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时尚 > 内容

中体西用中体是什么

大家好,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问题,何谓“中体西用”?你是如何理解的?,中体西用的中体指什么,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体西用中体是什么的相关图片

名词解释: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是洋务派在洋务运动时期提出的口号,主张单纯的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而不改变中国传统的文化制度体系。

高中历史,什么是西学为用?什么是中体西用?什么是西体中用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张之洞在其著作《劝学篇》中全面论述了这一思想。张之洞为了调和地主阶级顽固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之间的矛盾,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洋务实践,把前辈的思想归纳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样一个口号,成为洋务派的思想武器。张之洞的《劝学篇》全面阐发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中学”是指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是指近代西方的先进科技。“西学”为“中体”服务。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的措施。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

用中国的体制——封建制度,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语的缩词,是洋务派思想家与实践者对待中西文化的总原则。

其主要内容是,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与西方的坚船利炮,生产技术一类的文化归并到一个体系之中,以改革清王朝的现状。

中体西用是谁提出的

中体西用是张之洞提出的。

其中所谓的“中学”就是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传统儒家思想,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西学就是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商务模式,教育,还有法律。中体西用的根本目的就是维护清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中体”才是其中的本,而引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目的就是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张之洞,字孝达,一字香涛,号壶公,晚年自号无竞居士,直隶南皮(今河北南皮)人。道光十七年八月初三日(1837年9月2日)生于贵州兴义府。曾祖父张怡熊,曾任浙江山阴县知县。祖父张廷琛,曾任福建古田县知县。父亲张锳,曾任贵州兴义府知府。

历史意义:

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中体西用作为中西文化接触后的最初结合方式,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

什么是西学为用?什么是中体西用?什么是西体中用

中体西用,就是在原有中国的政治体制下,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发展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这一点在晚清体现的尤为明显.西体中用就是中体西用的相反面.西学为用也是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发展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所谓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就是在不改变中国本质的政体的情况下,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谋求发展的一种手段。

什么是"西体中用"和"中体西用"?

对于在目前的中国是要“西体中用”还是“中体西用”,一直有很多的争议,但是大多的国人都主张“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甚至很多人根本不明白这话的含义,也不假思索的支持“中体西用”,因为潜意识里,一但要“西体中用”,就是忘记祖宗,背叛祖国,民族罪人了。 “西体中用”还是“中体西用”是一个谁做形式,谁做内容,谁做硬框架,谁做软装修的问题。只要不激起一些爱国人士敏感的神经,大可以实际应用。 在文化上,我们可以做到“中体西用”。中国数千年的文化,有一些传统的传承,以及审美的习惯,生活的情趣,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这中间有多少年的动乱,它已经流在你的血液里,扎根在骨子里。所以在文化结构上,我们大可以“以中为体”。 而在方法、节奏、旋律方面,我们可以选择“以西为用”。我们看白先勇先生的新版《牡丹亭》,获得很大的成功,在某种程度,简直是在拯救了昆曲。白先勇在此剧里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以中为体,以西为用”,所有的道具、布景、衣着、唱词、乐曲,包括这台上人物的一颦一笑、举手投足,无不体现的是一种中华文化所体现出的美感,这种感觉是几千年的文化所沉淀而成,让每一个深爱中华文化的人深深陶醉。但是在这所有“体”之中,又有许多的“以西为用”的元素,现代剧场的开放式舞台、背投幕的幻灯、气氛灯光,以及演员的年轻化、剧本的修改,甚至广告宣传吵作都是是成功的现代手法。 我们中华的文化能发展留存到今天,自有它的生命力。其不同于西方但和西方文化一样的灿烂夺目。而在整个中华文化圈所属的国家和地区来说,中华文化在所有的国家都传承发扬,小心保护。当然,几十年来除了我们自己,中国。 这样并不是说要在文化上反对“西体中用”,你也有这样那样的自由,或者再自创一个体,另搞一个用出来,因为文化本来就是应该要多样性,生活本来就应该是多姿彩的,单一的文化形式要统一13亿中国人,这已经不是那个样板戏的时代。 中国学者李泽厚先生提出“西体中用”,并且深受攻击而不悔。至少在政治、学术方面,我们这样的国家必须要“西体中用”。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中国近代惨痛的历史已经告诉我们,在民主制度,科学技术、学术体系等各方面,我们已经远远的落后,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难道“三权分立”不好,还是要选择“三纲五常”吗?难道不要“天赋人权”,还要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吗?难道不要“上帝之前人人平等”,还要选择“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吗? 我们如果最终不把这些现代社会的根本架构好,就指望社会一点一点的改良,活在麻木之中,我们还是生活在危机当中,所有几十年的努力与成果也可能毁之一旦。要知道即使是慈嬉太后,也曾经废科举,也要“君主立宪”。 而对于“西体中用”中的“中用”,用李泽厚先生的观点,就是“中用”不是策略,不是用完就仍的手段,而是新事物的创造。“中用”所创造出的“西体”,将为今日的全球化增添新的具有世界普遍性的东西 。 所以“西体中用”也未必就是全盘西化,国将不国,中国人有的是智慧来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这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已经是有力的证明。现在主要是谁能放弃一己之私,是选择万世一系,还是苍生所念,为国家民族人民的真正富强。 而对于在目前的中国是要“西体中用”还是“中体西用”,争论更是次要的,而是我们要有言有行.大多数人是敢怒而不敢言,敢言而不敢做,敢做而不坚持到底。 想一想我们中华民族这一千年来真是坎坷,自唐以来,宋一代国土越变越小,后被元人所灭,明一朝又被清人所灭,清朝统治中国三百多年,最终成为亚洲第一个民主国家,民国时期又遇上一战二战,差点被小小日本所灭,幸未沦为“大东亚共荣圈”的一部分,四九年后又以苏联为“老大哥”,又是“文革”。而如今经济的发展又伴随着更多的问题,真正的中国,强大的中华文化的中国已经不知在何处了! 如果居安思危,我们每个国人都不要满足于能有饭吃、有衣穿,以为有点余钱,可以享乐了,其他事不关己,且做壁上观。冰山尚未露角,岂可等闲视之。


声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谢谢。

上一篇: 功亏一篑打一生肖(功亏一篑猜十二生肖)

下一篇: 说孟非嘴歪的女嘉宾(孟非的嘴为什么歪)



推荐阅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 软文发布 | 粤ICP备202110608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