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出塞》有两首:
出塞(唐)王昌龄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同样以《出塞》为题,同样是边塞诗,但无论从表达方式、描写内容,还是表达的情感上看,都迥然有异。
其一以概括描述和议论为主,以雄劲有力的笔触,概括了当时边塞战争生活,慨叹边战不断以及国无良将的问题,表达了平息边患享受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
其二则全篇描写,通过一些细节,描写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刚刚结束的情景。
其一:
首句概括写景。描写明月与边关,但分别以“秦时”“汉时”两个历史概念来修饰,看似不合情理,实际是用互文见义手法,赋予诗句更加丰富深远的蕴含,意思是:无论是秦,还是汉,明月都一如既往地高悬天空,照耀着征战不休的边关。“秦”“汉”两词,给人一个幽远纵深的时间感,“明月”和“关”,又营了一个空阔辽远的空间。诗人在一个辽远的时空大背景下,将秦汉以来的千年历史与当时明月笼罩下的万里边关巧妙地融合起来。从秦汉时起便筑城备胡,在千年漫长的岁月中,边关内外一直征战不断,一代又一代的戍边将士久不得归,那日夜相伴的明月和边关成了历史的见证。
次句概括叙事,写久戍边关的战士,出征万里,久未归还,秦汉时如此,今天依然如此的事实。简单的叙述中蕴含浓郁的情感,一是戍边将士们睹月归乡之思,一是久不得归之怨。
三、四两句议论抒情,借汉代名将李广的典故,以侧面烘染的笔法点出诗篇的主题:假如汉代名将李广将军还活着的话,就决不会让胡马度过阴山。言下之意是如果有像李广那样的名将,胡马就不会度过阴山,边境就会安定,征人也就可以回家与亲人团聚了。“但使”、“不教”的假设饱含对汉代飞将军李广的无限景仰之情,和对当今将领戍边无能的讽刺之意。
其二:
首句描写战马:骝马即骏马,宝马,好马。骏马刚配上白玉马鞍,突出了战马的威风,从侧面暗示出骑马将士的威风。
次句描写沙场:刚刚结束战斗的战场笼罩寒风和月色之中。以“月光寒”来衬“沙场”,给战争披上一层冷峻肃杀的气氛。
三句描写战鼓声:战争虽然结束了,但城头那震天的战鼓声还在耳畔回响。既写出了战争刚刚结束,也表现出将士还沉浸在战斗之中的情态。
四句描写金刀:刚刚入鞘的宝刀上的血迹还没有干。
四句诗,描写了四个细节,没有写到征战的人。但我们可以从战马、沙场、鼓声、金刀等景物中想象出一个刚刚奋战沙场的骑士形象,他披一身月色,顶着猎猎寒风,刚刚结束鏖战,仍沉浸在烟尘滚滚的战斗之中,浑身上下散发胜利者的骄傲。这风度轩昂、勇武不凡、充满自信的骑士,是诗人心目中戍边将官的形象,也是诗人矢志抗敌、时刻渴望拼搏战场的心灵写照。
其一境界阔大,悲壮雄浑,婉而多讽,重点表达对统治者的讽刺;其二画面感强,格调昂扬,语言凝炼明快,形象具体可感。
两首诗联系起来看,其一重点表达不满,其二重点表达自己的希望,两首诗有着密切的联系。