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蜗牛号就给我们广大朋友来聊聊武侯祠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以下关于能攻心则反侧自销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学习。
本文提供多篇内容参考,可直接点击跳转详细解答
1、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一句是?2、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视既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是什么意思啊?求解3、成都武侯祠的最有名的那副攻心对联是什么?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下一句是?
最佳答案出自赵藩 《武侯祠攻心联》
【上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下联】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解读】
上联言诸葛亮的军事成就,而其主要特点是“攻心”。所谓“攻心”,即从精神上或心理上战胜对方,并使人心服。作者认为,自古以来那些真正懂得军事的人并不在于“好战”,而是注意从精神上或心理上摧毁敌人,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除敌对双方的对立情绪,从而保持长久的安定局面。诸葛亮真正做到了这一点,他的“七擒孟获”便是中国战争史上以“攻心”取胜的典范。诸葛亮北伐中原前,为了解除后顾之忧,曾于蜀建兴三年(公元225年)三月先率军平定南中。他了马谡“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对南中夷军的首领孟获“七擒七纵”,从而使得孟获心服口服。当最后一次诸葛亮又要放孟获回去时,孟获便不肯走了,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这样一来,不但南中叛乱被很快平定,而且诸葛亮不留一兵一卒,南中社会仍能保持安定。更有意思的是,孟获其人此后也担任了蜀汉的御史中丞,孟获手下的有些将领还参加了由诸葛亮领导的北伐。可见,这种化敌为友、化不安定因 素 为 积 极因素的“攻心”战略,在诸葛亮的手中被运用得是何等纯熟!而赵藩对诸葛亮用兵特点的把握也可谓深得其要领。
下联言诸葛亮的“治蜀”,而其特点是“审势”,即对形势的准确把握。经验证明,只有对形势的特点有了准确的判断之后,才能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政策,当宽则宽,当严则严。否则,不明形势随意施政,则政策无论“宽”或“严”,都是注定要失误的。赵藩认为,在“审势”以 “治蜀”方面,诸葛亮也为后人做出了榜样。事实正是如此。当刘备集团入蜀之初,法正就曾劝诸葛亮要学习“高祖入关,约法三章”,“缓刑驰禁,以慰其望”,即应先施恩惠,放宽刑罚,以收人心。但诸葛亮通过对蜀地形势的深入分析,却得出了与法正相反的结论。他在著名的《答法正书》中指出,刘备入蜀与当年高祖入咸阳所面临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时代背景。秦朝政苛,高祖法宽,故能顺应人民的意愿,从而促进国家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但蜀中的统治者刘璋原本就暗弱,以致形成了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中豪强专权自恣的散慢局面,如再对他们一味施行恩惠,只会纵容姑息,促使其气焰愈来愈烈,不晓得什么是君臣之道了。对此,只能“威之以法”、“限之以爵”,这样才能使人们感到恩惠之不易、禄位之可贵,从而令上下有节,人人守法,以达到社会安定、国家大治之目的。因此,诸葛亮对蜀中反叛势力的镇压毫不手软,对一些违纪官员的处理也十分果断。而蜀国经过诸葛亮这样一番严刑峻法治理之后,不但没有发生动乱,反而出现了“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陈寿语)的社会景象。而对诸葛亮本人,也是“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大约岑春煊的治蜀不看当时形势,只知一味模仿诸葛亮的严刑峻法,以至弄得民怨沸腾,社会不宁,故而赵藩才有“后来治蜀要深思”之句。之后,岑春煊虽然暗中了赵藩的这一建议,但却对赵藩进行打击,将赵藩由掌管全省盐茶财政的盐茶道而贬为边远地区的永宁道。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视既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是什么意思啊?求解
最佳答案应该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意思:如果打仗的人能使对方知道自己的错误,知道自己的力量远远不及,使他不战或不敢战,心悦诚服,那么以后就不致再谋反叛乱。
出处: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功心联》,这副对联悬在诸葛亮殿堂前正中,是公元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赵藩撰书的,字体有钱南园笔意。
扩展资料
赵藩的《功心联》警告后人,不能盲目学诸葛亮而一味用严,也不能盲目反对诸葛亮一味用宽,而应当审察当时形势,深思熟虑,然后决定用严还是用宽。 这副对联,既赞扬了诸葛亮用攻心战略的正确性,同时也歌颂了他严以治蜀政策的正确性,最后告诫后人不能盲目一味用严或用宽,应当根据当时形势来决定。这是非常正确的。
毛泽东十分推崇此联,1958年他来武侯祠时,就在此联前驻足沉思良久,反复玩味联语的微言大义。文革初期,毛泽东嘱咐当时来四川任职的梁兴初,要到成都武侯祠观读“攻心联”。一时间,“攻心联”传遍大江南北,掀起了研读赵藩对联的热潮。邓小平也曾经称赞说赵藩写得好,富有哲理。江泽民也多次高度评价赵藩,称他是云南少数民族中在历史上有影响的杰出人物。
成都武侯祠的最有名的那副攻心对联是什么?
最佳答案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
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联位于诸葛亮殿。
意思是:用兵能攻心,反叛就会自然消除。从古至今,真正懂得用兵的人并不好战。不审时度势,施政方针或宽或严都会失误。
攻心、审势,攻心:即在与人对抗的过程中,利用心里战术来不战而胜,攻心即是驾驭人的思想,从思想上使其畏惧,甚至使其诚服,而非利用职权或是武力,人们都知道,只有使人心悦诚服,才是真正的强者,这也是管理者与领导者的区别,人生在世,很多的事情都可以用到“攻心”的战术,这也是这副“攻心”联给后人最大的启迪。
“攻心联”是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深得游人喜爱,名扬遐迩。这副对联悬在诸葛亮殿堂前正中,是公元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赵藩撰书的,字体有钱南园笔意。联文是:“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赵藩(185l一1927年)字樾村,一字介庵,别号爰仙,晚号石禅老人,白族,出生于云南剑川县向湖村。他的一生,走过了封建文人到资产阶级民主人士的历程;作为近代西南著名的文人和少数民族诗人,赵藩在文化事业上有较大的贡献。
赵藩崇敬诸葛亮,他自己也曾有过“小诸葛”的绰号,其诗词对三国历史事件和人物或誉或毁,爱憎分明。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武侯祠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能攻心则反侧自销》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