构良好。土壤微生物活力强,易耕作,宜种度广,是我市主要的农业土壤资源和旱粮、多经作物以及柑桔、蚕桑的主要生产基地。主要出产小麦、玉米、红苕、豌豆、胡豆、高梁、绿豆、黄豆、花生、油菜、甘蔗、柑桔类、梨类、麻类、烟草、生姜和各种蔬菜等多种农副产品。紫色土由于所处地区多为丘陵,大都辟为农地,森林覆盖低于3~ 5%,仅存在着部分散生的自然植被,因而,保水防冲能力弱,水土流失严重,使坡土极浅薄,作物易受旱,极大地限制了农业生产发展和单产水平的提高。因此,实行土、水、林综合治理,坡地改梯地,治理坡面水系,兴修蓄水池,治沙凼、植树、种草、营造农业防护林,增施有机肥和氮磷钾肥以及合理的耕作,是培肥紫色土的根本措施。紫色土为初育岩性土,受生物气候带的影响较小,土壤的诊断层发育明显,因而亚类的划分,主要依据成土母质的基本类型和土壤的理化属性,以土壤的pH值和碳酸钙含量作为主要分异指标。紫色风化物母质和土壤的碳酸钙含量大于3%,pH值大于7.5,划为石灰性紫色土亚类;碳酸钙含量1~3%,pH值6.5~7.5,划为中性紫色土亚类;碳酸钙含量<1%,pH值小于6.5,划为酸性紫色土亚类。紫色土的亚类并不是紫色土发育的分段,主要反映由于母岩沉积时期形成的岩性差异而带来土壤性质的差异。土属的划分主要依据:(1)紫色母质的性质差异,如泥岩、砂岩、砾岩及组合特点;(2)紫色岩的沉积相和古水文差异,如古气候、古水文使母岩发生先天的氧化、还原、淋洗和沉积差异,致使颜色表现为红棕、棕、灰棕的变化,其土壤属性,特别是生产性能也不相同;(3)特殊的成土因素,如气候(降水)导致母质特性发生某些变化(如碳酸钙含量和pH值),使形成于同一岩群的土壤而性质各异,如脱钙紫泥,酸化紫泥。

紫色土是我国最肥沃的自然土壤,不是黑土吗

紫色土是我国主要分布在四川盆地,是南方最肥沃的自然土壤。

黑土在我国东北分布最广,是我国最肥沃的土壤。

我国的棕壤土主要分布在东部湿润地区,主要包括黄棕壤、棕壤、暗棕 壤和漂灰土等土类。棕壤土是在湿润的森林地区发育而成的,这种类型的土 壤为我国林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二、 棕壤棕壤是绿叶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下发育的中性至微酸性的土壤,主要分 布在暖温带的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这类土壤最大的特点就是腐殖质层以下 具有棕色的淀积粘化层,且这种土壤的矿物风化程度不高,二氧化硅和氧化 铝比值约为3,粘土矿物以水云母和蛭石为主,并有少量高岭石和蒙脱石。

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是通过什么机制

紫色土坡耕地流失模式以蓄满产流为主,壤中流在坡面径流总量中所占比例较大;紫色土坡耕地土壤侵蚀导致土壤粗骨沙化,土壤养分流失途径与营养元素的溶解性有关,易溶的N、K主要以溶解态流失,易被土壤固定的P主要随土壤颗粒流失;壤中流是紫色土坡耕地水土流失的重要外营力之一,进行水土流失治理必须对其加以干预。

四川盆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自然原因:

1 降水因素:四川夏秋季节降水集中,降水量很大;

2 四周多高山,地表起伏大。

3 土质状况:土壤大多为紫色土,土质较为疏松。

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对土地和植被的破坏等(如毁林开荒,过度砍伐等).。

四川盆地紫色土的土壤结构

四川盆地紫色土是由侏罗纪、白垩纪紫色砂岩、泥岩时代形成的紫色或紫红色砂岩、页岩岩层上发育而成的土壤。紫色砂岩和页岩的一大特点就是容易风化,因此气候湿热的地区也有利于岩石风化和土壤形成。

基于紫色土母岩松脆,易于风化分解,矿质养分丰富,肥力较高。即使土层浅薄,水土流失严重,但稍加耕锄,就能种植作物。所以要想合理利用紫色土就成为了一项值得研究的工作。

四川盆地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

自然原因主要是:1 降水因素: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降水集中;2 四周多高山,地表起伏大(多山、地表崎岖等);3 土质状况:土壤大多为风化较为严重的紫色土,土质较为疏松(土壤疏松或结实等)。

人为原因主要是:人类对土地和植被的破坏等(如毁林开荒,过度砍伐等)。

成都平原的紫色土大概分布以及形成原因?

水稻土削面可划分出以下一些发生层。耕作层(Aa层)。属于淹水与脱水(烤田、旱作排水)水旱频繁交替下形成的发生层段。表耕层是主要溶提层,在淹水季节,水下耕翻,土粒分散,均处于还原状态,泥烂而不成型,表层见悬浮状浮泥。排水落干后,通气改善,表面由较分散的土粒组成,其下絮凝成小团聚体状态,多根系和根锈,在大孔隙和空隙壁上附有铁、锰斑块或红色胶膜(鳝血斑),系游离铁与新生态有机质络合体。2.犁底层(Ap层)。是长期受耕作机械挤压及静水压的影响而密实化的层段。据50个主要剖面统计,犁底层与耕作层的容重比值为1.2-1.3,略呈片状结构,结构面上有铁,锰斑纹。部分削面的犁底层具有潜育斑块。此层的发育厚度和密实度直接与其上层段的物质渗移有关。3,渗育层(P)。是受田面静水压以及上层段饱和水的渗淋,在Ap层下出现的土层,还原态铁,锰氧化物在该层被氧化淀积特征是铁锰新生体呈斑点状,并且分层淀积,即是紧接犁底层见薄层、浅黄色或锈点的铁淀积层,其下段土体锰斑点较为密集。棱块状结构,结构面具有灰色腔膜和锈色斑纹。4.潴育层(w层)。土体内水分在这一层中的运动方式,既有降水和灌溉水自上而下的渗淋作用,又受周期性地下水升降的双重影响,大量还原态铁、锰氧化物被氧化淀积。其特征是铁、锰新生体呈斑点状或斑纹状,较为密集,叠加淀积,呈棱块与棱柱状结构,-般在黄棕色土体的结构面上显现灰色胶膜。5.脱潜层(Gw层)。是由湖沼沉积体或潜育水稻土排除地表积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后,在水旱轮作影响下,形成由潜育向潴育过渡的发生层次。土体内的水分状况是降水、灌溉水和地下水的双重影响。其特征是铁、锰氧化物叠加淀积,为斑纹状或斑点状,较为密集,土体呈棱柱状或棱块结构,一般在蓝灰色土体的结构面上显现锈色胶膜。6.潜育层(G层)。该层受地下水或层间积水影响,长期浸水,处于还原状况。其特征是土色以蓝灰色为主;土粒分散,结持力甚低,土体糊烂,亚铁反应十分显著。7.漂洗层(E层)。是在漂洗作用下形成的灰白色土层。由于所处地势略较高起,土体内长期渍水,由离铁作用及侧向漂洗下形成的白土层;也有表层离铁形成白土头,往往是起源母土形成过程产生的,辟为稻田后,进一步强化渍水离铁漂白作用。漂洗层的特征是色泽浅淡发白,界面清晰,淀板,质地较轻,具有少量铁、锰新生体。我国水稻土可发育自多类土壤或直接发生于不同成土母质,情况十分复杂。由于原来土壤性质的差异及成土母质类型的不同,除耕作层、犁底层外,可见多种类型水稻土的发生层段形成。例如在红壤、黄褐土等类土壤,土体中粘粒含量很高,质地粘重,所处的地形部位又多为山坡地及丘陵岗地,这种山地、丘陵坡地上的水稻土,由于灌水来源均靠大气降雨,干旱季节,水源不足,又因底层粘重,大多只形成耕作层或及犁底层。而且土层均很浅薄,只有30-50厘米,其下即可见仍保持原来母土特征的形态,在底土层中只夹有少量灰色还原土斑而已。1.通体呈单一紫色。紫色是紫色土的特殊表征。无论是分布于丘陵或是山地,也无论是处低纬度或高纬度区域,也无论是耕地或非耕地,紫色土都保持了十分稳定的紫色,而且土壤与母质之间的颜色几乎没有或仅有微小的差异,这在物质循环十分强烈的热带,亚热带气候条件下是十分罕见的现象。据研究,紫色土的紫色不是现代成土过程的产物,而是紫色岩沉积时期古生物气候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对土壤紫色起决定作用的主要物质成分是铁和锰,并随其含量多少而发生变化。紫色土中结晶氧化铁含量一般在12.5-20.1克每千克,随着含量的增加,紫色土的颜色可由黄-红-紫。氧化锰的含量影响紫色的浅暗程度,多数紫色土氧化锰含量在600-1200毫克每千克,含量增加,紫色偏暗。2.剖面分化微弱。紫色土土体内的物质淋移和淀积都很微弱,一般无新生体生成,发育层次分异很不明显,常呈过渡型分界。但是,在少数风化物堆积比较稳定的局部地形上或植被保存较好的林地和草地剖面,可见浅灰色胶膜,在旱耕地上也还可见到铁锰结核。3,母质碎屑含量高,土壤结构不稳定。紫色土以物理风化为主形成土块,在强烈的侵蚀下,土体中多含有半风化的母质碎屑,地形起伏越大,坡度越陡,土壤侵蚀越严重,岩屑含量也越高,有的甚至表土也出现碎屑,群众称为石骨子土。

理化性质 (

一)周期性的氧化还原交替作用:通常,水稻土是水旱交替耕作,以水耕熟化为主的一类土壤。在种稻期间,由于表层土的长期淹水耕翻,施入的有机肥以及年复一年的根茬等的累积与分解,使土壤发生周期性的氧化还原交替作用,引起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在不同水稻土的氧化还原交替作用下,使土壤中易变价显色的铁、锰氧化物获得而被还原,变成还原态易迁移的活性成分,并产生一定数量的铁锰有机络合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耕层土壤的基色。当耕作层排水落干后,氧化过程随之发生。于是活性低价铁锰化合物,一部分随耕作层的静水压向下淋移,一部分随地表排水流失;还有一部分储积或滞留在耕层土壤孔隙或土块裂面而被氧化淀积,形成棕红色的锈纹或与有机物络台形成“鳝血斑”。在土壤剖面中向下淋移的还原态低价铁锰在一定的Eh值范围内,高价锰先干高价铁而被还原,反之,低价铁先于低价锰被氧化。因此,在水稻土剖面中呈现出锰向下淋移淀积先于铁,形成“铁锰分层”现象。在发育度高的水稻土剖面中,除受向下淋移淀积的影响外,还受地下水升降的影响,形成铁、锰“叠加淀积”斑纹化的潴育层。由于土壤中铁、锰化合物随氧化还原条件的变价而变色,因而土壤色调的变化,直接指示了水稻土的形态发育特征为说明周期性氧化还原交替作用下易变价元素的迁移与淀积,列举部分母土同其发育的水稻土,进行氧化铁形态及迁移的比较。(

二)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水稻土耕作层内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与同母土的表层相比较,其含量明显趋于稳定。对于多数水稻土而言,耕作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母土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只有起源干湖积物或沼泽类型的水稻土,在排水促改良条件下有机质含量常有降低趋势。此外,大部分水稻土的耕作层土壤有机质的胡富比与母土比较,显示出腐殖质的质有所提高,但芳构化程度和分子量趋于减低。土壤碳氮比一般均趋近于10,因而不同于母土上的合成与分解特点。(

三)盐基琳溶和复盐基作用:水稻土在人工培肥和灌溉的影响下,使盐基饱和的母土中在淹水耕作后,部分盐基被淋溶,而又使盐基不饱和的母土中发生复盐基作用。土壤的阳离于交换量,除受有机肥施用的影响而稍有增高外,大部分均决定于母土或母质的类型(粘粒矿物)及质地,未显示其变动规律。由于施肥及盐基的淋溶,土壤交换性能改善,在酸性土壤地区,水稻土的pH值,阳离子交换量及盐基饱和度随之升高,在心土层中尤为明显,不同母土形成水稻土后,土壤酸碱度向着中性演变。紫色土:1.颗粒组成。由于紫色岩沉积类型多样和砂、泥岩组成变化较大,使紫色土的颗粒组成十分复杂,但总体特点是,砂粒含量高,粉砂粒含量适中,质地以砂质粘壤土居多。2.粘粒矿物类型。紫色土由于化学风化微弱,保持了紫色岩粘粒矿物的高硅性特点。粘土矿物类型以2:1型的水云母、蒙脱石、绿泥石占优势,含少量的石英、针铁矿、赤铁矿,个别含有1:1型的高岭石。2:1型粘粒矿物为主的特点使紫色土具有较大的涨缩性,并决定了紫色土粘粒的高分子率。3.碳酸钙含量和酸碱度.紫色土的碳酸钙来源于紫色母岩,不同地质时期由于沉积相和湿润环境的差异,以及受古水文条件的影响,紫色岩的碳酸钙含量变化很大。从区域分布的变化状况看,热量偏高,雨量偏多的热带和亚热带,碳酸钙的淋溶作用相对强烈,碳酸钙的含量多在10克每千克以下;酸性紫色土面积也较大,酸性紫色土所占比例均在90%以上。向北往西逐渐减少,而石灰性紫色土的面积则逐渐增多。4.土壤交换性能。紫色土母质富含钙质,区域地下水亦多为钙、镁质硬水型因而土壤胶体吸附的交换性盐基中,钙离子占优势,一般占交换性盐基总量的50%以上。最高可达96%。盐基饱和度除酸性紫色土外,多数在80%以上。

利用与改良 (

一)高产水稻土的培育:我国水稻土分布地域甚广,在长期耕种过程中,各地培育出具有一定面积的高产水稻土。高产水稻土比较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珠江三角洲和成都平原等地,以潴育、渗育、脱潜水稻土为主。高产水稻土的培育管理途径如下:首先是提高地力贡献率。地力贡献是土壤肥力在作物产量上的综合反应,也是是衡量土壤肥力水平与作物高产相适应的一项生产指标。一般高产水稻土的地力贡献率在70%-80%。因此,建立和维护较高的地力贡献率,必须强调不断地培育地力,施入足量的有机肥和化肥。其次是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所谓“养分平衡”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土壤-作物生产体系中的养分平衡;二是指土壤中养分的平衡。为此,土壤必须通过培肥来保持养分衡,高产水稻土的复种指数高,年收获量大,消耗养分多,更须注意土壤-作物生产体系的养分收支,补偿和协调问题。第三是建立高质量的排灌体系。良好的土壤环境条件是保证高产水稻土科学管理的重要前提,而其中的重点乃是建立一个高标准的农田排灌体系。第四是集约化土壤耕作。高产水稻土的土壤耕作技术,固地域性差异较大,宜耕宜免,宜深宜浅,宜多宜少,均因时、因地而异。然而,总的目的是合理轮作和用养结合,集约化管理,达到提高和发挥土壤的生产潜力。(

二)低产田的改良据这次土壤普查统计,我国水稻土中存在相当比例的中、低产田,极待加强改良利用,尤其是低产田的改良利用,其生产潜力很大。低产田的概念是相对的,在不同时期,不同的地区各有其特定的产量指标。但目的是通过有效的改良利用途径,改善生产条件,提高土壤肥力,达到平衡增产。低产田包括三方面含义:一是农作物产量较低,一般按低于当地常年平均产量20%-30%来划分;二是农田受不良的自然环境条件和低劣的农业设施所限制;三是土壤本身存在某些障碍因素。低产田的成因首先是地形、水文因素。由于地形、水文因素的不良影响,不利于稻田的灌溉、泄洪、排涝、消渍,如冷浸田、烂泥田、靠天田,平原圩心田等,都是在地形影响下引起土壤水文的变化。而造成土体内出现青泥层、漂冼层、潜育层等障碍性土层。其次,母土或母质因素,水稻土土体中遗留着母土的特殊层次或特殊物质,限制着稻田土壤肥力的提高,如土体中存在砂砾层,腐泥层、泥炭层、含盐层、含硫层和石灰聚积层等。以及质地过砂,漏水漏肥;粉砂含量高引起淀浆板结;质地过粘,闭结滞水等。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产量不易提高。

三,农田排灌设施差。低产地区排灌设施简陋或老化现象较普遍,串灌串排,渠系零乱等。其四,耕作管理技术落后,缺少综合农艺技术配套措施。其五,社会经济条件较差。有些低产田,土壤本身没有什么缺陷,而是由于经济条件差。物、技投入少而造成低产。总之,以上因素是互相交错的,只要采取针对性有效改良利用措施,经不断培肥,可以变低产为中产,中产为高产,从而保证水稻土的粮食生产持续而又稳定地发展。(

一)改坡地为梯地(田),控制水土流失,紫色土坡地面积大。提高紫色土的综合生产能力,必须首先改坡地为梯田梯地。改造紫色土坡地要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控制水土流失,建立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因地制宜地建设地面排灌系统开好环山沟和地内的背沟和边沟,地边建好沉沙凼,蓄水池或山弯塘,小平塘,形成沟沟相通,沟凼、池、塘、库、堰、渠配套系统。大力推广有利于水土保持的农耕、农艺措施,如横坡开厢、等高带状种植、等高林粮、果粮间作、带状间套复种以及免耕或少耕等。(

二)加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旱能力缺水是紫色土生产力不稳定的主要限制因素,也是广大紫色丘陵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矛盾。在当前尚不能进行大区域区间调水的情况下,主要途径是拦蓄降雨,减少径流,提高水分利用率。要走地下水、工程蓄水、土壤贮水和森林蓄水“四水”并重的路子。在丘陵谷地修建山平塘、小水库工程,抗旱;在坡地田间建微型蓄水池,抗旱。在山区泉水丰富有自流水的地方,可积极发展浇灌。总之,使大、中、小型结合,治水与蓄水结合,水利工程与水保工程结合。(

三)建立特产农林业基地,发挥紫色土资源优势紫色土面积大,类型多,分布范围广,气候多种多样,不仅盛产玉米、甘蔗、棉花、柑桔、蚕桑等粮经作物,而且还出产多种名、特,优农林产品。各地应根据当地的气候特点,土壤性质和社会经济条件,科学地确定具有优势的特产作物品种和发展规模,全面规划,集中成片地发展。同时,可把农林特产基地建设与非耕地开发结合起来,与商品基地建设结合起来。紫色土非耕地面积大,一般省都占紫色土总面积的一半以上,多的占90%,只要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合理开发利用,注意培肥地力,不断提高土地质量,其生产潜力是很大的。

浅析某市水土保持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重庆的土地总面积有8.24万km²,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直辖市,其资源丰富,经济辐射范围辽阔,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中心之一,担负着带动和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然而,相对落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脆弱的生态环境与其在西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不相适应。重庆市水土流失严重,近年来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水土保持措施,加大了生态环境建设投资,但水土流失仍呈恶化趋势,水土流失已成为严重制约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之一。

1 重庆市水土流失状况

根据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制定的全国第二次土壤侵蚀遥感调查土壤侵蚀分级标准(sl19096),按照土壤侵蚀模数和坡度、植被覆盖率等其它相关指标,将水土流失程度划分为微度、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6 个级别,通常把轻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看作该区域水土流失总面积。重庆市水土流失分布范围广,强度大,据调查结果显示,全市总水土流失面积为52 039.53 km²,占土地总面积的63.15%,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 548.18 t / akm²,每年的土壤侵蚀总量达1.85 亿t。其中中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为39 021.97 km²,占全市总面积的47.36%,占水土流失面积的75%;强度、极强度和剧烈侵蚀的面积之和为13 777.88 km²,占总面积的16.7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26.48%。也就是说,全市近1 / 2 面积上存在中度以上土壤侵蚀,强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超过总流失面积的1 / 4,可见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

严重的水土流失将直接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河床淤积和抬高,洪涝灾害加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20 世纪80 年代以来,国家加强了国土整治规划工作,重庆纳入了长江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随着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开展,重庆市生态环境建设有了一定进展。随着西部大开发和退耕还林措施的实施,水土保持工作得到了广泛重视。然而研究表明,在过去的十几年间,重庆市水土流失仍呈恶化趋势。据该市水利局提供的数据,1998年以来,重庆在城镇建设、道路施工、矿业开采等过程中,新增水土流失面积4.2万hm²,而得到治理的仅有1.1万hm²。

2 重庆市水土流失的影响因素

水土流失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许多,如水文、气象、地质、地貌、植被、土壤等;人为活动因素包括滥伐森林、陡坡开垦、不合理耕作、过度放牧以及开矿、修路等。土壤自然侵蚀过程一般比较缓慢,侵蚀量小于或接近成土过程形成的物质量,土壤侵蚀从土壤的自然形成过程取得补偿,处于相对平衡状态,一般危害不大。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尤其是对植被的破坏,导致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加速了水土流失过程。人为加速侵蚀的速率比自然侵蚀大数十倍甚至数百倍,自然侵蚀状态下需千百年才能移去的表土,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流失殆尽,人类不恰当的经济活动是水土流失的根源。

2.1 地质地貌条件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不同种类岩石及其风化产物具有不同的物质组成和特征,其遗留给土壤的性质如质地、矿物养分组成和含水量等也不相同,对水土流失产生不同影响。紫红色泥岩、砂质页岩及泥岩和砂岩互层状地层广泛分布于重庆中西部地区。这类岩石容易风化,风化产物富含矿物营养,多被开垦为耕地,所形成的紫色土,质地粘重,持水性低,一般水土流失较严重。地貌因素主要通过影响坡地上的径流特征来影响水土流失,坡度和坡长是影响水土流失最基本的地貌因素。坡度越大径流流速越大,同时土体的稳定性越差,越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在同样的坡度条件下,坡面越长汇集的径流越多,水土流失就会越严重。重庆地貌类型以山地为主,丘陵、中低山约占总面积的94%,其中坡度大于150 的山地面积占85%。中山主要分布于北部和东南部,中部地区多低山,丘陵主要分布在长江左岸的西部地区。这种地形特征易使降雨形成径流,并造成较强的土壤侵蚀。台地和平坝面积仅占总面积的6%,水土流失相对较弱。

2.2 气候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气候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之一是降水,降水量及其时空变化与水土流失有直接的关系。重庆市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沛且年内分布不均。年降水量达1 100 ~ 1 400 mm,库区最丰年达1 531.8 mm。降水多集中在夏季,7,8 月份的降水量占全年的50%以上,下半年的降水量占全年的78%左右。另一特点是降雨强度和一次降雨量都比较大,据记录显示,最大日暴雨量达278.9 mm,涪陵站达308.9 mm,降水量也随着海拔高度上升而加大。山高坡陡,暴雨产生了极大的冲刷力,几次雨量大、降水强度也大的暴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往往占全年水土流失量的绝大部分。

2.3 植被因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植被是防止水土流失的积极因素,植被通过林冠的截留降雨作用、枯枝落叶层的蓄水保土作用、根系的固土作用等,减缓地表径流的强度,提高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减小水土流失量。具有乔灌草3 层结构的高植被覆盖地区,保水、保土效果十分明显,一般无明显的水土流失现象。据资料分析,在等雨量条件下,覆盖度在95% 以上的耕地,径流系数为0.23,而覆盖度为15%的农地径流系数为0.59,通常茂密的森林或具有乔灌草多层结构的地区,流失量仅为农耕地的1 / 1 000 ~ 1 / 10 000。重庆市森林覆盖率相对较低,90 年代初期,重庆市的森林覆盖率全区平均约13%。十多年来,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等措施,森林面积虽有所扩大,目前森林覆盖率也只有25%左右。西部、北部和西南部部分山地植被保护较好,森林覆盖率达30%以上,水土流失程度明显较轻。

2.4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胡乱开垦农田、过量砍伐森林、过度放牧等这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都可使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从而加剧水土流失的发生。重庆市人口稠密,人均土地面积仅0.27 hm²,是全国人均土地面积0.78 hm² 的34.6%,在全国处于低水平。三峡工程的兴建,还将淹没该区2.7万hm²土地,交通、能源、城市建设和移民搬迁也将占用大量土地。2002 年重庆市人均实有耕地面积0.044hm²,不足于全国平均水平(0.098hm²)的1 / 2,而且水田面积少,旱坡地多。重庆是我国坡地开垦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据全国土地资源调查的结果,重庆市全部耕地中坡度大于25 的坡耕地面积占16.12%,超出全国平均11.6个百分点,超出西部平均4.1个百分点。坡度大于15 的坡耕地面积占全部耕地面积的近1 / 2(表一)。三峡库区耕地资源更加缺乏,人均耕地只有0.07hm²,其中66.3%为旱地,坡旱地又占旱地面积的83.1%。人多地少导致毁林开荒、陡坡垦殖现象普遍,坡耕地已成为江河泥沙的主要来源。

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https://bid.lcyff.com/#/?source=bdzd。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i3 3220,解析i3 3220处理器的性能和优势

下一篇: 红豆杉风水大忌(家里红豆杉的风水禁忌)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