嗣,现代汉语规范二级字,普通话读音为sì ,最早见于甲骨文。六书中属形声字。“嗣”字基本含义为诸侯传位给嫡长子,如:嗣王;引申含义为子孙,如:后嗣。
康熙字典
【丑集上】【口字部】嗣 ·康熙笔画:13 ·部外笔画:10
〔古文〕台孠《唐韵》《集韵》《韵会》?祥吏切,音饲。《说文》诸侯嗣国也。从册从口司声。《注》徐锴曰:册必於庙史,读其?,故从口。《玉篇》嗣,续也,继也。《书·舜典》舜让于德,弗嗣。《大禹谟》罚弗及嗣。
又《诗·郑风》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传》嗣,习也。《疏》学习音乐。
又姓。《广韵》风俗通云,衞嗣君後。
又叶音祚。《前汉·叙传》孝武六子,昭齐无嗣,燕刺谋逆,广陵祝诅。《注》师古曰,嗣合韵音祚。[1]
说文解字
诸侯嗣国也。从册从口,司声。孠,古文嗣从子。祥吏切〖注〗徐锴曰:“册必于庙。史读其册,故从口。”
说文解字注
(嗣)诸侯嗣国也。引伸爲凡继嗣之偁。从册口。小徐曰。册必于庙。史读其册。故从口。按当是从囗、音围。囗者、国象也。故曰诸侯嗣国。司声。祥吏切。一部。
常用释义
1.动〈文〉接续;继承。
例词
嗣位嗣子
2.名子孙。
例词
后嗣
详细释义简
繁
1.
继承君位。
帝曰:“格汝舜……汝陟帝位。”舜让于德,弗嗣。
《书·舜典》
中军将军新安王,体自文皇,睿哲天秀,宜入嗣鸿业,永宁四海。
《南齐书·郁林王纪》
宋襄嗣而子鱼退,乃乱。
唐·柳宗元·《六逆论》
2.
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注
《左传·襄公三年》
宫车晏驾,国嗣未立。
《后汉书·王闳传》
历于宣王,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卒不能定鲁侯之嗣。
唐·柳宗元·《封建论》
3.
子孙;后代。
罚弗及嗣,赏延于世。
《书·大禹谟》
无道之君,偶生于当乱之时,世扰俗乱,灾害不绝,遂以破国亡身灭嗣,世皆谓之为恶所致。
汉·王充·《论衡·治期》
昔汉高定业,求乐毅之嗣。
《晋书·王浚传》
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
唐·韩愈·《祭十二郎文》
宁绝嗣,不令送眼流眉者忿气人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
伊公公说伊命硬,招不牢子息,怎不绝了他一门的嗣。
叶圣陶·《隔膜·一生》
4.
过继。
段日益老,诸侄朝夕乞贷……段思不能给其求,而欲嗣一侄,则群侄阻挠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段氏》
余堂伯父素存公早亡,无后,吾父以余嗣焉。
清·沈复·《浮生六记·闺房记乐》
5.
继承;接续。
太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注
《诗·大雅·思齐》
故东川有清河之称,相嗣不断。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清水》
子以经学嗣名师之传而为后生之倡者,有年矣。
金·王若虚·《送吕鹏举赴试序》
6.
次;第二。参见“嗣歲”。
7.
随后;后来。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三国 魏·曹操·《蒿里行》
后十余年,忠烈果自领偏师,战功甚伟,嗣殉难庐州。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一
嗣以汉阳失利,各敢死队奋往前敌,抛掷炸弹,轰毙清兵达三千人。
郭孝成·《湖南光复纪事》第三节
查瑞典商与政府接洽借款之传闻,本年六月间,本会即已注意;嗣经一再调查,知此项传闻,并未成为事实。
茅盾·《子夜》十六
8.
通“司”。主持;掌管。
所谓大圣者……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识。注
《荀子·哀公》
9.
姓。
嗣氏,卫嗣君之后。
拼音
词性
释义
英译
例词
例句
sì
动词
形声。从册,从口,司声。册,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的文书。口,下令。甲骨文从大,从子,从册,会意。大子,即嫡长子。本义:诸侯传位给嫡长子
inherit sovereignty
嗣王
嗣,诸侯嗣国也。——《说文》
继承;接续
inherit;continue
嗣位
嗣,继也。——《尔雅》
过继
adopt
嗣母
通“司”。主持,掌管
take charge of;direct
阳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师旅。——《国语·晋语四》
名词
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
inheritor
嗣子
今又不礼于卫之嗣。——《左传·昭公七年》。注:“新君也。”
后代
progeny
后嗣
夫晋侯非嗣也,而得其位。——《国语·周语上》
姓
形容词
次,第二的
second
嗣岁
载燔载烈,以兴嗣岁。——《诗·大雅·生民》
副词
接着,随后
later on
嗣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